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书画的翘楚——为潘绍雄作品集序
□ 陈明春(黔东南州美术家协会主席、凯里学院教授)
在黔东南书画界,潘绍雄的书画是人所共知的。这些作品流传广的原因不仅在于潘绍雄艺术创作过程中的高才与高产,其书画无论题材之广泛、内容之丰富、手法之多样,还是功力之深厚、笔墨之精微、画境之博远、神气之驰纵,皆足以引人称颂,而且在于其书画作品绘制的媒介大多于墙壁之上,开墙画体系之新格局,令人耳目一新,故有批评家称之为“怪才”。
潘绍雄作为书画家的过人之处,在于其心胸眼界之阔与艺术语言之博,他多年来痴笃于艺事,在确立自我艺术风貌的过程中,无不徜徉墨海、纵笔之快意,亦上下求索、独出心裁之劳,个中苦乐,如饮水,冷暖自知。他本性纯良、坦荡,与他的艺术语言也恰如其分地契合,除了大量的山水、花鸟与主题创作之外,其书法作品更是在黔东南当代书法界引起了轰动,其书法形态的高逸风致,体现出柳公权、欧阳询的古风造诣,加之现代书法民族审美观念的注入,别有一番风格韵致。
潘绍雄出生于崇山峻岭的苗侗歌舞之乡——黔东南州,长于民族文化深厚的苗山侗寨,使其个人气质中既有雄奇大气,亦有南国的细腻端庄。受民族文化土壤的滋养,在创作上,他一方面延承贵州传统的民族水墨语言,于前人笔墨中寻找主体的绘画语言;另一方面,他以凯里学院艺术学院美术教育工作者的身份,芬芳桃李,抒怀丹青,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书画语言。
潘绍雄于1992年考入黔东南民族师专美术系,师从张正炳、龙甚江、潘建海等老师,笔者作为其班主任和油画课老师,看到了他在良好的绘画环境熏陶之下,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判断,并于1998年—2000年间在贵州师范大学美术系继续深造。从此步入丹青之旅,并持之以恒。二十余年来,他在书法与山水画方面精研个体的书画形式,令其日臻成熟,并逐渐在黔东南地区从小有所成到广为人知。他对中国传统书画有着极为深入的了解和领悟,从深谙各家笔墨,到独立开悟,他深知“书画同源”的笔墨之法乃书画形式之根本。由于某种机缘巧合,他在黔东南的城市建设中开始接触墙画艺术,最终成为墙壁书画领域的民族题材的开拓者和推广者。
唐代著名理论家、收藏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开篇中提到:“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繇述作。”潘绍雄之墙面书画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表现语言和书法章法的内涵,始终指向书画的教育意义。墙画中不仅包含中国社会主义体系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而且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墙面不同于纸张的柔韧和丰富的表现力,却不受尺牍之累,反而使潘绍雄的笔力和内容得到很好的结合,而这也正是潘绍雄的书画艺术生机勃勃、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
当然,在潘绍雄的书画中最为珍贵的,还是他承接了中国绘画传统、糅合了民族艺术精神及其自身的艺术个性,并且经过了深沉反思和多年沉淀之后所创造的艺术心得。那就是:以中国绘画之笔墨和中国文化之价值,来表现黔东南自然之景与胸中之境,其山水画笔致风流、磅礴大气、壮势雍容。其笔墨之力力透纸背,意境清雅萧适、磅礴如宙,深远之处又神秘莫测,引人遐思。他的笔下所构建的,是一个无比深远而丰富的壮美山河,从中我们可以窥知个体生命的渺小,又能够体味到人民智慧的无穷与宇宙的苍茫与浩瀚,民族山水的深情厚谊均漾在层云之间,从而实现观者对于江山如此多娇的慨叹和对于自身存在状态的思考。
潘绍雄作品数量之多、品质之高令人赞叹,由此即可见其艺术创作之勤、艺术修养之高和艺术胸襟之宽。其书画洋洋洒洒,将黔东南的山水俱收眼底,一望之穿,层峦叠嶂,万壑松风,白云游荡。我们从其笔酣墨畅的作品中,感受到了画家对于黔东南的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他的书画,既是对苗乡侗水的写照,更是对水墨张力的超逸诠释。是以为序。
2016年6月18日于凯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