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用篙来开船

最早用篙来开船

船诞生后,就有个如何使船按照人们指定方向航行的问题。

起初,原始人类扒在浮木上,用手、脚划击水流,利用水对手脚的反作用力推动船只前进;后来,人们就用树枝、木片来推动前进;再后来,又在树枝、木片的基础上出现了用竹竿或木棒制成的篙子,用它支撑水底或岸边的物体,使船前进。

为了增加篙的使用寿命和增加篙子的用途,人们又在篙的下端包上铁制的尖尖的篙头,并在篙头上安装了铁钩,尖篙头用于支撑河岸和河底,铁钩用以钩住别的船或岸边的物体而使船移动。

由于篙子制造方便、使用简便,所以,即使其他推进工具发展起来以后,篙子仍被广泛地使用。现在,江南水乡、塞北平原,人们仍常常可见用篙撑船。一些小型机动船,也备有竹篙。船只离、靠码头均用篙子,就是大河船和海轮上,也都在船舷或船尾部修建有撑篙用的走廊,以便在浅滩航行或靠岸时助一臂之力。

不过,篙子撑船也有缺点,其只能在河面窄、水浅的河流中使用,一旦遇上河宽、水深的江河、大海,篙子简直毫无用处,因为,篙子撑不到河边、水底!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加长篙子不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吗?”是的,对于一些不太深、不太宽的河,加长篙子也能解决这一难题,可是,篙子的长度毕竟有限,对于更深、更宽的河,加长篙子也够不着河岸、河底。况且,篙子加得太长,重量就增加了,使用很不方便,篙子过重,人也拿不动了。篙子就这样日渐从船舶的主要推进工具的位置上退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