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语

结束语

袭击珍珠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震惊世界的著名海战战例,也是世界战争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海战战例。现在来重新研究这一战例,仍觉有一些带战略意义的经验教训发人深思。

美军教训

美国方面的教训主要有:

一、一味奉行绥靖政策,导致战略判断上的错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英等帝国主义认为,世界出现了两股不容忽视的势力,一股是以苏联为代表的共产主义势力,一股是以希特勒德国为首的法西斯势力。他们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视共产主义为洪水猛兽,必欲除之而后快。为此,他们一味对法西斯推行绥靖政策,企图将法西斯德国和日本的祸水引向苏联,以使他们两败俱伤,好坐收渔翁之利。早在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美、英就允许日本保持实力为美国的3/5的主力舰队,在承认日本在中国的利益的前提下,要求日本从中国撤出部分军队,并把胶济铁路和胶州归还中国,其目的并不是为中国的主权考虑,而是为了反对日本谋求在中国的垄断统治,以取得掠夺中国的机会均等权。1936年,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公约》,以便为自己的法西斯面目涂上一层迎合美英帝国主义需要的保护色。这一着果然奏效,美、英不仅不予干涉,反而大力耸恿德、日进攻苏联,结果加速了法西斯侵略集团的建立和巩固,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种下了祸根。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布鲁塞尔召开了恢复远东和平会议。美、英在会前商定,凡有损于对日关系的任何倡议,他们都一概不提。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通过牺牲中国的利益,以保住自己在远东的领地及势力范围,与日本达成交易。希特勒闪击苏联后,美国决策层暗自松了一口气,认为这一下日本将全力推行北进计划,与德国夹击苏联,幻想靠牺牲苏联来缓解日趋尖锐的日美矛盾。

由于美国一味推行对日绥靖的政策,导致了在战略判断上的一系列失误。首先,在主要威胁的判断上,美国一直认为,美国的主要敌人是希特勒德国而不是日本,这就在思想上解除了对日的警惕性;其次,在进攻方向的判断上,寄希望于日本北进或者对东南亚英、法殖民地的进攻,根本没有想到日本会与美、英、荷三国同时开战,更没有想到日本会首先拿珍珠港开刀;在进攻时机的估计上,美国认为日本如果南进,时机也不会早于1942年。这一系列错误的判断,为日本提供了可乘之机。结果当珍珠港遭到袭击,罗斯福接到报告,还半信半疑,认为这一消息“还没有证实”。美海军部长诺克斯则惊呼:“老天,这不可能!一定说的是菲律宾!”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是美国对日绥靖的必然结果。

二、过高估计自己的实力,导致轻敌麻痹。如前所述,为限制日本海军军备的发展,在1922年召开的美、英、日、法、意五国会议上,签订了《五国条约》,条约规定日、美主力舰队最大限度的舰吨位比例为3点5。日本对此极为不满,多次向美、英提出修改这一比例的要求,始终未获认可。

仗恃这个条约对日本的限制,加之美国的经济力、战争潜力和军力均占大的优势,使美国对局势产生了一种盲目乐观的情绪。据有关资料统计,到1941年11月底止,美国及其盟国在太平洋战区拥有22个师,37万多人,218艘舰艇,1500余架飞机;日本准备用于太平洋战区的兵力为11个师,23万人,作战舰艇177艘,飞机1700架。相比之下,美国方面占据优势。但是,美国却忽略了两个对双方兵力对比有重大影响的因素:一是日本海军的舰艇特别是机动力量很强的航空母舰,全部部署在西太平洋海域,必要时,随时可以集中用于对美作战,形成优势;二是日本已占领了小笠原群岛、琉黄群岛、马里亚纳群岛、马绍尔群岛、加罗林群岛等战略要地,可以在中太平洋发展积极行动。

由于美国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实力,致使从上到下都有一种轻敌麻痹的心理,当有情报警告“防止日军突袭珍珠港”时,不仅未引起太平洋舰队的重视,也未引起美国统治集团的重视。当战争已迫在眉睫,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建议“把情况通知海外司令部”时,海军参谋长斯塔克不屑一顾地说:“没有必要。”结果,美国犯了一个历史性的大错误。

战后,有少数历史学家认为,日本之所以能够成功地袭击珍珠港,不是得益于美国人的麻痹,而是“罗斯福总统故意策动”的。换句话说就是珍珠港事件是美国总统有意安排的“苦肉计”。他们这样说的理由是:第一,对日本袭击珍珠港的企图美国早有觉察,但未采取任何防范行动;第二,美国悉数截获了日本的外交密电,也大致判断出了日本可能发动袭击的时间,但当警告要防日军偷袭的电报从华盛顿发达到太平洋舰队司令金梅尔手里时,珍珠港事件已结束8个小时了,这是一种明显不过的有意的人为延误。这些学者们引用了以下两句话来支持自己的观点:罗斯福在1941年11月26日的一次会议上说;“我们可能在下星期一(12月1日)遭到攻击”,“问题是我们应该怎么办,应如何策动他们打第一枪,而我们又不会招来太大危险”;同时,国务卿赫尔则说:“在我们不太冒险的情况下,使日本人陷入打第一枪的境地”。这些专家们指出,当时,美国首脑明白,如果先发制人,虽在军事上有利,但难以统一国内人民的舆论和意志,如果把自己置于“挨打”的地位,国民将会同仇敌忾,一致抗战。因此,珍珠港事件是美国决策层故意“策动”的结果。

对上述观点,美国已有学者直斥其非,笔者亦不敢苟同。理由是:第一,从现在看到的材料看,袭击珍珠港之前,美国领导人只估计到日本可能袭击菲律宾等美国的利益所在地,而从未估计到日本会首先直接进攻美国领土;第二,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当时曾向罗斯福建议,只要抓住日本在东南亚的任何行动,如越过边界进入泰国,就可以指责日本侵犯了美国安全,从而对之采取行动。由此可见,罗斯福所说的“策动”,是从美国全球安全利益出发的,不是从美国特定的领土安全角度出发的;第三,诚然,珍珠港事件确实起到了统一美国意志的作用,但是,在事件爆发之前,就蓄意牺牲太平洋舰队和夏威夷民众的安全,来换取国民对日本的同仇敌忾,代价太高昂了,任何一个政治家都不会这样做。因此,上述观点只不过是捕风捉影的臆断罢了。

三、过份相信外交谈判,放松了戒备。如前所述,1941年1月,美国就有人力促日美就太平洋利益问题举行谈判。美国总统对此很感兴趣,亲自指派了“总统特派员”,负责与日进行非正式接触。7月谈判陷入僵局后,罗斯福召见日本大使野村,提出美国“准备重新恢复7月间中断的非正式预备性讨论”。罗斯福还对日、美最高领导人秘密会晤感兴趣,甚至提出10月中旬左右在阿拉斯加朱诺城与日领导人会见的提议。这反映出美对日美谈判的极大期待与热忱。11月10日,当日本对谈判明显地表现出缺乏诚意时,罗斯福还对野村大使表示,“两国利益并无不同”,“朋友之间不是没有商谈的余地的。”到了12月3日,日本袭击编队已接近展开海域,日美谈判已无可挽回地走向破裂之时,罗斯福还抱有一线希望,接受日本特使来栖的建议,直接与日本天皇联系,使对话继续下去。

由于对谈判抱有过大的希望,致使美国放松了战备。例如,瓦胡岛的防空体制极不健全,但海军参谋长斯塔克却认为,珍珠港陆、海军部队防备突然袭击的联防计划很周密,他甚至把这份计划当作典范发给了各区司令。最要命的是美国上下沉浸在一片和谈气氛之中,放松了思想戒备。例如,12月6日,当金梅尔和肖特分别接到斯塔克和史汀生的“本电应看成是战争警告”的电报后,仍未引起特别的注意,认为谈判还在进行,警报的总的意思是要他们提防破坏活动。根据这个理解,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发布长期戒备令,只计划次日派少量飞机进行巡逻就行了。斯塔克本人也不感特别忧虑,他这晚还优哉游哉地去看了一场戏。

日本制造的假象迷惑了美国人的眼睛。

日本经验教训

日本方面的经验教训是:

一、敢于大胆采用新的军事学术理论和作战思想。日本海军一直奉行大舰巨炮主义和舰队决战的理论。到袭击珍珠港之前,这种理论和作战思想在日海军中仍占据主导地位。以山本五十六为代表的一些人,从深入学习航空兵知识和作战理论,认真分析飞机和舰艇战术技术性能入手,根据日本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重点发展海军航空兵”、“飞机是未来海战胜负的决定性力量”、“将南太平洋的小岛作为不沉的航空母舰,在那里部署陆基轰炸机,逐步消耗西来的美海军力量”等全新的主张和理论,经过艰苦的宣传、说服和斗争,终于得到大本营的认可,取得了一席之地。相比之下,美国海军虽拥有雄厚的技术和性能优良的飞机,却未提出个有创建性的运用思想和理论。这是日军能成功地突破太平洋上的“马奇诺防线”的一条重要经验。

二、计划周密,决心果断。日联合舰队从提出袭击珍珠港的设想,到形成计划,到付诸实施,前后历时近8个月,其间经过舰队司令部反复商讨、与军令部多次研究、海军大学图上作业检验、舰队几次演习检验,设想了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处置的方案,才渐趋完善。这个计划不仅规定了作战的目的、任务、兵力编成、行动方法和程序等,而且连舰队航行中的垃圾处理等末节也都考虑到了。另外,山本五十六的决心十分果断。例如,当军令部不同意这一计划时,山本毫不动摇,坚持要不折不扣地实施这一计划,并几次打出“不同意实施这一计划就辞职”的王牌,要挟军令部批准。计划的周密和决心的果断为作战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运用多种手段,广泛搜集情报。日本利用武官、领事和派遣间谍等各种手段,多方搜集珍珠港的情报。珍珠港袭击战之前,日本仅派往夏威夷的间谍就有200多名。所搜集的情报包括气象、水文、军事设施、军事部署等各个方面。此外,日军还派出人员乘商船、邮船和潜艇,对偷袭航行路线进行了侦察。经过多种手段侦察,日本摸清了瓦胡岛美陆、海军的军事设施、兵力部署、飞机和舰艇的种类、数量、泊位及活动规律,为作战成功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四、采取战略欺骗和佯动,隐蔽行动企图。主要做法是:第一,在外交谈判的掩护下,进行作战准备;第二,隐真示假,严格保守机密。例如,偷袭计划的知情范围仅限于少数最高军事首脑人物和核心骨干,外相东乡茂德直至11月27日,天皇直至12月2日才知晓。再如,参战部队的训练选在偏僻的佐伯湾进行,集结地选在人亦罕至的单冠湾。与此同时,日海军在内海主要基地举行了与偷袭无关的登陆演习,并邀各国武官去参观。第三,实施佯动,转移敌方视线。例如,在袭击编队发动攻击的前夜,日海军有意识地派出一支由35艘运输舰、8艘巡洋舰、20艘驱逐舰组成的舰队向马来半岛移动。这支舰队担负着两项任务,一方面是对马来半岛实施攻击,另一方面则是佯动,让英军将日军要进攻马来亚的情报透给华盛顿,以吸引美军的注意力。英军果然不负所望,很快将情报通报给了华盛顿,美海军领导人经过会商,得出了日军将对东南亚英军发动攻击的结论。日军的这些战略伪装措施,成功地确保了偷袭的突然性。

日军虽然成功地偷袭了珍珠港,但仔细分析一下日军的整个行动,仍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教训:

第一,战略协同不好,差一点使偷袭失败。问题发生在源田实参谋和军令部三代辰吉中校的身上。按源田和三代的计划袭击珍珠港的时间为拂晓5时45分,但许多飞行员认为在夜暗条件下起飞太危险,于是源田就擅自作主将时间后推2小时。然而,源田竟未将这一变动通知三代,等三代知道这一情况后,各作战编队均已出动了。于是,三代决心隐瞒不报,也不告知攻击马来半岛的司令官伊藤中将。军令部严令马来亚攻击战必须在珍珠港打响之后才能开始,目的在于确保袭击珍珠港的企图不被暴露。这样一来,马来攻击战反比珍珠港提前了2小时45分钟打响。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教训,如果英军当时及时再把这个情况通报给美国,美国就可能利用这宝贵的时间申饬各战区保持戒备,日军就可能难以偷袭或者导致其攻击珍珠港计划的流产。

第二,袭击珍珠港的计划本身是周密的,但该计划的基础却是脆弱的。该计划是建立在两个一厢情愿的希望上:一是希望袭击编队在航行途中不被发现,二是希望美舰艇届时能大部停泊在珍珠港。由此可见,山本计划的基础是危险的,为战役创造有利条件的主观努力是不够的。把夺取胜利的希望完全委诸敌方,确是一种侥幸和赌博。

第三,攻击不彻底,留下了隐患。这个责任完全在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和袭击编队司令官南云忠一身上。山本始终认为偷袭没有堂堂正正的交战光彩,另外,他仅将作战目标定在使对方舰队在半年内不能出海作战上,从而植下了不下第二次攻击命令的根子;南云则胆小多疑,一直怀疑这次行动是否能够成功,一旦取得战果,又转为大喜过望,不思扩大战果。结果,为美军保留了恢复战力的基础,为日海军的迅速覆灭准备了掘墓者。从战争的性质看,日本军国主义的灭亡是必然的,但从战争的一般艺术角度看,山本与南云在指挥上的错误是值得引以为训的。

珍珠港事件距今已半个多世纪了,今天我们重述这一战例,目的就在于使青少年进一步了解帝国主义是战争根源的基本论断,增长军事知识,提高国防意识,从而肩负起保卫祖国、保卫四化的使命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