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Preface
兴隆山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城西南,距兰州市60千米。古因“常有白云浩渺无际”而取名“栖云山”,向有“陇上名胜”之称,被誉为“陇右第一名山”。唐宋时期,兴隆山神殿庙宇甚多,现仅存清代所建飞跨兴隆峡的云龙桥(卧桥)一座。清康熙年间取复兴之意,改名“兴隆山”。
兴隆山是介于秦岭地槽系和祁连地槽系之间秦祁台块上的孤岛状石质山地,经中生代三叠纪末发生的印支运动和侏罗纪的燕山运动露出海面形成山地。地貌以石质山地和山间谷地为主要特征。马啣山与兴隆山南北对峙呈马鞍形,山体东西长约37千米,南北宽约17千米,山势走向呈西北西——东南东,地势南高北低,海拔在2000~3600米之间,马啣山主峰海拔3670.3米,是黄土高原范围内唯一超过3600米的高峰。兴隆山地处大陆性季风气候,属高寒半湿润性多雨气候。年平均气温3~7℃,活动积温为1800~2800℃;年降水量450~622毫米,马啣山主峰年降水量可达800毫米。无霜期70~130天。本区域土壤自下而上大致可分为灰钙土、棕色森林土、亚高山灌丛土、高山灌丛土和高山草甸土。
兴隆山植被属森林草原类型,分布有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灌木林、常绿阔叶灌木林、草甸、草原6种植被类型。据调查,兴隆山保护区有高等植物千余种。在区系组成上,该地区汇集了亚洲中部草原植物区系、青藏高原植物区系、中国-日本森林植物区系和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区系四大植物区系成分,过渡带特性明显,北温带成分居多。其中,不乏有以本地区作为模式产地命名的物种,如榆中贝母(Fritillaria yuzhongensis G.D.Yu et Y.S.Zhou)、马啣山黄耆(注:《中国植物志》将其标注为“马衔山黄耆”)(Astragalus ahoschanicus Hand-Mazz.)和兴隆山棘豆(Oxytropis xinglongshanica C.W.Chang)等。
在多年调查和参阅资料的基础上,我们编著了《兴隆山常见植物图谱》。全书共收录常见维管植物455种,其中,蕨类植物7科8属10种,裸子植物3科4属5种,被子植物79科246属440种。被子植物的编排采用被子植物系统发育研究组(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简称APG)的最新植物分类系统APG IV(2016)。书中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物种的形态特征,概括了相似物种的识别要点,并对物种的生境及保护区的分布给予了介绍。
图谱的编写,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和鼓励,限于篇幅,不一一列举;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2019QZKK0301)、国家标本平台教学标本子平台(2005DKA21403-JK)和兰州大学教材建设基金给予经费支持;刘军、宋鼎、朱仁斌和朱鑫鑫等老师提供了部分照片。对上述支持,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尽管多年来我们对兴隆山保护区植物的认识在不断深入,但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
编著者
202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