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概念界定

一、第三方支付概念界定

在我国,第三方支付从21世纪初开始萌芽,发展时间不长,却在近几年得到了爆发式的增长。第三方支付是指通过第三方(除银行、现金之外)进行支付的方式。最初,第三方支付是为了解决网上交易的信用问题而产生的,作为一个支付中介,它可以比较有效地解决消费者和商家之间互相不信任的问题。发展至今,第三方支付群体越来越壮大,广义的第三方支付已经涵盖了六种支付方式,分别是互联网支付、银行卡收单、移动支付、固定电话支付、预付卡发行与受理以及数字电视支付。其中,固定电话支付、预付卡发行与受理和数字电视支付这三类的市场规模随着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改变而逐渐缩小。互联网支付主要应用于在线购物付款场景,通过电脑依托互联网发起支付指令,从而实现货币资金转移的支付方式;移动支付是指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互联网或者近距离传感直接或间接向银行金融机构发送支付指令从而产生的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行为。

第三方支付会涉及消费者、商家、第三方支付机构、银行、银联、网联平台这五个角色,其支付流程是:当消费者发起支付时,可以选择电脑端或手机移动端等工具,通过第三方支付机构把钱付给商家的相应账户,最后由第三方支付机构与网联平台进行统一清算,从而实现货币支付行为。这一过程不论是对消费者还是商家,都是有利的。对于消费者来说,出门购物可以不带现金,只需手机扫码付款即可;对于商家来说,可以立刻收到消费者的付款,也不存在找零钱的麻烦,第三方支付在一定程度上便利了我们的生活。同时,第三方支付机构依靠收取收单服务费和交易服务费作为其基本的收入来源,也通过使用沉淀在机构账户里的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等获得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