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天脊 跑马梁
放马平川不须言,高山跑马谁得见。
然而,在太白山上却流传着跑马的佳话。
从拔仙台至鳌山之间有一道长约20千米平缓开阔的高山准平原,人称跑马梁,海拔基本在3300米以上,高山反应明显,不见鸟兽,人迹罕至,这里砾石遍地,乔木绝迹,细草丛生,层层叠叠的砾石形状各异,大小不一,构成了一个个令人称奇与惊叹的图形。砾石的排布组成了无数几何图形,其中就有环状印痕酷似“马蹄窝”,于是就有了韩信与诸葛亮先后在此操练兵马的传说。
◎跑马梁
至今,太白民间仍有“汉王北出平三秦,跑马梁上练精兵”的传说。
诸葛亮效法前朝韩信,在此高寒之地操练兵马,使南国蜀军增强抗寒能力和体力耐力,更在这广阔的跑马梁上尽演八卦布阵之法。他以砾石列阵,石做疑兵,一列列似人、似象、似虎、似狮、似牛、似羊的巨砾悬立于石堆之上,形成了一个扑朔迷离的疑兵石阵,令人望而生畏。直至今天,跑马梁上的“石人阵”仍历历在目,风吹石鸣,山风作响,犹如千军万马挥戈操练。人们传说的“孔明北伐布疑兵,跑马梁上石人阵”,也可作为诸葛亮演练兵马操持兵法的一个意会吧。
◎植被广袤
◎乱石嶙峋
今天的背包族行走在茫茫的太白梁上,疑问与幻想丛生,疲惫与饥渴俱来,步步艰难,在烈风或迷雾、或雨雪的陪伴下跑马的梦是做不得了。
稀疏的草被在四五十米甚至百米宽的山梁上衬托着石海,雄壮、苍凉,而蓝天、白云使得这里显得更加空阔、高远,天地浑然,如常见的草原与戈壁,它却比草原戈壁多了高度,多了刚强,多了厚重,多了轻盈的云。草甸和乱石中间有积雪化成或者雨水汇集的水潭,给行者也许鸟兽带来福音,为这个几近残酷的生活环境提供了生机。
但是,跑马梁上有很多白骨,是许多走不出跑马梁的人的尸骸,高寒的环境使得化学风化减慢,历年的枯骨得以保留,在低洼的森林线边也有许多枯死的松树,挺直的身躯孤傲地屹立在山冈上,为生灵唱着不死的礼赞。
◎摩天脊
长风猎猎,急云如飞,群山逶迤,四顾茫然,荒凉苍劲古拙空苦的山梁一望无际。
一切的外在都是缘于内在,跑马梁的形成乃是太白山形成之显露。
太白山是东、西太白山(东太白山——拔仙台,西太白山——鳌山)及其间的主脊跑马梁与一系列南北延伸的峰岭和深切河谷的组合体,由主脊和南北延伸的峰岭构成太白山的骨架,海拔多在2600米以上。从构造成因看,它是一个断块山地,太白山占据了太白断块的主体部分。顶面微向南倾,东西长,南北窄,北坡极为陡峻,多深切峡谷或障谷;南坡较缓,河谷稍开阔。我们今天所说的四十里跑马梁主要是西跑马梁。
太白山山脊顶面是在中生代末第三纪初形成的准平原面的基础上,经第四纪的冰雪、寒冻风化和流水侵蚀等强烈改造作用而残留下来的古剥蚀面,古剥蚀面向南倾5~7度,其中以西跑马梁、鳌山及其以东和西北的平梁以及西跑马梁西端至灵光台间的长梁、拔仙台经南天门至凉水井间的穹状山脊最具有代表性。西跑马梁西端至灵光台间的长梁由北向南延伸,向南倾斜约5度,长约9千米。南段为宽0.5千米~2千米、长约4千米的平梁,梁顶平缓,有比高近30米的平缓小丘,也就是地貌学分类中的岗地,海拔2800~3200米。主峰拔仙台(东太白山)3767.2米,位于太白山的东端,是东秦岭山系的最高点。鳌山海拔3475.9米,位于跑马梁的西端,中间由海拔3200~3600米的跑马梁相连,构成太白山的主脊,它以3000米的巨大高差高出北侧的渭河谷地。
在海拔3300米以上的地区,寒冻风化异常强烈,现代冰缘地貌发育,在主脊及两侧保存较好,尤以拔仙台周围地区最为完整,冰斗、冰蚀湖、槽谷、羊背石、冰碛垄等冰蚀和冰碛形态极为清晰。
砾石及砾石之间有无数几何图形,酷似“马蹄窝”环状印痕、类似堤防样的乱石等等都是古老冰川以及冻融作用形成的,至于当年是否真有跑马的印迹保留至今,就需要细考了。科学对此的解释是,地表比较平缓的冰缘区,夹杂有碎石的活动土层中,水分冻结膨胀可把碎石上抬,其下的空间为细屑充填、补充,抬升到地表的碎石则向周边移动。这种冻融作用反复进行,便形成四周由较大的碎石环绕而中间微凹,平面上成环形地貌——石环。太白山区域的石环主要分布在跑马梁平缓处和三爷海、三官殿的低平地。
而许多人为的堆积也在太白梁上层出不穷,或为路标,或为掩体,或做他用,给自然造化增加了更多神秘。
◎行走笔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