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概况

肇庆市概况

肇庆市位于广东省中西部、珠江三角洲西部,在北纬22°47′~24°24′和东经111°21′~112°52′之间。北回归线横贯封开县、德庆县、广宁县和四会市区域。东部和东南部与佛山市接壤,西南部与云浮市相连,西部及西北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梧州市、贺州市交界,北部和东北部与清远市相邻。2014年辖端州区、鼎湖区、广宁县、怀集县、封开县、德庆县,代管四会市和高要市,另设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肇庆新区和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肇庆),下辖12个街道、91个镇和1个民族乡,设293个社区、1255个行政村。土地面积1.49万平方千米(其中城区面积750平方千米)。2014年末统计的户籍人口为433.73万人;常住人口为403.5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77.63万人。祖籍肇庆的海外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70多万人,主要侨乡有高要市、四会市和广宁县。市委驻天宁北路80号,市政府驻城中路49号。

秦朝,今肇庆地域分属南海郡和桂林郡。汉时设高要、端溪、广信、封阳等县,属苍梧郡。西晋太康三年(282),大部分改属广州。南朝梁置高要郡;隋开皇九年(589)置端州,后改为信安郡。唐朝复称端州。北宋元符三年(1100),端州由军事州升为节度州,称兴庆军。政和三年(1113)十一月,兴庆军升格为兴庆府。政和八年(1118)十月,兴庆府易名肇庆府,“肇庆”意为“开始吉庆”,此名沿用至今。元至元十六年(1279),改肇庆府为肇庆路。明洪武元年(1368)复称肇庆府,至清末不变。明朝嘉靖四十三年(1564)至清朝乾隆十一年(1746),肇庆是两广总督府驻地。1912年至1949年9月,现肇庆地域先后属肇罗绥靖处、粤海道、肇庆善后督办处、西区绥靖公署、西江行政区、西北区绥靖委员会公署、广东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西江行署、第四专署行政督察区、第十一专署行政督察区、第十二专署行政督察区。1949年10月,属西江专区管辖;同年11月属西江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3月改属广东省西江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同年9月改称广东省人民政府西江区专员公署。1952年11月改属粤中行政区。1956年1月属高要专区。1958年改属江门专区。1961年4月改称肇庆专区。1970年10月改称肇庆地区,辖肇庆市(县级)和高要、四会等10县。1988年1月,国务院批准撤销肇庆地区,肇庆市升格为地级市,直属广东省管辖。1994年4月,从肇庆市划出云浮、罗定、郁南、新兴成立云浮地级市。

肇庆地势西北部高,东部和南部较低,以中低山及丘陵为主,呈西北往东南倾斜走向,形成山地、盆地、丘陵、冲积平原等形态相间分布的山区地貌。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大稠顶、北岭山、鼎湖山、百册山等40多座,位于怀集县北部新岗林场境内的大稠顶1626米,是全市最高山。中低山与丘陵占全市土地面积的81%。冬半年盛行东北季风,较为干冷,夏半年盛行西南和东南季风,高温多雨。多年平均气温22.6℃,1月平均气温13.7℃,7月平均气温28.8℃。平均气温年较差8.7℃。年平均降水量1649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数为156天。降雨集中在4月至9月,5月最多。平均相对湿度80%。境内有属珠江水水系的西江干流和北江干流,其中西江干流水量在全国各大河流中仅次于长江,平均径流量2241.3亿立方米,平均流量每秒7107立方米。西江自西向东流经封开县、德庆县、高要市、端州区、鼎湖区,流向佛山市三水区。

2014年,肇庆市有耕地面积14.91万平方千米,粮食播种面积20.21万平方千米,粮食总产量115.58万吨。林地面积105.52万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69.8%,森林蓄积量5332万立方米。有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5个,总面积2.38万平方千米。其中鼎湖山1155平方千米,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封开黑石顶、怀集大稠顶和三岳、高要烂柯山(又称斧柯山)是省级自然保护区。广宁竹海8500平方千米,是国家级森林公园;星湖湿地公园935平方千米,是国家级湿地公园。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1.17平方米。植物类型大部分属南亚热带常绿季雨林,其代表是鼎湖山和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有银杏、苏铁、银杉等51种,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有苏铁蕨、格木、降香檀、红豆树、桫椤等203种。有陆生野生动物516多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蟒、巨蜥、云豹、白颈长尾雉、黄腹角雉等7种,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猕猴、藏酋猴、穿山甲等56种。重要矿产资源有金、铁、石灰石、石膏、高岭土、花岗岩、砚石等60多种。高要市是广东省“黄金之乡”。砚石是肇庆特有工艺观赏石矿产,远景储量约240万吨。端砚位列中国四大名砚之首,广绿玉是中国五佳石之一,均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土特产有端砚、广绿玉、裹蒸、高要花席、肉桂、松脂、肇实(芡实)、紫背天葵、七星剑花、竹笋、何首乌、巴戟天、贡柑、沙糖桔、封开油栗、茶秆竹、茶油鸡、杏花鸡、文㞧鲤、麦溪鲤、燕窝、六十日黄菜、疍家糕、竹篙粉、大船糕等。肇庆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砚都、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城市,也是广东最大的柑橘种植基地、主要淡水养殖基地、蔬菜生产基地、重要林业产业基地。

2014年,肇庆市有高新技术企业117家,国家级创新平台5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47家。有各级各类学校(含幼儿园)915所,在校学生89.08万人,其中幼儿园479所、小学219所、初中142所、高中32所、特殊教育学校8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8所(8所技工学校)、普通高等教育院校7所(肇庆学院、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广东理工学院、广东工商职业学院、广东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广东金融学院肇庆校区、肇庆广播电视大学)。有县级及以上公共图书馆9座,博物馆7座,群众艺术、文化馆9座,陈列馆、纪念馆各1座,档案馆12座;广播电视台10座,有线广播电视用户74.17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38.34万户。本地电话用户61.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43.8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268万户。医疗卫生机构3120个(含村卫生站),三级甲等医院2所(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肇庆市中医院)、二级医院21所;有医院、卫生院床位1.29万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01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6146人、注册护士7793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个,省优秀运动队后备人才训练基地5个;肇庆市运动员获世界冠军3个、亚洲冠军4个、全国冠军19个,广东省冠军42个。

肇庆市是广府文化发祥地。有文物古迹300多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梅庵、德庆学宫、悦城龙母祖庙、肇庆古城墙、七星岩摩崖石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崇禧塔、石峒古庙等29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清风阁摩崖石刻、元魁塔等216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端砚制作技艺和悦城龙母诞,端砚入选“岭南文化十大名片”;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肇庆裹蒸制作技艺、高要春社、五马巡城、贵儿戏等17个。地方特色旅游资源单位95个,星湖风景名胜区、德庆悦城龙母祖庙景区、德庆学宫景区、德庆盘龙峡生态旅游区和广宁宝锭山景区为AAAA级景区。

2014年,肇庆市地区生产总值1845.06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14.8∶50.0∶35.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58万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886.83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09.5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138.7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9.90亿元;外贸进口总额32.25亿美元,外贸出口总额46.1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3.31亿美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9.10亿元;接待过夜旅游者1112.38万人,旅游收入221.17亿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万元。

2014年,肇庆市公路通车里程13634.50千米,其中高速公路里程288.83千米。有铁路营业里程285.50千米,途经肇庆的铁路有广茂铁路、贵广高铁、南广高铁;高速公路有二广高速(G55)、广昆高速(G80)、珠三角环线(G94),有国道G321线和G324线,S260、S354等12条省道经过境内。境内通航河道总长698.8千米,主要港口有肇庆三榕港、肇庆新港、高要港、四会马房港和德庆康州港。

肇庆人杰地灵,名人辈出。著名历史人物有经学家陈钦和陈元,禅宗一代宗师石头和尚希迁,广东第一位状元莫宣卿,翰林直学士李积中,刑部尚书李质,江南提督张国梁,书法家、诗人彭泰来,东河总督苏廷魁,陕西巡抚、书画家冯誉骥,翰林院编修吴桂丹,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李炳辉,中国同盟会早期会员黎仲实,广东四大农运领袖之一周其鉴,中共中央候补委员薛六,中共广西特委书记邓拔奇,肇庆第一位留学博士、孔学大师陈焕章,中共粤桂湘边工委副书记钱兴,华侨领袖彭泽民,中国第一个共产国际代表刘泽荣,国民党中央常委梁寒操,篆刻大师吴子复,美籍华裔科学家李敏求,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余汉谋,开创专业承包经营的先锋陈志雄,南拳王邱建国,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邓兆祥,昆虫学家赵善欢,中国物理学之父吴大猷,国画大师黎雄才,名老中医梁剑波。古往今来,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唐代书法家李邕、日本入唐留学僧人荣睿、唐代诗人李绅、北宋名臣包拯、意大利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叶挺,党和国家领导人陈毅、朱德、张闻天、郭沫若、叶剑英、胡耀邦、习仲勋等,均在肇庆留下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