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市平面图
古城苏州市博物馆内保存着一块宋代的石碑,上面刻着一幅精美的城市平面图,图上精细地勾画出宋代苏州城。图的四边有山有水,四周有高耸的城墙,城外有护城河,城内有规划整齐的街道、坊市,河道四通八达,小桥河港密布,城内寺、衙、宅、园等建筑刻画清晰,各种建筑物等都标列着名称,完整地再现了800年前苏州城建设的基本格局,这是我国现在最完整的古代城市平面图,也是世界史上罕见的古城建设的珍贵资料。
苏州在南宋时期(1127-1279年)称平江,因此,这幅碑刻图也叫做《平江图》。据前人考证,《平江图》刊于宋绍定二年(1229年)。从图中的形象、名称等记载来看,苏州城在许多方面保留了古平江城的原貌。
苏州位于长江下游,水网密布。河汊众多,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平江图》形象地反映了江南水网地区城市内外河流纵横的特点。图上清晰地表明墙外有宽阔的护城河,它通过水城门与城内的河道相通,西面一段护城河是唐开凿的大运河的一部分。城内的主要街道,东西向有3条,南北向4条。还有一些小河,一般与城市街道平行,形成一条街道一条河的景象,在城的北部尤其明显。《平江图》记载的这种河道和街道并行排列的苏州特有的城市布局直到今天仍是苏州城的一大特色。
《平江图》中对古苏州城的商业布局及园林、寺观、民居的配置记载的非常详细。北宋时,手工业非常繁盛,出现了“行”的组织。《平江图》中有许多以鱼行、果子行、丝行、鹅行、鸭舍等命名的街道、小巷、里坊、桥渡,图中还有以西市、利市、谷市等命名的坊桥,说明当时苏州已经有了固定的集市。
当时,平江府城是宋代江南官僚、地主、高利贷者集中的地方,平江府有不少建筑体观了这种喧闹、富足的景象。《平江图》上标有供达官贵人、豪绅、雅士寻欢作乐的“跨街楼”和私家园林。如建于五代时期的名园“沧浪亭”,曾是抗金名将韩世忠的私宅,当时又称韩园。城西部还标有“南园”,东面有“杨园”,胥门内有“百花洲”等,说明当时的城内已经有不少私家园林了。
《平江图》上记有139个寺观,较大的寺还建有高塔,如城北报恩寺的北寺塔,子城东面定慧寺的双塔,城南端光寺的端光塔等。寺观均占据着府城的显要位置,用地也大,高耸的宝塔,巍峨的殿宇,构成了府城的主体轮廓。
《平江图》上有关民居的记载,还反映了宋代里坊制度与唐代的不同,图上刻有65个坊表,作为坊里划分的标志。图上的坊表都是跨街建造,但又无门扇,说明此时的坊仅是某一街巷的标志或装饰。
从《平江图》中可以看出,府城的中央建有衙城,称为子城,是府衙门的所在地。子城内有府院、厅司、兵营、教场、库房、庙宇、住宅和园林。主要建筑物布置在一条明显的中轴线上。子城四周有城墙,墙有城壕,是南宋一般州府城常用的布置形式。
《平江图》对府城的防御设施有详尽的记载。平江城有内土外砖的城墙,墙上建有向外突出的马面,射击用的堞墙等。马面共有50余座,与排列整齐的雉堞相配合,防御设施很完善。城门有5座,即盘门、葑门、娄门、齐门、阊门,每座城门旁边有1座水门。城门上建有城楼,城门外又加设瓮城瓮城门开在另一侧,进门须经2个转折,2二道关口,对城市防御非常有效。
《平江图》的绘制,运用了传统的地图画法,在平面位置上把府城各类构筑物的轮廓、规模、立面造型等作了简练生动的描绘,能清晰地看出城市面貌。图上各种图示有一定的比例尺度,测绘水平较高,表现了当时较高的筑城和制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