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科技研究有捷径:原子弹情报被窃内幕

重大科技研究有捷径:原子弹情报被窃内幕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原子能机构原领导人、科学院院士伊戈尔·库尔恰托夫透露:美国人莫里斯·科恩夫妇曾成功地把世界上第一个原子弹试验基地洛斯阿拉莫斯试验场的情报搞到手,而这些情报为苏联原子弹的爆炸提供了50%的成功保障。

莫里斯·科恩1910年生于纽约,1939年开始为苏联情报机关服务。他在其政治简历中写道:“我的父母都是俄国侨民。幼时,我与父母住在纽约的哈莱姆区,来自俄罗斯和乌克兰的侨民常到我们家聚会,他们唱自己的民歌,跳波尔卡舞。但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大人们讲的有关祖国的故事。每当他们回忆起故乡,我就产生一个愿望——亲眼看看我的祖辈生活过的故土。这种欲望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强烈。1936年,当法西斯势力在西班牙抬头时,每个人都面临自己的抉择。除了保卫共和国,我别无选择。于是,我申请加入了阿夫拉姆·林肯国际纵队。”

库尔恰托夫

1938年,莫里斯·科恩在一次战斗中双腿受伤,被送到巴塞罗那驻军医院。伤愈后,他被派到附近一个四周被高墙围起的地方,来自不同国家的8个民族的代表在这里学习。学习期满后,科恩被派到位于比利牛斯山麓的培训中心。

1939年2月,29岁的莫里斯·科恩从西班牙回到美国,并开始为苏联情报网工作。在以后几年里,这个化名“路易斯”的美国人为苏联弄到许多很有价值的军事情报,其中包括雷达、声呐仪和新式飞机、机枪等。

莫里斯·科恩与夫人列昂季娜是在1937年声援西班牙共和国的集会上认识的。1941年,两人成婚后,列昂季娜也被吸收参加了侦察活动。

科恩夫妇因涉嫌苏联著名间谍戈登·朗斯代尔一案而于1961年在英国被捕,被判处20年监禁。1969年,他们因苏英互相交换间谍而获释,并定居苏联。

在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档案馆里,第13676号案卷保存着苏联潜入“曼哈顿计划”的秘密。半个世纪后,这些鲜为人知的内幕逐渐地被披露了出来。

那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确切地说是战争爆发后的第136天,苏联总部负责向斯大林汇报战况的贝利亚收到了苏情报机关驻伦敦分部发来的密电,这一密电使贝利亚大吃一惊:苏联侦察机关截取的绝密情报证明,一些著名物理学家正在英国进行原子弹的理论研究工作。这种武器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其能量相当于几千吨三硝基甲苯,爆炸原理是依靠铀-235核反应堆裂变。

大约两个月后,前线反侦察机关又向贝利亚报告了由德国俘虏供出的一种秘密数学计算法,这是重水和铀-235的公式和计算法,由此证明德国也在进行核武器的研制,并有可能抢先制造出来。与此同时,苏联国防委员会收到了前线寄给斯大林的一封信,信中极力劝说斯大林,应该不失时机地研制铀弹,因为它能使苏联在反对德国法西斯的战争中取得军事优势。斯大林得知这些情报后,终于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立即召开了国防委员会会议。在会议上他提出:“我们现在必须把制造核武器放在首位,为此要大力发展工业,同时努力寻找生产的捷径。”

为进行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实验,苏联科学院建立了由伊戈尔·库尔恰托夫领导的“2号实验室”。内务人民委员会还成立负责军事技术侦查的专门机构,由列昂尼德·克瓦斯尼科夫(不久后到纽约分部任负责人)领导。经贝利亚批示,在克里姆林宫内专门给其配备了一间办公室,他须在此向国外发布指示,接收国外来的情报并及时转给库尔恰托夫。

内务人民委员会刚收到库尔恰托夫签字的所需资料清单,代号为834/23的密码电报便于1942年6月14日发往纽约、柏林和伦敦分部,要求三地的特工人员采取必要措施以搞到以下方面的情报:制造原子弹的科学方针和实际用途,它的结构、核燃料成分和爆破机械;用哪些方法分解铀的同位素以及何种方法比较好;铀元素、中子物理和核分解物理;美、英、德原子弹的制造在未来政策上可能发生的变化;研制工作的调配由哪些政府部门负责、这些研制工作在哪儿进行并由谁领导。

尽管美国人围绕着原子弹计划建立了强大的堡垒,苏联侦察机关还是找到了突破口。1942年6月14日,莫斯科收到了来自美国的密电:美国政界和科学界对制造原子弹的态度因日本袭击珍珠港而发生了变化。在此之前,华盛顿政府和五角大楼的保守分子们对原子弹计划持否定和怀疑态度,其中原因之一是许多核专家是不久前刚移居美国的欧洲侨民。珍珠港事件使美政府和五角大楼在原子能的军事应用方面做出果断决定:分布在纽约、伯克利、普林斯顿和芝加哥的所有铀分解研究室,开始按照“曼哈顿计划”统一行动。全部工作的组织由政府委派美国军队负责,格罗夫斯将军被任命为该计划的总负责人。据悉,领导这一“超级实验室”的是罗伯特·奥本海默。原子弹制造地点问题迟迟未决,奥本海默向格罗夫斯建议选在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高原。这里广袤千里,荒无人烟,距德国侦察潜艇经常出没的大西洋海岸很远,奥本海默的意见被采纳了。从此“超级实验室”被称为“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洛斯阿拉莫斯地区实施严格的保密措施。所有在这里居住的人,无论是工作人员还是其家属,每月只允许在最后一个星期天外出一次。这里收发的信函都要经过严格检查,严禁在基地以外的区域寄信。每个部门的工作是独立的,严禁谈论不属于其职责范围的事。洛斯阿拉莫斯布满了联邦调查局的密探,非美国专家都被严格地监视起来,因为照联邦调查局的说法,这些知道国家机密的人,受诱惑后可能将机密出卖给苏联或其他国家的间谍。

与此同时,克里姆林宫还收到了伦敦来电,报告英国拟建用衍射法分解稀有同位素的实验工厂。不久,纽约又发来密电:西班牙内战时与我们的内线“路易斯”结识的物理学家阿图尔·费尔金克最近来找过他。他知道“路易斯”在苏美贸易股份公司工作,想了解俄国人对“路易斯”的态度如何以及后者能将自己介绍与谁认识。同时,费尔金克没隐瞒他掌握着对俄国人来说非常有价值的情报,该情报与他在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工作有关。他到纽约来是探望生病的双亲,将在此逗留两周。从交谈中“路易斯”得出,费尔金克确实愿帮助我们。我们认为可以通过“路易斯”把他招募过来,请速研决定。

“路易斯”即莫里斯·科恩。“路易斯”一接到批准他对阿图尔·费尔金克进行招募的通知,便约见了他。他将一包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秘密文件交给“路易斯”。这些情报很快被信使送往莫斯科。库尔恰托夫教授在“2号实验室”对它们进行分析,并于1943年3月22日写出报告交给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别尔乌辛:“秘密文件中包括在‘铀反应堆’中不仅可利用铀-235,而且可利用铀-238的部分意见。此外,‘铀反应堆’中核燃料燃烧的产物有可能代替作为原子弹材料的铀-235被利用。我注意到这些意见,仔细分析美国人对铀元素的研究,该项研究成果能为解决所有铀问题确定新的方向……迄今为止,铀元素方面的研究在我国还是一项空白。鉴此,情报机关必须查清美国正在进行的研究方向有何结果,为此需要弄清下列问题……”

别尔乌辛将库尔恰托夫的报告和须查清的问题清单寄给内务人民委员会,并做了以下指示:“请按照清单上的问题布置任务。”

不久,库尔恰托夫又根据用侦查手段获取的国外核专家研究的最新成果资料,写了一份报告:“这份情报的获得对于我国具有极其重大、不可估量的意义。它使我们明确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从而使我们能够绕过许多问题研究的困难阶段,得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捷径……”

通过间谍活动获取极有价值的原子弹情报,其他苏联学者无人知晓。所以,每当库尔恰托夫提出越来越新的思想时,他们只是感到惊奇。而当他提出不经过实验就在车里亚宾斯克和克拉斯诺亚尔斯克附近建生产车间时,他们更是感到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