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国际地位的量化评价
2025年09月26日
二、货币国际地位的量化评价
虽然定性判断可以提供货币国际地位的直观认识,但为了定量分析货币国际地位的影响因素,必须给出一个量化的指标。对此通常有两种解决途径。
一种途径是从货币的国际职能中选取一个作为货币国际地位的代表。如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博士生导师,教授元惠萍(元惠萍系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博士生导师,教授)明确提出的世界范围内所有官方外汇储备中某种货币资产的份额是“集中反映该货币国际地位的综合指标”。这样做有理论上的依据,但更多的是出于数据方面的原因,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了关于各国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的全球官方外汇储备数据库(COFER),而国际贸易、投资中计价结算货币的构成数据难以获得。其缺陷是,官方储备固然是货币国际地位的重要衡量指标,但仅使用这一个指标不免会以偏概全,与实际情况不完全相符。例如,全球官方外汇储备数据库中只包含美元、欧元、英镑、日元和瑞士法郎5种货币,显然不能因此说其他货币的国际地位为零,也无法研究人民币等新兴国家货币国际地位提升的动态过程。
另一种途径是将货币国际地位指数化。如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严佳佳综合考虑货币的境外使用范围、境外流通量和外国官方储备量3个指标,构建了一个“货币国际度指数”,她的计算结果是美元为2.62,欧元为0.77,日元为1.16,人民币为0.12。不过由于各指标的选取和权重分配不尽合理,这个结果明显与现实存在差距,如日元的国际化程度高于欧元,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相当于欧元的1/6。另外,由于前述数据可得性的限制,她也没有考虑货币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