序言 Preface
序言 Preface
天一阁藏书楼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宁波的月湖之畔,它已经历了440多年的风风雨雨。它那脆弱的木质藏书楼和纸质线装书,承受住了岁月的侵蚀、时间的考验,成为“亚洲现存图书馆中历史最悠久,连续发展,保持原貌原样且具有独立实体的最古老的图书馆”。它的存在,已成为一种极端艰难又极端悲怆的文化奇迹。
宁波人藏书史可追溯到一千五百年前。在唐朝人纂修的《南史》中,就已记载余姚人虞和“舒被覆书”的藏书爱书故事:“居贫屋漏,恐湿坟典,乃舒被覆书,书获全而被大湿。”它虽说的是虞和保护图书的一种藏书行为,但也反映出当时虞和所藏之书已有一定数量,移动不便,才需要那样做。自唐宋以来,宁波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重要港口,并逐步成为浙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清初史学家万斯同曾说“浙江东渡是宁波,人物由来此地多”。宁波府城即鄞县县城,宁波的藏书家也大多在此。宁波著名的藏书家明代时期有丰坊的万卷楼、范钦的天一阁、范大澈的卧云山房等,而至今保存下来的也就只有范钦的天一阁,现已成为亚洲地区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另外两家均在意大利,一个叫马拉特斯塔图书馆建于1452年,一个叫美第奇家族图书馆建于15世纪中叶)。
天一阁藏书楼的主人名范钦,字尧卿,又字安卿,号东明,明代嘉靖年间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27岁的他考上进士后便开始在全国各地做官,到的地方很多,北至陕西、河南,南至两广、云南,东至福建、江西,都有他的宦迹。据文献记载,他敢于冒犯权歼,勇于抗击倭寇,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被提升为兵部右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的职位)。然而,使他彪炳史册的,不是他的政绩,而是他辞官归里后修建的一座藏书楼。范钦每到一地做官,总是非常留意搜集当地的公私刻本,他所搜藏的书大都以宋元以来刊本、抄本与稿本为多,而明代刻本尤其突出。范钦藏书与一般只注重版本的藏书家不同,他比较重视明代人的著述和明代新刊古籍的收藏,所藏明代方志、政书、实录、诗文集等尤多,而明代登科录和地方志的收藏成为阁藏特色。其中明代方志原藏有435种,超出《明志》著录,现存明代方忐有271种,占全国明代方志的80%以上,有65%是海内外孤本,近年已陆续影印出版,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合印《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选收107种,精装68种;上海书店1990年影印出版《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为明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史料。登科录56种、会试录38种、乡试录272种、武举录11种、武举乡试录8种共计有385种,大部分也是仅见之本,《登科录》是记录封建科举考试情况的专题文献,对研究人物和古代科举制度有重要价值。天一阁收藏有明代开国以来历朝《登科录》,收录之全,海内第一。现代文献学家赵万里先生曾这样评说天一阁藏书的历史功勋:“天一阁之所以伟大,就在能保存有明一代的直接史料。”
这些研究明代政治、经济、人物、科技的珍贵资料,也表明范钦的藏书思想已超越同时代其他藏书家的认识水平。范钦从青年时代起就有志于藏书,经史百家兼收并蓄,但是较有规模地进行收藏应该是在他致仕回乡之后,范钦号东明山人,故此归里后初建的藏书楼以他的号命名为“东明草堂”,这只是早期的雏形,收藏有限,规模和保管条件均不理想,因此他把建立家族藏书楼作为自己解职归里后的第一要务来考虑。天一阁的建造约从嘉靖四十年(1561年)开始,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完成,历时五年左右。天一阁藏书最丰时达到7万余卷,为了防止藏书的失散,范钦和他的后代是颇费苦心的,藏书楼建成后,范钦因古人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说,便引以为名,取“以水克火”之意,祈求免辿火灾。他去世前,又嘱咐子孙:“代不分书,书不出阁。”遵从他的遗训,后代曾制定过严格的藏书楼族规。
然而,四百年间,天一阁历经浩劫。几经浩劫至1949年藏书已减少了五分之四,只剩下一万七千卷。宁波解放后,天一阁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人民政府设立了管理机构,多次拨款维修缮饰,使天一阁百废待兴,生机勃发,以日新月异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1982年2月23日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7年10月又列入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如今,天一阁博物馆总占地面积达31000平方米,由天一阁藏书楼为核心的藏书文化区、东园为主的园林休闲区、秦氏支祠等古建筑为主的陈列展示区所组成。
古色古香的南国书城天一阁,神采焕发地耸立在宁波月湖之滨,正以自己古雅的身姿,丰富的藏书,悠久的历史,向人们展示出中国藏书史上令人感奋的一页。
天一阁已经不仅仅是它本身了,它成了一种象征,一种标志。从归属于范钦个人的藏书活动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归属于藏书文化,而且,归属于传统文化的意义越来越凸显。因为它艰难而又不断裂地延续至今,所以格外受到世人的关注和垂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