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待问题

2.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待问题

一个不能了解别人的人,不可能做成大事,即不可能由弱而强。这就需要我们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能站在对方的立场看问题。如果一个人站在对方的立场看问题,不就可以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想得到什么、不想失去什么了吗?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我们会发现,我们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别人,他所思所想、所喜所忌,都进入我们视线中。在各种交往中,我们就可以从容应对,要么伸出理解的援手,要么防范对方的恶招。

一个美国人科恩一直记得这次他自称为“仅次于‘珍珠港之败’的失败”经历。下面是他亲口讲述:

二十年前,我受雇于一家公司,这家公司主要从事国际经营业务。我处于一个至关重要的管理位置。这个位置,用我的上司的话来形象地表达,就是:“嗨,科恩,我们俩可谓如胶似漆啊!”

在为大亨们取咖啡的时候,我接触到那些从海外回来的人,他们满肚子都是充满异国情调的故事。有时,我在上班之前吃早饭的时候碰到他们,就问:“嗨,你去过什么地方?”

—个人就说:“啊,刚从新加坡回来。我在那里拼凑了这笔900万美元的交易。”

然后,我又问另一个人:“你呢?”

他说:“哦,阿布扎比。”其实我连阿布扎比在哪儿都不知道。

出于礼貌,他们会问:“你去了什么地方?”

我能说什么呢?好吧,我去过动物园……水族馆——而且,我盼望去植物园。我没什么可谈的。因为年轻人需要“战争故事”,所以我每个星期五都到老板那里去。

我一次又一次地恳求他:“给我一些时间,给我一次机会,派我到外国去,让我做成一笔交易。”我纠缠太久,他终于哼哼道:“好吧,科恩——我打算派你到东京去和日本人打交道。”

我高兴极了,兴奋之余,我告诫自己:“这是我的契机!幸运在向我召唤!我要打败日本人,然后向其他地方进军。”

一周以后,我已经在飞往东京的途中,去进行为期14天的谈判。我带上了所有收集到的有关日本人的思想和心理的书籍。我一直告诫自己:“我真的要做好。”

当飞机在东京着陆时,我是第—个小跑并带着满腔热情走下弦梯的人。在弦梯底部,两位日本绅士礼貌地鞠着躬等候我。我喜欢这样。

这两位日本人帮我过海关,陪同我上了一辆大型高级轿车。我舒舒服服地靠在轿车后排奢侈豪华的座位上,而他们则僵直地坐在两张折叠凳上。我豪爽地说:“你们为什么不和我一起坐呢?这里很宽敞。”

他们回答说:“哦,不用了——您是要人。您显然需要休息。”我也喜欢这样。

当大轿车行驶的时候,我的一位东道主问我:“顺便问一下,您懂这种语言吗?”

我说:“你是指日语吗?”

他说:“对呀,这是我们祖国的语言。”

我说:“哦,不会。但是我希望学一些表达方式。我随身带了一本字典。”

他的同伴说:“您担心不能按时赶上您的返程飞机吗?(直到这时,我还没有考虑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安排这辆大轿车送你回机场。”

我暗自想:“考虑得多周到啊。”

我从衣袋里掏出返程机票,递给他们看,以便这辆大轿车知道什么时候来接我。当时我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是他们知道了我的最后期限,而我不知道他们的最后期限(话说回来,当时我能站在他们的立场考虑一些问题,也就不会交那么大的学费了)。

他们没有立即开始与我谈生意,而是首先让我体验日本人的殷勤好客和日本文化。我花了一周多的时间来参观这个国家,从皇宫一直看到京都神社。他们还让我到一个用英语讲授的禅宗研习班去研习他们的宗教。

每天晚上有四个半小时,他们让我坐在硬木地板的软垫上,吃传统的晚餐,享受传统的娱乐。你能够想像我在硬木地板上坐那么长时间的感受吗?在那种情况下,要是我最终没有得痔疮的话,我可能再也不会得痔疮了。当我要求开始谈生意时,他们总是含含糊糊地说:“还有很多时间!还有很多时间!”

到了第12天,我们终于开始谈判。可是谈判结束得很早,我们还打了一场高尔夫球。到了第13天,我们又开始谈判,同样结束得很早,因为要举行告别晚宴。最后,到了第14天的上午,我们认真地恢复谈判。在我们就要涉及关键问题的时候,那辆高级大轿车来到楼下接我去机场。我们全部挤进车,继续谈判,以便最后解决问题。当大轿车在终点刹车的时候,我们做成了这笔交易。

你认为我在这场谈判中表现出色吗?多少年来,我的上司每提及这件事就说:“这是自珍珠港事件以来日本人取得的第一次伟大胜利。”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意外的失败呢?因为我的东道主知道我的期限,而我不知道他们的期限。他们拖延着不让步,他们站在我的立场,正确地估计到我不会让自己空手而归。再者,我表现出的急躁情绪,无疑向他们传递了我的信息,即不管怎样,返程的时间神圣不可侵犯,好像这是离开东京的最后一班飞机似的。

当然,有太多的人不懂得如何运用这条规则,这是导致他们人生失败的一大原因。可是,也许他们至死都不知道,由于不懂得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他们丧失了许多可以成功的机会,因为没有人教他们,所以重要的是,在遇到任何事情或人物时,都要静下心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多想想,这样,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的史坦·诺瓦克提供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

一天晚上他下班回家,发现他的小儿子迪米躺在客厅地板上又哭又闹。迪米明天就要开始上幼儿园,但他却不肯去。要是在平时,史坦的反应就是把迪米赶到房间里去,叫他最好还是决定去上幼儿园,没有什么好选择的。但是在今天晚上,他认识到这样做并不太好,哪怕迪米迫于无奈最终去了,也不会有什么好心情的。

史坦坐下来想,“如果我是迪米,我为什么会高兴地去上幼儿园?”他和他太太就列出了所有迪米在幼儿园会喜欢做的事情,如用手指画画,唱歌,交新朋友。然后他们就采取行动。

“我们——我太太、我另一个儿子鲍勃,以及我——开始在厨房里的桌子上画指画,我们做出兴趣盎然的样子。没过多久,迪米就在旁边偷看起来,然后他就要求参加。

‘不行,你必须先到幼儿园学习怎样画指画。’

然后,我以他能够听懂的话,把我和我太太在表上列出的事项绘声绘色地解释给他听——告诉他所有他会在幼儿园里得到的乐趣。第二天早晨,我以为我是全家第一个起床的人。我走下楼来,发现迪米坐着睡在客厅的椅子里。

‘你怎么睡在这里呢?’我问他。‘我等着去上幼儿园。我不想迟到。’我们的努力奏效了,由于正确地把握了迪米的心理,上幼儿园已经成了迪米一种自发的需要和强烈的渴望,这是苦口婆心的劝说或威胁恐吓所不能做到的。”

明天,也许你会劝说别人做些什么事情。在你开口之前,先停下来问自己:“我如何使他心甘情愿地做这件事呢?”

这个问题,可以使我们不至于冒失地、毫无结果地去跟别人谈论我们的愿望。

当然,明天你希望别人为你做些什么,你就得把这件事记住,可以这样比喻:如果你不让你的孩子吸烟,你无须训斥他,只要告诉孩子,吸烟不能参加棒球队,或者不能在百米竞赛中夺标。不管你是应付小孩或者一头小牛、一只猿猴,这都是值得你注意的事。

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一天起,我们的每一个举动、每一个出发点,都是为了自己;都是因为我们的需要。

如果你捐助给红十字会一百元的话,你会怎样想?确实,你捐赠给红十字会一百元,是一桩善举,是很神圣的事……然而,或许只是你不能拒绝,才不得已捐助的;或许因为一位主顾,或许是你内心世界的不安,因为你的捐赠可以决定一项事情。你捐款,是由于你需要什么才捐助的。

哈雷·欧佛斯托教授在他一部书中谈到:“行动是由人类的基本欲望产生的……对于想要说服别人的人,最好能在那些人心中激起某种迫切的需要。如果能把这点做成功,那么,整个世界都是属于你的。”

安德鲁·卡耐基早年是个贫苦的苏格兰儿童,当时他工作的酬劳,每小时只有两分钱。可是他后来布施给人们的钱财却多达三亿六千万元。

卡耐基很早以前就已经知道了影响人的惟一方法,那就是给对方所需要的。他只接受过四年的学校教育,可是他学会了如何与人应对。

卡耐基曾经做过这样一件事情:他嫂嫂的两个孩子在耶鲁大学念书,他们专心于课程,疏忽了写家信,没有想到在家里忧思挂念的母亲。卡耐基知道了这件事后,就给两个侄子写了封闲谈的信,他还在信上附上一句,说是给他们每人寄五元的钞票一张。不过他却没有把钱装入信封……很快,回信就来了,两个侄儿谢谢他们叔父的关心,但他们也在信上附言说没有收到钱。

所以,当你劝说某人让他去做某件事时,开口前你不妨先问自己:“我怎样才能使他要做这件事?”这样可以提醒我们,不要在匆忙之下去面对别人,最后导致多说无益,徒劳而无功。

多年前,斯达租了一家饭店的大厅,每一季要用二十个晚上来举行一些演讲。

有一季在开始的时候,斯达突然接到那家饭店的便函,告诉他得多付三倍以上的租金;可是,在此之前,斯达早已公布通告,入场券也都印发好了。

让斯达付增加的租金这是斯达所不愿意的,但是和饭店谈自己的立场,这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斯达注意到他们所关心的是他们的需要:于是两天后,斯达去见那家大饭店的经理。

斯达向他表示说:“我接到你的信后,很觉得有些意外……当然我不会怪你,如果我处于你的位置,也会写出类似这样的信。以你做经理的职责就在于怎样使饭店盈利,要是你不这么做的话,你应该辞去这个职位才是。现在我们拿一张白纸来,写上所有有关你的利弊得失……之后看你是否依然坚持要加租金。”

斯达拿了一张纸,划出一条线,纸上的中心点上端是利,另一边是弊。在利的那行斯达写上了“大厅闲着”,接着对他说:“你可以自由地出租大厅,为举办跳舞之类的聚会之用,会有一笔很不错的收入。那样的话,你可能会比租给一个演讲集会的获利更多,而我在这一季中,占用了大厅二十个晚上,你一定会失去那些有更多盈余的收入。”

斯达又说:“现在我们再来谈谈另一方面……因为我无法接受你的要求,可能要减少你的收益。而对我而言,因为我不能如数付给你所要求的租金,只得在别处举行演讲。可是,你也该明白另一个事实,我们的演讲研讨会,会使上层社会的知识分子都聚集到你的饭店来。这在你来说,无异做了一次极为成功的广告!事实上,就算你付出五千元的广告费,也招待不了我们研讨班里的那么多人。这对你们而言,不也是很有价值吗?你以为呢?”

斯达说这话时,把这两种情况都明白地写在纸上,然后交给那位经理,对他说道:“关于这两种情况,希望你能仔细地考虑一下,等你作了最后的决定后,再给我一个通知。”

第二天,斯达接到那家饭店的信,他们告诉斯达:租金是加一半,而不是三倍了。

上面斯达所叙述的,有些值得你注意的地方。斯达没说一点有关自己要少付租金的事,只不过告诉对方,该如何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按照普通人的做法,可能要闯进那位饭店经理室,跟他们据理力争,大声地说:“我入场券已经印好,通知也已公布了,你们突然增加三倍租金,到底是什么意思?出尔反尔、言而无信,……简直不近情理,我不付!”

这样一来,争吵和辩论就开始了。结果会如何?即使如斯达所说的,饭店经理可能知道他自己是错误的,然而,他的自尊让他觉得承认自己不对是个很大的困难。

在跟他人打交道时,我们为什么老是念念不忘自己想要什么呢?要明白,你感兴趣的是你所要的,你永远对自己所要的感兴趣,但别人并不对你所要的感兴趣。其他的人正跟你一样,只对他们所要的感兴趣。因此,惟一能影响别人的方法,是谈论他所要的,教他怎样去得到。

希尔先生曾经讲的一个故事让我们至今回味无穷。那一年,他需要聘请一位秘书,于是在报上刊登了一则广告。大约有三百封求职信涌来,可以想见,他们的第一句话几乎是一样的:“我看到周日早报上的广告,我希望应征这个职位,我今年二十六岁……”

只有一位特别聪明,她并未谈到她所想争取的,她谈的只是卡耐基先生需要什么。她的信是这样写的:“敬启者:您所刊登的广告可能已引来两三百封求职信,而我相信您一定很忙碌,没有时间一一阅读。因此,您只需拨个电话……我很乐意过来帮忙整理信件,以节省您宝贵的时间。我有十五年的秘书经验……”

接下来她提到过去几位重要的上司。卡耐基先生一收到这封信,真的是欣喜若狂,立即打电话请她前来,没想到还是晚了一步,她早已被人抢走了。像她那样的人,真可说是前途似锦。

当然,由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是无法自然发生的。你提出的虽然都是些简单的问题,但是重点是,得由你来提出。你可以在任何场合提出,包括工作、家庭或社交都可以。不久,你就可以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了解一切了。

你要设身处地地思考:在这次谈话中,对方受到何种人生经验的影响?他希望得到什么?他希望能避免什么?他需要服务的顾客对象是谁?怎么样才能让对方觉得这是一次成功的接触?

不同的公司对这些问题都有不同的答案,虽然其中有一些基本原则是相通的。不过,不论真正的答案是什么,都并不要求我们事事都听别人的,“唯他人命是从”。我们所要做的,是真心诚意地了解他人的需求,只要是合理而且能够做到的,就尽可能地满足对方。这一点上,卡耐基的话让人印象深刻:

只要你能帮助他人解决问题,这个世界就是你的。

想要与你的顾客、家人或朋友建立更成功的人际关系吗?试着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