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指北针判断方位

一、利用指北针判断方位

指北针又叫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携带方便,操作简单,是户外探险常用的判断方位的基本工具。指北针的型号很多,结构大同小异,由磁针、刻度盘、方位玻璃框、角度摆、距离估定器、里程表、直尺和反光镜等部件组成。

一般军用的指北针,刻度盘有内外两圈分划,内圈为密位制,每个小分划是0-20;外圈为360°制,每个小分划是2°。主要用来度量方位。

方位玻璃框位于刻度盘上,可自由转动,上面刻有东、南、西、北字样,用来配合刻度盘指示方位。

角度摆和角度表用以测定坡度。角度表上分划单位为度,每个小分划是5°,可测量俯仰角各60°。“+”表示仰角,“-”表示俯角。

里程表可用来量取1:25 000、1:50 000、1:100 000比例尺地形图上的里程。

可作为距离估定器。准星座两侧尖端间的宽度为12.3毫米,为照门至准星长度123毫米的1/10,相当于对照门的张角0.1弧度,用以测定距离。

97式军用指北针

使用指北针判定方位时,将指北针平放,待磁针静止后,磁针涂有夜光剂的一端(或黑色尖端)所指的方向即为当前磁北方向。

注意事项:指北针使用前应检查磁针是否灵敏。其方法是,将指北针放平,以铁器多次吸引磁针,每次撤去铁器后,观察磁针能否迅速静止和各次所指分划是否一致。若磁针转动缓慢,较长时间不能静止,或各次所指分划数之差大于1°,则表示指北针出现异常,应予修理或充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