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山育人——浪漫而缠绵
荆山有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充沛的物产,还有绵延几千年的人文精神,正是在这种氛围下造就了历代名人。无论是出身于斯还是生长于斯,他们都在荆山这块土地上,不断演绎着荆山人的浪漫和缠绵。如果大致按着时间的顺序,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串让人们牢记的名字。
筚路蓝缕之熊绎。熊绎,芈姓,熊氏,名绎,熊狂之子,祝融氏分支鬻熊一支的后裔。熊绎僻在荆山,率部族居江上楚蛮之地,“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以桃弧棘矢供奉周天子。正是这种坚忍不拔、开拓创新、励精图治、艰苦创业的楚人精神成为楚国强盛的立国之本,也成为中华民族史上艰苦创业的典范。周初,周成王盟会诸侯,熊绎出使受到冷遇。熊绎回来后告之群臣,立志发愤图强,发展生产,扩大疆土。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从熊绎到熊渠,疆域不断扩展,国力不断增强,由一个方圆不足百里的小国发展成泱泱大国。《史记·楚世家》载:“熊绎当周成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这是楚人首次自中原进入湖北省内,也是楚国首次得到周王室的正式承认。据《汉书·地理志》载:“周成王时,封文武先师鬻熊之曾孙熊绎于荆蛮,为楚子,居丹阳。”
神秘莫测之鬼谷子。鬼谷子因隐居荆山之地的南漳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鬼谷子真名叫王诩,又名王禅。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教育家,他是纵横家的鼻祖,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誉为千古奇人,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鬼谷子一生“桃李满天下”,苏秦和张仪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著述也颇丰,《鬼谷子》一书是其后学者根据其言论整理而成,被完整地保留在道家的经典《道藏》中。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主要讲述有关谋略的理论。在襄阳市南漳县巡检镇指山坪村南面,有一段绵延20多公里的荆山山脉,当地人叫它“指山岩”,相传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谋略家——鬼谷子,就曾隐居在这里。指山岩的来历还有个传说故事:话说西天有48 头狮子,时刻跟在佛祖身后。一天,佛祖经南漳到荆州,狮子们不停地在佛祖前面打闹,惹得佛祖不耐烦,就用佛指一点,顽皮的狮子们顿时化作了48 座山峰,故名指山岩。因此便有了此地的48 座山峰如“四十八头狮子,浩浩荡荡向荆州”的说法。指山岩可能是鬼谷子一生最后的隐居地,现“鬼谷洞”、“鬼谷庙”等遗址保存较好。指山岩鬼谷洞洞深237米,而且洞中有洞。鬼谷洞是鬼谷先生修炼的洞穴,洞深处有一床形石台,传说鬼谷子当年就是坐在这个石床上讲学的。石台上方洞顶上有日、月图形,栩栩如生。
抱璞泣玉之卞和。春秋时期的卞和以及“卞和泣玉”的动人传说至今流传。卞和是现今南漳县巡检镇一带人,传说他是一位民间的石匠,在上山下地劳动时,常见一对凤凰落在凤凰台上,鸣叫三声之后,或飞入“抱璞岩”,或高翔北去。卞和常听人说,“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也曾听爷爷讲过石头的类型和宝石的特征。于是,他仔细观察凤凰入洞的动向,终于发现凤凰从千山万水之外衔朱砂在此填玉,便将一块与周围不同的石头凿取抱回让爷爷看,爷爷惊叫地说:“这是一块宝石。”于是,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荆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干了,接着流出来的是血。文王得知此事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的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一见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璧”。卞和得玉处就叫“玉印岩”,玉印岩又名抱璞岩,位于襄阳市南漳县城西南荆山南麓的巡检镇金镶坪村,距县城78公里。玉印岩系石灰岩溶洞,深11米,宽19米,高10米,有三级天然台阶。石阶右壁有一尺见方的石穴,传为卞和取玉旧迹。岩洞内两侧原立石碑七座,碑文内容多为卞和献玉之事,现仅存明朝、民国石碑各一座。玉印岩顶树木参天。再上百步,又有一巨大溶洞,可容纳200余人。洞顶有甘泉。洞下有池,周长25米,池水清澈见底,池上峭壁凌空。池旁建卞和庙,为卞和住宅旧址,今废。岩东为卞和墓。凤凰台风景秀丽,与玉印岩隔河相望。玉印岩峰峦陡峭,松柏葱郁,洞穴幽深,溪水潆洄。唐宋以来,文人至此多有题赋,旧志载历代文人题诗17 首。唐代诗人胡曾过抱璞岩吟:“抱玉岩前桂叶稠,碧溪寒水至今流。空山落日猿声急,疑是荆人哭未休。”“玉印岩”已被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智勇双全之臧宫。臧宫(?—58年),字君翁,汉族,颍川郏(今属河南)人。东汉中兴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东汉建武十一年(35年),汉光武帝准备平定益州公孙述的割据势力,派大将岑彭率兵于荆襄一带打通入川的道路,被公孙述的部将田戎、任满打败。由于岑彭等人屡次出战失利,骆越人心浮动,有人准备叛汉归蜀。汉将臧宫驻军中庐县(今南漳县境)的骆越城外,见骆越人心动乱,十分焦急,而他手下兵力单薄,又难以控制局面。此时正好属县送来几百辆运输车。臧宫一见,顿生巧计。他让人乘夜锯断城门的门限(门槛),命令运输车辆来而复往,出入城门,络驿不停。于是,车声辚辚,整整响了一夜。骆越派来侦察消息的人,听到一夜车声不绝,看到城门门限也断了,就传语族人,说汉军大部队来了。骆越的首领闻讯,不敢再怀二心,送来牛、酒犒劳汉军。臧宫排兵列阵,杀牛摆酒,款待、抚慰他们。骆越地方这才安定下来。这一历史故事至今在襄阳广为流传。
荐贤任能之司马徽。荆山还蕴含着丰富的三国文化资源。水镜庄风景区北临蛮河,南靠玉溪山。东汉末年名士司马徽曾在此隐居,因司马徽又称水镜先生,山庄因此而称水镜庄。水镜庄在南漳县城南门外一公里处,背倚玉溪山,层峦叠翠,下临彝水,泉流淙淙。玉溪山半山腰峭壁处有一天然石室,又名白马洞,上刻“洞天福地”四字。洞深约20米,宽10米,高4米多,可容百人。传说洞通四川,到四川有白马奔出,故名白马洞。景区内多为亭阁式建筑,飞檐凌空,气宇轩昂,金窗修户,朱梁画栋。水镜庄面积60公顷,有灰鹳、松鼠闹林等动物景观,历史文化与山水自然景观相得益彰。现存汉时珍贵文物十余件,诗文近100篇,碑刻50块,名人字画100幅,对联50副,最早诗文距今近1000年。景区利用天然石壁开发了全省最大的野外攀岩旅游项目。当年刘备马跃檀溪,襄阳脱难来到水镜庄,司马徽向他推荐“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但当刘备追问这二人究竟是谁时,司马徽不正面回答,只连说三个“好”字,也由此引出了“三顾茅庐”、“隆中对”等故事。水镜庄是一个理想的休闲、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忠孝化身之徐庶。徐庶庙又名单公祠,也称徐公祠,坐落在南漳县城内,因三国名士徐庶曾隐居此地而得名。徐庶庙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清军翼长富廉率军在此攻打白莲教军胜利后,总感到有神仙显灵,于是暗访到此地为历史名人徐庶隐居地,才始修缮徐公祠。嘉庆十七年(1812年),南漳守备任海立“汉徐庶故里”石碑,塑徐庶像。以后多次复修,保留了这处三国旅游线上的重要遗址。徐庶与司马徽同乡,因好打抱不平在家乡杀了人,携母到南漳城北避难,改名换姓(他本姓“单”)。他跟随刘备打天下,因为懂军事,帮刘备打仗屡献奇计、捷报频传,惊动了爱才的曹操。曹操于是设法劫持了徐庶的母亲,因曹操知道徐庶是大孝子,就仿照其母的笔迹给徐庶写了一封信,要他到曹营相见,徐庶信以为真,任凭刘备如何挽留也不行,刘备只得送了一程又一程,临走时徐庶还认真推荐了诸葛亮、庞统,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徐庶走马荐诸葛”的故事。
革命先驱之冯哲夫。冯哲夫(1870—1952年),南漳县板桥镇人。1903年在日本留学毕业后回国,任省城(武昌)幼稚园附设女子保育科堂长。1908年任武昌模范小学校长。武昌首义前夕,冯视学宜昌,闻革命党人将起义,急还武昌。起义炮响,冯积极拥护。国民临时政府成立之初,冯被举为内务部部长。距南漳县板桥镇约一公里处的冯家湾村四组,有一座气势恢弘、神秘古老的庄园式建筑——冯氏民居。它始建于明朝崇祯年间,原为鞠姓人家所有,后归属辛亥革命时期国民临时政府内务部部长、清朝留日学士冯哲夫,至今保存。冯氏民居坐落在一东西朝向的小山冲里,远远看去,灰墙黑瓦的屋宇一字排开。对面的山峰形如笔架,民居坐北朝南,依山就势而建,自南向北渐高。建筑群房屋五栋,分正门、中门、侧门,呈严格的中心对称,每个大门内又有两道小门和一个小院,为三进三出院式结构。该民居以石条为墙,石条之间相互咬合,并用了桐油、石灰浆。历经三百多年风雨,至今保存。星移斗转,仍可以让人感受到该民居昔日的辉煌。拾级而上,正门是前堂,厚重的砖砌山墙,中间以木板相隔。各间后壁两扇隔扇,雕有蝙蝠、飞鸟图案,形神兼备,令人叹为观止。旧时房屋前堂为迎客之用,装饰精致。三进天井院落层层递进,错落有致。该民居门窗形式多样。隔扇、漏窗图案精美,尤以浮雕、透雕手法雕刻的历史戏剧人物、花卉图案最为精致,充分展示了户牖之美。
早期共运之周善富。只要提到荆山暴动,就不能不说周善富。1928年3月,他和南漳县委其他成员组织发动了震惊鄂北的荆山农民大暴动。周善富先后担任荆山农民自卫军和荆山工农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周善富是一位早期革命者。他于1899年8月出生在南漳县薛坪镇一碗水村。1915年6月考入武昌高师附中,1921年9月就读于北京中央大学法科系,两年后转入北京铁路学院。1925年,他由黄云、杨昌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北京美术专科学校任党支部书记。1926年10月,党组织调他到湖北省总工会,先后任组织干事及总巡视员。不久,组织又派他到中共鄂北特委工作,参与筹建和成立了中共南漳县委会,并任组织委员。
当代愚公之孙开林。在荆山一带的保康县马桥镇,有一座传奇的村庄——尧治河村。尧治河村地处湖北省房县、神农架和保康县马桥镇交界处,全村170户649 人。二十余年来,尧治河人在孙开林带领下凭着愚公移山的精神修路开矿、筑坝办电、兴办企业,终于从高山极贫困村一跃成为保康首富村和全国文明村。20世纪80年代,这里还是一个“路电不通、山货不出、外货不入”,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吃的是供应粮、穿的是烂衣裳、点的是煤油灯、住的是茅草房”,“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劳作基本靠手”,正是当时尧治河村人生活的真实写照。然而短短二十年,一个偏远高寒的贫困村完成了它的华丽转身,“全国文明村”、“湖北省500强村”、“襄阳市明星村”等一系列荣誉接踵而至。现在这里丛林环抱,绿树掩映,一幢幢红瓦白墙、新颖别致的别墅式楼房点缀其中,机械的轰鸣从绿荫中透出,与林间清脆的鸟鸣相协成歌;现代化厂房周围,花草树木竞相生长,和远山近水融为一体,真正是“村在园中,厂在绿中,房在花中,人在景中”,自然与文明的和谐共存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尧治河的变化体现出尧治河人的伟大精神,那就是不甘贫困,用不懈的努力,变不可能为可能。而这种精神,正是荆山楚地长久以来自强进取、开拓精神的延续和发扬。
荆山地区是中国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荆山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是和中原文化齐名的地域文化。这一文化的历史渊源古老而悠久。正是荆山的山、水、物、文、人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从各个不同方面彰显了楚人的精神与情怀,将这一古老的历史和文化进行发扬和传承,并将历史和现实进行连接,书写了襄阳荆山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李素娥、刘燕萍:《荆山扛神》,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王善国:《金南漳·文化遗产廊道》,南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内部资料,2009年。
[3]李素娥、杨顺适:《荆山巫音》,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4]冯毓奎:《“两型”社会建设——汉江流域发展报告(201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5]胡中才、杨顺适:《荆山阳锣鼓》,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6]胡中才、李素娥:《荆山阴锣鼓》,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7]黄德馨:《楚疆域变迁考略》,《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4期。
[8]俞伟超:《关于楚文化发展的新探究》,《江汉考古》1980年第1期。
[9]孙重恩、黄运甫:《楚始都丹阳考辨》,《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4期。
[10]高应勤、程耀庭:《谈丹阳》,《江汉考古》1980年第2期。
[11]黄德馨:《荆楚释名问题》,《江汉论坛》1980年第6期。
[12]何光岳:《荆楚的来源及其迁移》,《求索》1981年第4期。
[13]雷维鼎:《“辟在荆山”与“斩之蓬蒿藜藿”》,《江汉论坛》198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