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蜗牛
第四章 千姿百态的螺、贝
第一节 美丽的螺类
淡水产的螺类,通常列为小水产品,它资源丰富、价廉物美,是人们普遍喜食的食品,产量很高。其中田螺和福寿螺也已开始人工养殖。在盛产螺类的地方,渔民还大量捞取作为鱼、蟹等的天然饵料。也有一些淡水螺类是人体或家畜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危害不小。如钉螺,是大家已知的血吸虫的中间宿主。
而蜗牛则是田螺的近亲。它们同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陆生螺类仅限于肺螺亚纲的少数种类,蜗牛便是其中之之。
软体动物门,腹足纲的动物通称螺类。从数量上看,绝大多数种类都生活于海中,淡水种类较少,陆生螺则更少。目前只有田螺、福寿螺、澳洲红螺(观赏用)和蜗牛已进行人工养殖。
因为腹足类都有一个螺旋形贝壳包围着身体,所以也称单壳类,这是同蚌类的双壳相对而言的。螺的整个身体可明显地分头、足和内脏囊三部分。
内脏囊在发生初期经过旋转,造成左右不对称的特殊形态。
螺旋形的贝壳上常有花纹、突起物,如棘、肋、疣状突等,螺层的数目也随种类而异。贝壳的旋转有右旋和左旋之分,绝大多数种类是右旋的。旋转方向的确定,只要将壳顶向上,壳口向观察者,壳口在螺轴右侧即为右旋;反之,则为左旋。
腹足类的足部一般很发达、有一宽广的蹠面适于爬行生活。足的后端常能分泌出一个角质的或石灰质的保护物,称为厣。当螺的身体全部缩入壳内时,可把壳口盖住。但是肺螺亚纲的种类,如蜗牛是没有厣的。在腹足纲中,肺螺亚纲的种类是雌雄同体的,前鳃亚纲除盘螺科外,都是雌雄异体。
营两栖或陆生生活的肺螺亚纲的种类,鳃已经消失,而用“肺”进行呼吸,这时所说的肺,实际上是壁上密生血管网的外套膜。绝大部分生活在淡水中的前鳃亚纲的种类,都具有厣和鳃。由于生理结构不同,螺类对环境生态的要求也不一样。有的喜欢潮湿地区;有的喜欢底质肥沃、水草茂盛的沟渠、池塘和稻田;也有生活在水面宽阔的湖泊;有的生活在流水的江河;又有的喜欢急流的山区小溪。
第二节 田螺
田螺又名螺蛳,系单壳贝类软体动物。其体呈圆锥形,壳大而薄,口扁圆,厣大,壳表黄褐色或绿色,有6~7个螺层。“尖尖宝塔五六层,和尚出门慢步行;一把圆扇半遮面,听见人来就关门。”唐伯虎《田螺》把螺蛳的形态特征描写的淋漓尽致。
田螺分布很广,我国大江南北均有它的踪迹。它喜欢栖息在冬暖夏凉,底土柔软饵料丰富的湖泊、河流、沼泽、水田、沟港中。以水生动植物和腐败有机物为食,杂食性。由于它的个体较之其他螺类大,对干旱和寒冷皆有很大的适应性。干旱时,它将软体部完全缩入壳内,以厣封闭壳口,借以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在寒冷季节钻入泥中呈休眠状态,至开春到环境适宜时又活动起来,将头足伸出壳外匍匐爬行。
生活在水里时,田螺的头部和足部从壳口伸出。足为肌肉质,其跖面特别宽大,适于爬行。由于田螺还有特有的吸着力,所以经常溯水流而溜到其他地方,或是顺水辗转逸走。繁殖期为春、秋两季。“清明螺、赛足鹅”。
清明前后,它肉壮鲜嫩,是捕捉食馐的最佳期。
田螺,是价廉物美的荤食品。主要食用的有湖螺、狭口螺、环棱螺、中华圆田螺等数种,尤其是中华圆田螺丰腴细腻,肉大肥嫩,脆爽可口,堪为佳品。田螺食药兼备,营养丰富。它含有蛋白质、维生素A、B1及维生素D等多种元素,尤其钙的含量高达1357毫克,在常见的67种水生动植物中,仅次于虾皮而居第二位。
由于田螺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生命力强,生长速度快,饵料易得,所需资金和劳动力少,且市场销售量大。所以养殖田螺也是一项增收新门路,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养殖田螺首先要有一个适合螺生长的环境。根据田螺的习性可在水田、沼泽地和池塘直接饲养,也可挖养殖池饲养。但建养殖池要选水源充足、水质好,管理方便,池底以腐殖质的柔软土质为好的地方。池宽为1.5米,长度任意,并在池的两个长边上作畦,这样便于伸手入池随意捕捞。进出水口要错开,可促进养殖水域的更换。进出水口还要有防逃设备,以防逃逸。池面要养殖水生植物,如浮萍、藻类以供田螺食用,池边四周适当种些水花生或茭白,作田螺栖息遮荫之用,并在水中放些木条、石头之类的栖息物,水位保持在30厘米左右。
田螺居所安排好后就可开始放种。螺种选择个大、外形圆、肉多壳薄、壳色灰黑螺纹少的为好。既可以在市场上直接购买,也可以到池塘河沟湖边、水库等处拾捞,并以拾捞为好,因为拾捞的螺种新鲜,活力强。田螺的繁殖期为每年的3~10月,所以在这段时间都可放养,放养的密度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人工养殖池饲养密度可大一点,一般放一万余只;而池塘、水田自然养殖区域放6,000~7,000就够了,以稀为好。
田螺一生生活在水中,因此水质的好坏是养殖田螺的关键。水以河川或池塘内的天然水为最佳,因为这种水含有丰富的氧气和天然饵料。田螺在水温15℃时开始摄食,20~26℃为最适生长温度,在这种水温下,田螺摄食旺盛,饱腹而息,头部随背旋动,时而尽量伸出螺身,时而微微跃动,当水温超过27℃,它就群集于水生植物的阴影处,或潜入土中避热,活动迟缓,食欲不振。此时应采用流水式养殖,并且利用各种方法降低水温。养殖田螺的水质以稍浑浊,不透明的水质为佳,透明度太大的水质含天然饵料少,不利于螺的生长。
田螺属杂食性。糠、菜屑、动物尸体及商品饲料等均可投喂,水生植物叶子及土壤中的微生物、硅藻类是它最喜爱的食物。田螺一般在最开始的3~4个月生长最快,以后逐渐缓慢,所以在最初3~4个月应充分给饵,使其迅速生长。投饵量还要根据天气变化情况进行调整。
俗语说:“三月田螺一肚仔,入秋田螺最肥美”。田螺系卵胎生动物,其胚胎产仔有三个高峰期,即6月上旬,8月中旬和9月下旬。为什么说秋天田螺最肥美呢?因为春季田螺进入繁殖期,雌螺体内含有大量仔螺和卵子,雄螺也含大量精子。夏季高温,田螺有时潜入土中避暑,由于不食不动且能量消耗,肉质变硬乏味。秋季田螺繁育完毕,育肥越冬。所以说秋季的田螺最肥美。收捕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捞取成螺和幼螺,并多留母螺(雄螺大而长,雌螺大而圆),以利于下一年度的繁殖。捕捞可采用于捕和食物引诱法。
第三节 福寿螺
福寿螺,原产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是一种供食用的大型淡水螺。由于形似苹果,故又称苹果螺。我国1981年开始引种,现在已在全国各地广泛移养。
福寿螺的螺肉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营养成分比较全面的肉类食品。据科学测定它的蛋白质含量为12~26%,脂肪0.3~0.6%。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有生肌滋阴补肾的功能。脂肪含量在动物食品中,比肉类、蛋类、虾类、蟹类都要低,长期食用不会使人发胖。它还含有一般肉类食品所缺少的维生素和胡萝卜素。
另外福寿螺具有繁殖力强,适应性广、生长速度快、产量高,易养殖等特点。如果饲料充足,生态条件能满足其要求,一年龄可长到0.2~0.9斤。福寿螺饲养方法简便。室内、野外均可饲养,场地易选,缸、盆、池、槽、沟、塘、田、洼及至工厂化饲养均可。投资少,收效快。夏天水温高达34℃时仍能正常生长;冬季水温稳定在8~10℃可安全越冬。
福寿螺,属腹足纲,前鳃亚纲,中腹足目,苹果螺科,所以又称“巨形田螺”。它的第一螺层较田螺大且扁,形似苹果,从螺口看像似田螺。小螺第一螺层背面中部有一大“气泡”,借助于浮游与呼吸,成螺转化为鳃。幼螺体呈灰白色,小螺为金黄色,成螺转成黑褐色或略带黄色。螺体缩在壳里,螺层口有厣保护。头部与腹足能伸出壳外游动捕食,头前端有一触手(也可称吻),后端有一对触角。成螺雌雄异体,交配后方能受精产卵,卵呈圆形,聚集成块,呈鲜艳红色。
福寿螺喜生活在较清新的淡水中或阴湿处,能用腹足在水底、水中游泳,群体喜集栖息于池边、浅水处及进水口,或吸附在水中的竹木棍棒和植物茎叶的阴面。也能离开水域生活。能急速上浮或下沉,善于在水体上游动或陆上爬行以寻找食物和配偶。畏强光,白天较少活动,晚上活动频繁。采食十分活跃。对水质、水温的变比较敏感,最适宜在水温24~32℃生长,在10℃以下和40℃以上都不宜该螺的繁殖和生长。对水质恶化难以适应,对农药很敏感,抵抗能力差,另外福寿螺还怕强碱,当pH值为11.5时,即失去活力。人们常利用它的这一特性,在养殖场四周,用石灰等碱性物质筑成一道“碱性围墙”,以防止螺夜间逃走。如果是用盆池饲养,可在盆、池内壁画一道肥皂线,可同样起到防逃效果。
要养殖福寿螺首先要建好饲养场。饲养场地要考虑进排水方便,杜绝敌害和防止螺逃散为原则。可以室内饲养和野外放养,室内可用缸、桶、盆、池和简易的薄膜(聚乙烯料)池进行养殖;室外可在水沟、池塘、水田、慈姑田饲养。最好是挖沟饲养,沟深0.8~0.9米,宽0.6~0.7米。沟与沟之间可种植青绿饲料。也可在沟床上铺上薄膜,两端用丝网拦好,以防逃跑。
进排水要方便,能有活水流动更好,但水波必须平稳。养殖场地准备就绪,在福寿螺放养前每亩施30~40公斤的生石灰进行消毒处理。并且在池内放养水浮莲、浮萍等水生植物。养殖池经消毒后,就可以开始放养福寿螺,放养密度与螺体大小有关,饲养过程要按螺体大小进行分级饲养。十天龄以下幼螺可放养1~1.2万只,水深3~5公分;随着福寿螺的增长放养逐渐下降,水位加深。放养密度不能机械确定,与水的深度、气候凉快及有流水活动的情况下可增加放养数量,与水的深度成正比例。
福寿螺放养后,就要开始投喂饲料,进入正常日常管理。福寿螺的食性以杂食偏植物性,喜吃青绿饲料,尤其喜吃表面光滑,纤维少又嫩的青饲料。每日的饲料投放量为螺体重的15%,夜间采食力特别强,所以应比日间投饲多一些,除投青饲料外还要适当投玉米粉、糠麸料和其他精饲料,投放方法可沿池边和青料表面撒上一些,量不宜过多,以免影响水质。还要注意不要投喂喷过农药的青料。养殖期间还要保持水质干净。福寿螺虽然生活能力很强,但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生长甚至死亡。室内饲养夏天每天要换水,小规模可用虹吸法进行。秋天可适当减少次数,以水质情况来决定。野外饲养最好保持一定微流量。适宜的温度也是饲养福寿螺好坏关键之一。它适宜在水温24~32℃生长,太高和太低都不宜螺的生长和繁殖。在养殖期间还要注意三害:鸡、鸭水禽啄食;鼠害;蛇伤。
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对小螺要提供嫩料,适当撒些精料。对种螺实行雌雄搭配,单独饲养,按照繁殖技术要求进行管理。肉螺按大小分级饲养。一般养殖4~6个月后,个体增大便可出售。要想发展福寿螺养殖,它的繁殖是关键。螺苗长到一定程度就可分辨出雌雄:雄螺的厣缘反八螺足,中间稍凸;雌螺的厣缘反出足外,螺厣中凹。分辨雌雄后就可进行后备种螺的培育。种螺饲养3~4个月后,开始自行交配,然后产卵。母螺多在夜间爬上池边、盆边或所插的木条竹片上端或饲料叶片上进行产卵,每次产卵时间为20~90分钟,产毕缩回腹足跃入水中,一般是15~20天产一块卵。一只母螺一年可产20~40块卵,尤以5~8月龄的繁殖力最强,繁殖速度最快。一个卵块平均300~500粒。卵块密集排列在一起,初呈红色后变白色,在24℃室温4~5天渐变褐色,8~12天孵化出小螺。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一只母螺能繁殖数千至万只小螺。
第四节 蜗牛
蜗牛是陆生软体动物。属腹足纲、柄眼目、蜗牛科。蜗牛种类很多,全世界已知的蜗牛有2,500多种,我国各地都有分布,较常见的有40多种,其中具有食用价值的有褐云玛瑙螺,大环口螺,犁形环口螺,海南坚螺、江西巴螺、马氏巴螺等7种。其中以褐色玛瑙螺个体最大,平均壳高11厘米,宽7.5厘米,重390克。褐云玛瑙蜗牛贝壳呈长卵圆形,有6~8个螺层。螺旋部高,呈圆锥形。体螺层膨大,其高度为壳高的3/4。
蜗牛是我国最重要的中药材之一。它的中药名为蠡牛,是一味很好的中药,味咸寒,有微毒,具有清热、解毒、清肿、平喘、软坚、理疝等功效。
蜗牛除了在我国用以食用和药用外,几千年来在欧美及东南亚许多国家也很盛行,他们很早就一直把蜗牛列为席上珍品。特别是在英国和法国都奉行着“缺少蜗牛无好菜,离了蜗牛不算席”的说法。蜗牛、鱼翅、鲍鱼、干贝被列为世界四大名菜之一,特别是在过圣诞节时,简直到了没有蜗牛不过节的程度。因为蜗牛的营养价值高而全,它的蛋白质中有二十种不同的氨基酸可以供给人体各部分器官所需要的不同营养,特别是人体所必需的八种氨基酸它都具备。
蜗牛是杂食性动物,食性十分广泛。幼蜗牛多为腐食性,取食腐败性植物为主,成螺一般以绿色植物为主,摄食凶猛。它一般食取各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尤喜食取植物的幼芽的汁,也喜食各种废纸、猪禽粪、植物残渣等。蜗牛最喜食瓜皮。一个晚上可把西瓜皮吃得只剩下如纸薄的一层青皮。反之蜗牛也有惊人的耐饥能力,饥饿对它简直毫无威胁,据记载,在英国博物馆有一学者用蜗牛做标本,蜗牛离水和食物4年仍活着。
蜗牛为夜行性动物,害怕阳光直射,喜昼伏夜出,黄昏至第二天清晨之间活动、觅食,交配、产卵。常喜生活在气温14~24℃,湿度为15~27%,pH值5~7,腐殖质多的表土层,还喜栖于果蔬根系周围,枯草堆及其洞穴里,或石板下。蜗牛对空气湿度非常敏感,因为空气湿润要影响蜗牛皮肤肌肉的伸展。另外它可为人们预报气象,当看到树叶和草地上有蜗牛大量出现的对候,就可以看到要下大雨了。但雨量过大,湿度过大都要影响蜗牛的活动。特别是大雨过后常见到蜗牛纷纷离开地面,爬到植物的茎、叶和树上栖息,其原因主要是蜗牛属陆生动物,是用肺呼吸的,不能用鳃在水中呼吸。
蜗牛的生活力很强。对冷热,干旱以及饥饿的忍耐能力都很突出。它的生长所需最适温度为20~24℃,当气温低于10℃时进入冬眠状态。它们躲入石头下、墙脚洞、树洞或钻入地下隐居起来、这时它的身体完全缩回到贝壳里,用自身分泌的一种白色膜把壳口堵起来,安全过冬。在盛夏避开阳光躲到隐蔽的地方。
蜗牛开发的前景广阔,因为它既可食用又可药用,既可作化妆品又可作工艺品,还可作动物饲料的添加剂,特别是它的体内所含的20种氨基酸所能组成的各种优质蛋白质和30多种酶类,生长凝集素等生物活性物质都是未来高科技的研究对象和工具。所以养殖蜗牛将大有可为。
蜗牛的养殖是以数量来区分方法的。有以消闲和自养自食、治病为目的的养殖,而不着重经济效益。喂养方式可以简单一些,只要养着不死不逃就可以了。用什么方法都行。如箱式、盆、缸、罐等都能养。但若养的数量多,以经济为目的,就要认真考虑饲养方式。以投资最少,又能获得最佳效益为前提。陆地养殖蜗牛是国内外最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它的特点是投资少,劳动强度和劳动量都小。在开始养殖前2~3月将地整好,按种好高产蔬菜的要求,种上蜗牛喜吃的高产绿色植物。注意不能施化肥和喷洒农药,要用农家肥。在种植绿色植物的同时套种上高杆多叶或藤本植物。等种植的植物到生长最盛时期在饲养池的四周安装上防逃网,材料可用塑料窗纱或铁纱窗。
高度50~80厘米,防逃网的顶部要向池内弯成直角约5厘米。
适宜的场地和环境营造好后,等气温在15℃以上时就可放养蜗牛了。一般每平方米平均放150只左右,以充分利用地方为准。放养完后就要开始蜗牛的日常管理和饲养。蜗牛的生长好坏主要取决于食物、温度和湿度三个方面,但是各个生长阶段不同而有差异。蜗牛是杂食性,幼蜗牛的饲料要精、细、嫩、多汁、易消化、营养丰富,以鲜嫩的青菜叶片为主,辅喂些麦麸、米糖、鱼粉、钙粉等。生长蜗牛虽然采食粗饲料能力强,但也不能喂得过粗,仍需保持10%的精料。还要适当增加矿物质饲料,以满足贝壳的需要。如用10%的蚓粪代替部分精料,效果更好。投喂的青饲料一定要新鲜,每天傍晚一次,日投量为体重的5%。成蜗牛一方面要满足自身生长需要,另一方面是繁殖后代的需要,所以对食物要求较多。青饲料要求鲜嫩多汁,富含营养,如聚合草、甘薯、南瓜、水皮果渣等。并适当增加动物蛋白饲料以及矿物质饲料,如鱼粉、虾、蟹、蚌、螺及贝壳粉等,饲料的投喂一定要定时、定位、定量,使蜗牛吃食、洒息、活动有规律,以便促进蜗牛生长。幼蜗牛生长发育的温度是18~35℃,最适为22~30℃,昼夜温差不宜过大;池土的相对湿度达35~40%,空气相对湿度为90%。生长蜗牛和成蜗牛对温、温度要求比幼蜗牛要低一点,所要求温度为20~35℃,要求空气的相对湿度为85%,“饲养土”湿度为40%。还有要及时清理粪便,过多的粪便会污染养殖池、孳生病菌、杂虫,可人为清理出去或在饲养土下面混养蚯蚓,但蚯蚓密度应与蜗牛相同。在养殖间还要及时除去它的天敌,如鼠、蚌、蟾蜍、蜥蜴、鸟、食用蚁、萤火虫等。
蜗牛系雌雄同体,异体受精,卵生,繁殖力很强。一年可产卵3~5次,每次产卵150~250粒。每年的4~6月和9~12月是蜗牛产卵盛期,7~8月产卵较少。当气温降到15℃时停止产卵。由于受温度、湿度、敌害等因素的影响,蜗牛的孵化率低。所以蜗牛卵的孵化是蜗牛繁殖成败的关键。蜗牛卵的孵化温度是20~30℃,最适温度25~30℃,湿度为50%左右。孵化土湿度为17%左右。温度高,孵化快,出壳率低;温度过低卵发育到一个阶段就停滞不前,即使能缓慢发育,最后也不能出壳。湿度过大或通气不良,卵易发霉变质。湿度过小,孵化土干燥影响出壳率。在产卵期还要及时收集卵粒。一般1~2天收集一二次,动作要轻巧以减少卵的损伤。
经过5个多月时间的饲养,它的壳达4厘米以上,重30克以上,以未达性成熟的个体采收加工食用为最好。它出肉率高,肉质鲜嫩。采收的蜗牛可作冻肉的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