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落幕
希腊罗马时期
The Greco-Roman Period

亚历山大大帝雕像,亚历山大港
这尊亚历山大大帝(前332—前323在位)的大理石雕像发现于亚历山大港(亚历山大于前331建立的埃及首都),现藏于大英博物馆。许多类似这样的雕像都是在他死后很久才制作成的,突出了他的年轻朝气和神圣形象。不同寻常的是,在那个时候,亚历山大选择了无须的造型——这种造型后来被希腊国王和罗马皇帝沿用了500年。
大流士三世统治期间,波斯军队在伊苏斯战役(前333)中被24岁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迅速击溃,不久之后,亚历山大便畅通无阻地入侵埃及。公元前332年11月,他在孟斐斯加冕,被认定为埃及的合法统治者。那时埃及的一切似乎都令这位年轻的征服者印象深刻,他明智地认识到统治王国的关键在于维护和巩固同祭司们之间的关系。
在游历了埃及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后,亚历山大选择前往海岸建立一个海军基地,以维持马其顿在地中海东部的统治地位。在尼罗河三角洲以西,他亲自建立了亚历山大港(Alexandria),这座城市在日后成为古代世界最为人所知的城市和港口之一。
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离开埃及,再也没有回来。他在高加米拉再次击败了大流士三世,在这场决定性的胜利之后,他成为波斯帝国的伟大国王。之后,亚历山大继续向东征战,到达印度,最后返程回到巴比伦。公元前323年6月10日,他在巴比伦去世,终年32岁。临终前,亚历山大将他的新帝国托付给“最强者”继承。
亚历山大的将军们最终将帝国瓜分,与王位继承相关的复杂问题因此得到了解决。埃及、利比亚和附近的土地交由马其顿将军托勒密统治。
为了更加确实地宣称自己是亚历山大的合法继承人(虽然其实并不合法),托勒密在大马士革劫持了从巴比伦送返马其顿故土的亚历山大的尸体,将这位伟大的国王带回到埃及安葬。
托勒密不仅仅是一个富裕国家的统治者、一名身经百战的军人,他还是一位十分聪明的政治家。在埃及祭司的支持下,他成功地挫败了对手马其顿人的野心,但是直到公元前305年,他才宣布自己加冕为埃及国王托勒密一世(前305—前282在位),从此开启了希腊对埃及近300年的统治(托勒密王朝时期,前305—前30)。

救世主托勒密一世雕像,希腊或小亚细亚
马其顿将军托勒密(前305—前282在位)在朋友亚历山大去世后,建立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希腊王朝。托勒密截获亚历山大的遗体并将其运至埃及,从而增强他统治的合法性。亚历山大有可能被埋葬在亚历山大港,然而他的坟墓仍然有待进一步探索或鉴定。(巴黎卢浮宫)

克莉奥帕特拉七世雕像,罗马
这尊克莉奥帕特拉七世(前51—前30在位,实际上是古埃及的最后一位统治者)雕像是在罗马附近的一座私人别墅中发现的,现藏于柏林埃尔特斯博物馆。作为一位颇具天分的语言学家和政治家,克莉奥帕特拉七世试图阻止罗马对埃及的侵占,但这只是徒劳。她的传奇故事引发了全世界的共鸣,包括与尤利乌斯·恺撒、马克·安东尼和屋大维(未来的奥古斯都大帝)有关的部分。
托勒密统治下的埃及
希腊语开始成为国家行政机构的官方语言,希腊神祇与许多埃及对应的神明融合在一起。埃及神明的希腊版名字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比如“奥西里斯”和“伊希斯”。然而,托勒密国王和王后的形象却与以往埃及王室的神圣形象几乎没有分别,我们还可以在他们建造的神庙的墙壁上看到这些形象。
这些希腊统治者之间的关系过于复杂,难以在此阐明:重叠的统治;拥有与男性搭档相等权势的独立女王;谋杀;兄弟姐妹通婚;希腊政治与习俗引发的纠葛;参与罗马政治后最终丧命;被废黜后又东山再起的统治者。
托勒密一世是宏伟的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建造者,在其继任者的统治下,这座图书馆与缪斯神庙(或称“亚历山大博物馆”)成了学术灯塔,吸引了许多伟大的古代思想家。托勒密一世还沿着这片几乎没什么突出特征的海岸建造起一座更为重要的灯塔——法罗斯灯塔,它与大金字塔一起被列入古代世界的七大奇迹。
从亚历山大港到埃及最南部边境,托勒密的继任者们同样建造了许多大规模的建筑:托勒密二世(前285—前246在位)和王后阿尔西诺伊二世(前275—前268)在菲莱建造起一座新的伊希斯神庙;托勒密三世(前246—前222在位)和王后贝勒尼基二世(前246—前221)在伊德夫建造起新的荷鲁斯神庙;托勒密六世(前180—前145在位)和女王克莉奥帕特拉二世(前176—前116在位,Kleopatra或Cleopatra是一个常用且由来已久的马其顿名字)在康翁波建造了一座新的神庙。如今这些建筑大多被误认作古埃及神庙的原型。
在随后的时间里,作为经济和政治上的伙伴,托勒密王朝与罗马扩张新势力的合作关系日益亲密。因此,在托勒密八世(前145—前116在位)和克莉奥帕特拉二世统治期间,埃及基本上成了罗马的一个保护国。
意料之中的是,罗马利用其影响力逐渐削弱埃及的力量,尤其是通过将利比亚与埃及分离。当时利比亚的统治者是托勒密八世,后来他入侵了埃及并在公元前145年至公元前116年期间统治这个国家——这是一个充斥着阴谋与谋杀的极其复杂的故事;而当时埃及的统治者是托勒密六世和克莉奥帕特拉二世。
毫不夸张地说,托勒密王朝迅速陷入了一种谋杀、阴谋与更多的谋杀循环往复的状态,同时还频繁出现携带王室财产潜逃的现象,而罗马对此始终持旁观态度。
到了公元前96年,托勒密八世的一个儿子在弥留之际将昔兰尼(位于利比亚)作为礼物送给罗马,罗马直接获得了那里的领土占有权,从而逼近了埃及的西部边境,然而托勒密王朝仍然忙于内部无休止的纷争,无暇顾及来自罗马的威胁。托勒密九世(前88—前80在位,他还曾在前116—前107统治过)去世后,罗马立即将一个住在罗马并受其保护的托勒密王子(托勒密十世的儿子)送回埃及,与丧偶的贝勒尼基三世(前101—前80统治)结婚,从而成为国王托勒密十一世(前80)。没过多久,托勒密十一世就谋杀了王后,而他自己在暴动中被义愤填膺的亚历山大暴民杀害。这时,罗马人宣称埃及已经被新近去世的国王作为遗赠送给罗马,不出所料,这一说法在亚历山大港引起了争议。罗马提出的“不合法”要求越来越多,新任托勒密十二世和克莉奥帕特拉五世很快登上了王位。
托勒密十二世(前80—前58在位)和克莉奥帕特拉五世有数个子女:贝勒尼基,两个名叫托勒密的儿子,两个女儿——阿尔西诺伊以及在公元前69年出生的克莉奥帕特拉(命定的克莉奥帕特拉七世)。
在托勒密十二世统治时期,埃及的贸易交往一直延伸到印度和非洲内陆,王国因而再次富庶起来,也让罗马对其更加关注。罗马军队驻扎在埃及西部边境,东北部的犹大国同样近在咫尺。公元前60年,为了保住自己的王位,托勒密十二世明确向罗马奉送了一笔巨额经费进行贿赂,以表明他是罗马的“挚友和盟友”。这一极不寻常的举动引发了埃及民众的强烈不满,致使他很快就被赶下了王位,取而代之的是克莉奥帕特拉五世(前58—前57在位)和她的女儿贝勒尼基四世(前58—前55在位)。
公元前57年,当贝勒尼基四世成为独揽大权的女国王时,托勒密十二世和他的女儿克莉奥帕特拉一同访问罗马,贿赂罗马将军庞培,请他派遣一支由马克·安东尼领导的军队,帮助自己夺回王位。
这支罗马军队的一部分留在了亚历山大港,构成了一支托勒密十二世的保镖队伍,在他第二个国王任期内(前55—前51)保证了国家得以保持一定程度的安稳。事实上,大图书馆和“缪斯馆”都在蓬勃发展,托勒密十二世还下令在丹德拉修建了一座新神庙。
克莉奥帕特拉与马克·安东尼
公元前52年,托勒密十二世与他的女儿克莉奥帕特拉七世(前51—前30在位,即埃及艳后)结为夫妻,将其立为共同执政者。第二年,托勒密十二世辞世后,克莉奥帕特拉七世与托勒密十三世一同成为埃及的统治者。作为一位天赋异禀的学者和语言学家,克莉奥帕特拉七世决意不让埃及落入罗马手中。她不断向埃及的神权集团寻求帮助并赢得了他们的支持,然而姐弟二人失和后,她暂时被弟弟赶下了王座。同时,罗马于公元前48年承认托勒密十三世为唯一的统治者。
在这一时期,罗马将军庞培和尤利乌斯·恺撒之间的战斗留给埃及一些喘息的空间。然而庞培最终被恺撒击败,并逃往亚历山大港,而恺撒依然紧追其后。
得知庞培被处决后,恺撒住进王宫,并将托勒密十三世和背井离乡的克莉奥帕特拉七世召请到他面前。这位22岁的聪明自信的女王似乎给恺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立即恢复了她的女王地位,而托勒密十三世对此十分恼怒。恺撒的这一举动惹恼了埃及人,随后,亚历山大港爆发了激烈的反恺撒暴动,然而恺撒成功保护了克莉奥帕特拉,战斗以托勒密十三世的溺亡而告终。
恺撒没有立即兼并埃及,而是允许怀孕的克莉奥帕特拉七世和她12岁的弟弟托勒密十四世(前47—前44在位)继续保留王位。
公元前47年6月23日,在恺撒留在埃及的三个罗马军团的保护下,克莉奥帕特拉和恺撒的儿子出生了,被称为恺撒里昂(小恺撒)。
公元前46年5月,已然成为“独裁者”的恺撒到达罗马,他派人找到克莉奥帕特拉,并将她和他们的儿子安顿在一座可以俯瞰城市中心的别墅里,母子二人度过了两年与他们的身份相符、备受殊荣的生活。不可避免的是,罗马开始流出传言称恺撒和克莉奥帕特拉意图在罗马建立起君主政体,而元老院任命恺撒为“终身独裁者”(dictator for life)的举动恰恰印证了这一流言。结果,恺撒在公元前44年3月遭到暗杀,罗马因此陷入一片混乱。

第一塔门,伊德夫神庙
与亚历山大大帝一样,托勒密王朝同样善于吸纳古埃及文化中有利于巩固权力控制的部分。尤为关键的是,他们明智地延续了法老在宗教仪式中的地位和对埃及祭司的偏爱,由此开启了托勒密王朝一项重要的神庙建设和修复计划。伊德夫神庙建于公元前237至公元前57年间,是现今保存最完好的神庙之一。
克莉奥帕特拉突然带着儿子离开罗马,回到埃及。她谋杀了托勒密十四世,并将三岁的恺撒里昂(前44—前30在位)立为共同执政者。
与此同时,在恺撒被刺杀后,罗马的政治舞台上出现了两个派别:一派由刺杀者布鲁图斯和卡西乌斯领导,另一派则由恺撒的密友马克·安东尼和继承者屋大维领导。马克·安东尼在埃及时便与克莉奥帕特拉熟识,他请求对方在内战中帮助自己,并在塔尔苏斯(Tarsus)与她会面。
克莉奥帕特拉的随从为她精心准备的奢华行装给马克·安东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毋庸置疑,他也在盘算着如何利用埃及的财富来争夺罗马的统治权。马克·安东尼跟随克莉奥帕特拉来到亚历山大港,然而埃及的局势对他十分不利,他被迫返回罗马并同意停战,与屋大维的妹妹屋大维娅结婚。
克莉奥帕特拉之死
到了公元前37年,安东尼此时已是东罗马各省的指挥官,他再度需要克莉奥帕特拉的帮助。同时,克莉奥帕特拉生下了他们的双胞胎。公元前32年,安东尼和克莉奥帕特拉在安提阿结为夫妻,然而不妙的是,此时安东尼与屋大维娅尚未离婚。作为结婚礼物,安东尼将东地中海的大片土地赠予埃及女国王。他在亚历山大港安顿下来,同时还采取了更多行动:将更多罗马领土赠给克莉奥帕特拉的子女,并宣布恺撒里昂是恺撒大帝的合法继承人,而非屋大维。

荷鲁斯雕像,伊德夫神庙
伊德夫神庙主要用于供奉鹰头神荷鲁斯,以及丹德拉的哈索尔女神。每年,哈索尔女神的神像都会从丹德拉神庙开始南巡,参加一场纪念她与荷鲁斯神的神圣婚姻的盛大庆典。这座3米高的黑色花岗岩雕像是一对雕像中的一个,它守卫着被称为“祭品之庭”(The Court of Offerings)的百柱大厅的入口。
此时,战争已是一触即发。
为了避免引发另一场罗马内战,屋大维单独向克莉奥帕特拉宣战,而安东尼的权力被元老院尽数剥夺。元老院这么做的原因是安东尼希望死后被埋葬在亚历山大港,而不是罗马。
战争的关键时刻出现在公元前31年9月2日。在希腊西部的亚克兴,安东尼和克莉奥帕特拉的军队在遭遇了一系列的海陆战斗后终于被击败,尽管双方均死伤惨重。克莉奥帕特拉和安东尼迅速返回埃及,当时屋大维没有立即追击,但是一年后,他从海陆两路再度向安东尼发起进攻。安东尼曾在短时间内一度击退了屋大维的军队。然而,公元前30年8月1日,屋大维已经攻到了亚历山大城的城门口。
安东尼不久便自杀了,他死在了克莉奥帕特拉的怀里。屋大维攻陷城池后,克莉奥帕特拉被捕,她于公元前30年8月10日或12日自杀,有很大可能是服毒而亡,而非传说中的死于毒蛇之口。她是古埃及的最后一位法老,直到1952年,埃及才再次成为一个真正的独立国家。自然,恺撒里昂在公元前30年8月29日同样遭到了杀害。
自此,埃及成了罗马的行省,同时也是屋大维(即新上任的奥古斯都大帝)及其继任者的私人财产。
古埃及落幕
罗马人对埃及的统治一直持续到公元395年,这段时间对大多数埃及人来说并不是一段愉快的时期,因为他们遭受了新的外国统治者的无情压榨。虽然,在远方的罗马帝国统治之下,一些神庙得以继续建造或被装饰美化,许多古老的仪式也持续进行了一段时间。
然而,这些古老的仪式和习俗逐渐被边缘化,基督教得到发展,但也遇到了一些阻碍。当时,基督教作为一种新兴宗教在罗马帝国的另一部分兴起。传统上认为基督教是在公元50年左右由传道者马克带到亚历山大城的。
古老的埃及神庙逐渐被遗弃在沙漠中,或被改建成教堂,讽刺的是,这反而使这些神庙在几个世纪中得到了保护。古代诸神的形象常常被狂热分子涂掉,有时这些破坏者甚至要冒着相当大的生命危险。人们一度完全无法解释这些用象形文字书写的神圣语言。
后来的埃及统治者们,包括在公元639至公元642年抵达埃及的阿拉伯精锐和奥斯曼土耳其人,对于他们来说,古埃及文化并不属于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虽然学者们有时会对周围的遗迹感到好奇,但他们唯一的兴趣往往是寻找古人留下的黄金。
在几个世纪间,对于欧洲人来说,古埃及成了一段失真的遥远记忆。它变成了一个主要与人造魔法仪式和哲学理论有关的地方,但它从未完全被人们遗忘。到了18世纪,已经偶尔会有探险家开始描述古埃及的真实景观和纪念碑,但是直到1798年至1801年间,拿破仑和他的陪同专家(科学家和艺术家)进入埃及,事实真相才开始取代人们对这个伟大古代文化的种种幻想。

盖尔-安德森猫,孟斐斯或塞加拉
这座后王国时期的中空猫形青铜像现在已经成为大英博物馆的标志性展品。猫的胸前挂有瓦杰特之眼的胸饰,戴着耳环和鼻环。古埃及人并不崇拜动物,而诸神通常被认为是“隐藏起来”且“不可知的”,这样的雕像仅仅代表着神明的显现——这件青铜像可能代表着女神巴斯泰特(猫神)。

木乃伊猫,阿比多斯
动物被木乃伊化——特别是猫(与女神巴斯泰特有关)和朱鹭(与托特神有关)——在埃及的希腊罗马时期达到了顶峰。神庙中饲养着成千上万的动物,它们是崇拜者和神明之间的媒介。这些被制成木乃伊的尸体被保存在巨大的地下墓穴中,例如在塞加拉或者其他地方发现的墓室。

入口大门,丹德拉神庙
位于丹德拉的哈索尔神庙始建于希腊罗马时期,但是早在古王国时期,这里就存在一座神庙。由于河道弯曲,人们只得将神庙修建为面向北方,而不是通常的东西走向。图中的大门建于罗马皇帝多米提安(81—96)和图拉真(98—117)统治时期。

天花板,百柱大厅,丹德拉神庙
这座百柱大厅可以追溯至皇帝提比略统治时期(14—37),宏美的外殿由24根柱子组成,柱头的四面都绘有哈索尔女神的脸。天花板上绘制着一幅具有象征意义的天象图,其中包括从罗马传入埃及的为人熟知的“黄道十二宫”标志。

丹德拉黄道十二宫图,丹德拉神庙
神庙的屋顶上有一间供奉奥西里斯神的小圣堂,里面存放着著名的丹德拉黄道十二宫图(现藏于巴黎卢浮宫)。这张独特的环形星图包含着黄道十二宫的12个星座标志,有些是熟悉的希腊罗马形式,有些则更具埃及风格。星图外圈的36个数字象征着古埃及一年的360天。

罗马诞生所,丹德拉
这座位于丹德拉的罗马诞生所延续了托勒密早期诞生所的模式,奥古斯都大帝(前27—14在位)可能在占领埃及不久后开始采用这种模式。然而,诞生所的装饰工作是在图拉真统治时期进行的。这座诞生所与哈索尔和荷鲁斯的儿子伊希(Ihy)或者哈索普斯(Harsomptus)有关。

百柱大厅,埃斯那神庙
埃斯那神庙是希腊罗马时期最后建造的庙宇之一,如今人们只能看到它的百柱大厅。神庙的后墙是最古老的部分,可以追溯到托勒密六世(前180至前145)和托勒密八世(前145—前116)统治时期。一直到3世纪,人们都在持续进行罗马百柱大厅墙壁和优美花形柱头的装饰工作。

康翁波神庙
近期的考古证据表明,康翁波神庙至少在第四王朝时期(前2613—前2494)就建址在此,但是现存的神庙遗迹可追溯至托勒密六世统治时期。康翁波神庙是卢克索和阿斯旺之间最为典雅的神庙之一,它的大部分装饰都是在托勒密十二世统治期间(前80—前58)添加的,罗马人还为其扩建了一座前院。这座神庙主要用于供奉鳄鱼神索贝克——附近的尼罗河沙洲很可能是鳄鱼最喜欢的栖息地。

第一塔门,菲莱神庙
在所有的埃及神庙里,敬奉伊希斯女神的菲莱神庙环境最为优美。为了避免它消失在纳赛尔湖之下,整座神庙于20世纪60年代被搬移到现在的位置。虽然有证据显示,这里的宗教活动可以追溯到塔哈尔卡统治时期(前690—前664),但这座神庙的地位在希腊罗马时期才变得重要起来,尤其是随着对伊希斯的崇拜在整个罗马帝国蔓延开来。

罗塞塔石碑,拉希德(罗塞塔),尼罗河三角洲
1799年7月,拿破仑侵略军的一名法国士兵在拉希德附近发现了罗塞塔石碑,这块石碑后来被证明是破译象形文字的关键。公元1世纪早期,随着基督教在埃及传播开来,有关象形文字的知识逐渐从埃及消失。石碑上的三段铭文记录了托勒密五世(前205—前180在位)颁布的一项法令,分别用象形文字、通俗体(一种从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更易书写的文字)和古希腊文字三种语言版本书写。学者们很快意识到,古希腊版本和象形文字版本中的单词很可能是大致相同的。(大英博物馆)

奥古斯都大帝雕像,阿特里比斯(Arthribis)
这尊奥古斯都(原名屋大维)的大理石雕像发现于埃及中部阿特里比斯,现藏于亚历山大港的希腊罗马博物馆。马克·安东尼和克莉奥帕特拉死后,屋大维以罗马的名义正式吞并了埃及。然而当他成为皇帝后,埃及变成了他个人的私有财产。

图拉真亭,菲莱神庙
这座令人赏心悦目的建筑矗立在菲莱伊希斯神庙第一塔门的东面。亭子的顶部最初是用木头制成的,幕墙将14根柱子连接起来。这里曾经是菲莱岛的主要入口。人们通常认为亭子的装饰出自图拉真皇帝之手,但亭子本身可能要追溯到奥古斯都大帝统治时期。

孔姆·艾尔-苏卡法地下墓穴,亚历山大城
由于沿海地区的地震活动,亚历山大古城的大半部分现在都位于地中海的浅水区之下。因此,这些引人入胜的地下墓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一睹托勒密王朝晚期与罗马统治早期的亚历山大城的风采。从图中可以看出,艺术作品结合了希腊风格与古埃及宗教仪式的元素:人物肖像属于传统的埃及风格,而天花板的样式和花环图案则是完全的希腊风格。中心圆圈里蛇发女怪美杜莎的头保护性地向外看。

主墓,孔姆·艾尔-苏卡法地下墓穴,亚历山大城
在孔姆·艾尔-苏卡法地下墓穴里,即使是古埃及历史晚期的人物形象也是可以辨认出来的,虽然这些图像有时并不常见。图中右侧,一位身份不明的国王或皇帝正把代表正义的女神玛特的羽毛赠予奥西里斯神——延伸开来讲,这意味着这位死者被告知了自己可以拥有来世。然而,图像附近的象形符号已经不再有任何意义,因为关于这些符号是何意义的知识早已失传。

庞贝柱,亚历山大城
这根罗马凯旋石柱至今仍矗立在亚历山大城,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罗马柱,高20.5米,建造于罗马和君士坦丁堡城外。它屹立在塞拉皮雍神庙的废墟之上,这座神庙是由托勒密三世(前246—前222在位)为希腊埃及神塞拉皮斯神建造的。这根石柱是在戴克里先皇帝统治期间(286—305)建造的,以纪念罗马人在镇压城市起义中取得的胜利。

蒂莫斯(Demos)随葬画像,哈瓦拉,法尤姆
毋庸置疑,这些最初附着在罗马时期木乃伊棺材上的惊艳画像,尤其是在法尤姆的哈瓦拉发现的那些,才是真正的罗马时期的埃及珍宝。这具年轻女性蒂莫斯(约75—100)的木乃伊是和一个小女孩的木乃伊一起被发现的。棺材上的铭文简单地写着:蒂莫斯,享年24岁,永垂不朽。(开罗埃及博物馆)

阿特米多鲁斯木乃伊,哈瓦拉,法尤姆
这副完整的附有画像的木乃伊棺材(可追溯至98—117年)和其他家庭成员的木乃伊一起在哈瓦拉被发现,它没有受到任何损坏,现藏于大英博物馆。这具木乃伊的X光片显示,阿特米多鲁斯死时约20岁。棺材上的希腊文铭文写着:永别了,阿特米多鲁斯。画像的周围饰有金箔花环,棺材上的图案是镀金的。

年轻男人的随葬画像,哈瓦拉,法尤姆
这幅精美的肖像画可以追溯到哈德良皇帝统治时期(117—138),现藏于慕尼黑文物博物馆。它完美地展现了人物略带忧郁的一面。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可以很容易地想象出这个男人生前的模样。

卡拉布萨神庙,阿斯旺附近
卡拉布萨神庙是努比亚最大的独立式神庙,于1962年—1963年间被拆解,并被移至阿斯旺水坝附近的高地。自新王国时期以来,这里可能就有一座神庙存在,但现在人们看到的这座神庙修建于托勒密王朝末期,装饰于奥古斯都大帝统治时期。和康翁波与伊德夫的神庙一样,卡拉布萨是一座治疗神庙(healing temple),在那里病人会向努比亚神曼杜利斯(以及其他神明)祈祷,以求摆脱病痛的折磨。

孔姆·艾尔-迪卡(Kom el-Dikka),亚历山大城
孔姆·艾尔-迪卡遗址为考古学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去研究从托勒密时期到14世纪这个城市的部分地区。在希腊罗马时期早期,这里曾经遍布着大型别墅,然而这些别墅很可能在3世纪末期的动荡中遭到摧毁。到了6世纪,该地区已经建起了由22座罗马礼堂组成的学术建筑群(图中左侧远处),这是地中海地区唯一幸存下来的古代“大学”。图片前景中的剧院原本是一座进行音乐表演的“音乐厅”。



飞鸟别墅(Villa of the Birds),孔姆·艾尔-迪卡,亚历山大城(236—239页)
这座位于孔姆·艾尔-迪卡的罗马早期别墅中有一个房间,它可能是一间停柩室或是一间卧室,房间地板是由鸟类的马赛克图案组成的。包括弯曲的马赛克砖块在内的考古证据表明,别墅是在3世纪末被大火烧毁的,这场火灾很可能发生在戴克里先在位时的城市起义时期。后来人们建起“庞贝柱”来庆祝成功镇压了这场动乱。

献祭,卡拉布萨神庙
许多希腊罗马时期的神庙都是病人及其家属向神明祈求救济的场所。图中所见卡拉布萨神庙的后侧刻有这样的画面:努比亚神曼杜利斯(左)和一位身份不明的国王站在供桌的两边,墙体上的坑洞和凹槽表示这里环绕着一座神龛,病人可以站在神龛前向神明祈祷。

尼罗河日暮
如果没有尼罗河和它一年一度泛滥的洪水,就不会有古埃及文明的存在。本书以尼罗河日出的图片作为开头,又以尼罗河上的夕阳余晖作为结尾。我们一起简短地追溯了这3000余年历史与艺术的时间涟漪,而今这个极为迷人的国度还有更多奥秘正等待着勇敢的旅行者前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