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不开的家园

(四)离不开的家园

到太空去,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理想。希腊神话中的阿波罗是太阳神,阿耳忒弥斯是月亮女神,他们都是司掌光明的。太阳神和月亮女神的想象,在于解释太阳和月亮。我国嫦娥奔月的神话,体现了古人对探求月亮秘密的向往,月亮是一座广寒宫的大胆猜想,与今天知道的月亮状况有些接近,月亮确实是一个了无生机的星球。

向往离开地球,是古人对地外星体的一种探求欲望。今天的登月工程和各种太空实验,既有古人一样的想法,也同时有将来进行太空移民的雄心。无论是当年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还是前苏联的“和平号”空间站,和正在运行的国际空间站,都标志着人类具备了离开地球到太空去的能力。

“和平号”空间站是前苏联第三代载人空间站,也是人类历史上的第9座空间站。1969年,前苏联将“联盟4号”飞船同“联盟5号”飞船实行了对接,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宇宙空间站”,但这些空间站的寿命都是短暂的。“和平号”空间站的建立,标志着人类实现了在太空的“永久性”居住。

“和平号”空间站的核心舱于1986年发射升空,后来又陆续对接了一系列实验舱,到1996年,组成了总空间近400立方米的一座空间站。经过10年时间的不断添砖加瓦,建成的“和平号”空间站是一个呈“T”型结构的巨大航天器,由一个核心舱和5个对接舱组成,全长32.9米,重约137吨。它在距离地球350~450千米的轨道上运转,约90分钟环绕地球一周。2001年3月20日,“和平号”空间站由于设备老化和缺少经费支持等原因,在度过它的15岁生日后,返回地球坠毁于太平洋。15年来,“和平号”空间站总共绕地球飞行了8万多圈,行程35亿千米,共有93次与货运飞船的成功对接,美国航天飞机也曾9次访问过它。先后46个科学小组在站上从事科学研究,共有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12个国家的135名宇航员在空间站工作过。他们先后完成了23项大型国际科学研究计划,共进行了1.65万次科学试验,获得了大量重要的科学成果。这些研究和探测,大大丰富了人类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

1995年2月,“发现号”航天飞机与“和平号”空间站对接

“和平号”空间站创造了宇航员在太空连续生活438天的新纪录,这一时间记录的意义非常重要,它意味着以第一宇宙速度足够宇航员从地球飞抵火星。另一位宇航员则创造了3次进入空间站,共生活748天的累计时间纪录。宇航员们共在“和平号”上进行了78次太空行走,在舱外空间逗留的时间达359小时。“和平号”空间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创举,它的体积最大,应用技术最先进,在太空的飞行时间最长,完成的科学研究活动最多。它为研究人类在太空的永久定居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

继“和平号”空间站之后,美国提出了建造国际空间站的设想,这是一个以美国和俄罗斯为主导的国际合作项目。1998年,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组件——“曙光号”功能货舱首先到达太空,之后其他太空舱相继达到,并实现了对接。2000年首批3名宇航员进驻国际空间站,开始了长期载人和科学研究。按照计划,国际空间站将在2010年建成。国际空间站建造过程中,除了直接从地面发射升空运送设备以外,美国的航天飞机在设备和人员运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际空间站的设计历时10年,共有16个国家参与研制。它的设计寿命为10~15年,完全建成后,总质量约438吨,长108米、宽88米,大致相当于2个足球场大小。舱内可载6名宇航员,以供进行长期的科学研究。空间站的运行轨道高度为397千米。

由于“和平号”空间站已完成其历史使命,国际空间站将成为人类进行太空资源开发和研究的重要基地,它将继续进行地球观测和天文观测,为人类了解地球提供科学依据,为进一步的太空探测积累资料。国际空间站作为人类在太空居住的一个巨型标志,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人类在做着永久性载人空间站研究,另一方面,人类在探测着更遥远的外太空的秘密。

1977年发射升空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已在太空飞行了30多年,如今,它正以第三宇宙速度向太阳飞去,距离太阳约为162亿千米,是离地球最远的飞行器。

“旅行者1号”是一艘无人外太阳系太空探测器,重815千克。原来设计的主要目标,是探测土星、木星及其卫星与环。现在,它早已完成对这两颗行星的探测,并发回一系列照片和数据,已经进入太阳系最外层边界,并即将飞出太阳系,它的任务是探测太阳风。

“旅行者1号”携带了丰富的地球信息,用于向外太空宣达。它携带了一张铜质磁盘唱片,内容包括用55种人类语言录制的问候语和各类音乐,以向可能遇到的“外星人”表达人类的问候。55种人类语言中有古代美索不达米亚语,还有4种中国方言。问候语为:“行星地球的孩子向你们问好!”还有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的问候:“这是一份来自一个遥远的小小世界的礼物。上面记载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科学、我们的影像、我们的音乐、我们的思想和感情。我们正努力生活过我们的时代,进入你们的时代。”

“我们正努力生活过我们的时代,进入你们的时代。”无论是否会有外星人接受到这样的信息,但这话表明地球人类正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这个时代既需要理想又要有理性,既要大胆探索,又要面对现实。到太空去,是美好的向往,是可实现的规划。我们居住的地球,也需要人类很好的呵护,它是我们离不开的家园。

“旅行者1号”铜质磁盘上的图案信息

科学的魅力就在于无限的遐想和努力去做。无论“旅行者1号”还是国际太空站,都只是人类的一个大胆的探索。我们可以到太空去,但我们的根仍然在地球。大规模的太空移民,还是十分遥远的事情,“生物圈2号”实验的失败,甚至预示着难以实现。但这并不能阻止人类对于太空的向往。美国太空总署的“太空移民设计大赛”仍一如既往地进行着。

2009年,加拿大的华裔青年温家辉,以最出色的设计获得了“太空移民设计大赛”的冠军。温家辉参加太空设计大赛的作品,是一座能够居住大约1万居民、接待300多名外来游客的太空城市。这座太空城市有政府、学校、旅馆、研究机构和能源仓库,可以为居民提供氧气、供水、通讯等服务,还可以种植农作物和进行食品加工等,与地球社会的功能很相似,可以满足人类生活的一切需要。

温家辉在获奖演说中有这样一句话,“不要丢掉自己的梦想!”是的,人类一直在为实现梦想而努力。

让我们从太空回到地球,再来看看人类对于地球除了掠夺性开发以外,还做了什么,还需要做什么。

人类已有的知识告诉我们,地球是目前已知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个星球在46亿年的历史中,用8亿年的时间,孕育出了最早的生命,而高等生物的出现,是很晚很晚的事情。大约在7000万年前,才从哺乳动物中分化出了灵长类动物,在一两千万年前,从古猿中分化出了一支向人的方向发展,一直到大约300万年前,终于进化出了能够使用工具的人类。此后,原始人类一边经历着大陆沧海桑田的变迁,一边向地球各地迁移,他们艰难地适应着不同的自然环境,最终形成了不同肤色的各种现代人。

温家辉设计的太空城

人类从早期的农耕文明发展到繁荣的农业社会,又用了几千年的时间。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依赖逐步减少,对地球自然面貌的影响越来越大,开垦农田使森林和草原逐步退缩。但从总体上,人类还是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野生动物仍过着自己安宁的生活,江河依旧泛着清波,地球还是像一个青春少女一样迷人。

200多年前,工业革命的钟声敲响,人类开始告别单一的农耕生活,隆隆的机器声曾经让人引以为骄傲,从地下到地表,从陆地到江河,人类开始对地球大动手脚,沉默的地球开始了暗暗的哭泣。因为,大气污染开始了,河流污染开始了,森林到处都遭到砍伐,草原植被也走向退化,城市在急剧发展,乡村也竖起了高高的烟囱,道路一直在拓宽、在延伸,向着深山,向着遥远的地方……文明发展到哪里,对地球的伤害就带到哪里。

有一句话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于是,地球开始了反抗,开始了对人类的报复。恩格斯首先发现了这种报复,他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在山北坡得到精心保护的那同一种枞树林砍光用尽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就把本地区的高山畜牧业的根基毁掉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这只是森林的报复。20世纪以来,还有著名的伦敦烟雾事件、日本的水俣病等等。除了“天灾”,还有人祸,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露,我国的松花江化学污染等,都是大自然对人类不负责任的行为给予的无情的回报。

被毁坏的森林需要恢复,破坏的草原需要滋养。被污染的大气需要净化,淡水危机需要化解。被掏空的地壳该如何处置,海水倒灌用什么办法解决?已经绝灭的物种不能死而复生,谁能拯救那些濒危的动物和植物?化石燃料用什么替代,短缺的粮食怎样弥补?等等,这一切,都需要人类自己来回答。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陆地和森林。地球的陆地面积约占29%,2005年世界森林面积约为39.5亿公顷,占陆地面积的30.3%。2005年世界森林面积与1990年相比较,约减少1.3亿公顷。2000~2005年间,全世界有731.7万公顷的森林从地球上消失。1990~2000年世界森林面积总计每年约减少889万公顷,2000~2005年每年约减少732万公顷。

制止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和帮助森林恢复,是维持森林面积稳定的唯一办法。澳大利亚科学家运用无线感应网络进行森林环境监测,能够帮助当地已经濒危的热带雨林的恢复。他们在国家森林公园内,利用先进的无线太阳能充电感应器,测量各种环境因素的变化,如温度、湿度、光照、土壤湿度和风速等,然后将这些信息传送给位于昆士兰的布里斯班市的一台计算机中央数据库,由计算机进行分析,然后再根据计算机的分析,对森林进行有效的保护。澳大利亚科学家所研究保护的这块热带雨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雨林的植被类型极其丰富,几乎保存着世界上最完整的地球植物进化记录。因此,用这种最先进的森林环境监测方法,能够从气候改变到土壤湿度等各个方面,了解它们对植物及其种类的影响,从而为森林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森林火灾不仅造成森林面积的减少,它还是一种世界性、跨国性的重大自然灾害。20世纪90年代后期,火灾毁灭了数百万公顷的热带森林,并对全球的生态平衡产生了严重的影响。2002年,俄罗斯损失了1170万公顷的森林,2003年更高达2370万公顷,这面积几乎相当于一个英国。1997~1998年,发生在印度尼西亚的一场森林大火,不仅烧毁了500多万公顷的森林,更为严重的是给周边地区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甚至距离该国较远的澳大利亚、菲律宾和斯里兰卡等国,都因为这场大火产生的灰色烟雾损害了空气质量。

森林火灾后的恢复,是保护森林的一项重大问题。森林学家经过7年的不懈努力,对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火灾后的自我更新及恢复过程的研究,取得喜人的成果。他们发现,森林结构在火灾后恢复的速度相对较快,而树种组成在灾后的7年里几乎没有恢复;地上生物量火灾后急剧下降,7年来一直保持很低的水平。由此,他们提出一整套灾后森林重建机制,有效地帮助了当地森林工作人员和居民的森林恢复工作。

江河湖泊的污染,既破坏了淡水资源,导致物种绝灭,又严重影响了自然景观。英国泰晤士河的污染治理,为治理河水污染提供了优秀的范例。泰晤士河全长约400千米,横贯英国首都伦敦等10多个城市。有人曾说,泰晤士河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河流,“因为它是一部流动的历史”。19世纪前,泰晤士河河水清澈,水中鱼虾成群,河面飞鸟翱翔。但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大量工厂沿河而建,两岸人口激增,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流入泰晤士河,导致水质严重恶化。到20世纪50年代末,泰晤士河水中的含氧量几乎等于零,鱼类几乎绝迹,泰晤士河变成了一条“死河”。英国政府从60年代开始通过立法治理排污,对直接排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并建设了450多座污水处理厂,形成了完整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每天处理污水近43万立方米。经过20多年的治理,终于使泰晤士河由一条“死河”,变成了世界上最洁净的城市河流。泰晤士河重新焕发生机,河水清澈见底,河中鱼类已恢复到100多种,鱼儿多了,水鸟又飞了回来。世界各地的游客,在美丽的泰晤士河上,重新阅读着这部“流动的历史”。

世界上许多河流是跨国界的,例如多瑙河是欧洲第二大河,它发源于德国西南部,流经奥地利、保加利亚等10个国家;我国的澜沧江流出中国国境以后称为湄公河,它流经老挝、柬埔寨、泰国和越南等国家。对于这些跨国界的河流,在资源共享的同时,也需要携手管理和治理。欧美的一些国家已开始转变管理模式,从过去的部门分割管理转向综合的水资源管理。实行对供水、污染控制、农业、水电、防洪和航运等统筹规划,从而有效地改善了对日益紧缺的水资源的配置。例如,欧洲制定了《水资源管理框架指导方针》,美国有《清洁水法》,这种依法管理水资源的办法,为整个流域的水资源分配和污染治理奠定了基础。新的管理模式鼓励公众和利益相关者参与,水资源是共享的,每一个参与者也同时有一份责任和义务。

对于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需要全球合作,共同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分别于1992年和1997年诞生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是指导全球合作的纲领性文件,特别是《京都议定书》,它是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以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文件。《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各发达国家从2008年到2012年必须完成的削减目标是:与1990年相比,欧盟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加拿大削减6%、东欧各国削减5%~8%。

《京都议定书》需要在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55%以上的至少55个国家批准,才能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当中国、欧盟及其成员国、俄罗斯等大多数国家相继批准《京都议定书》时,美国政府却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等为借口,拒绝批准这份文件。美国人口仅占全球人口的3%~4%,而排放的二氧化碳却占全球排放量的25%以上,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遏制气候变暖有重要的责任。

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后的新一届政府,尽管还没有批准《京都议定书》,但已经在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上做出了实际行动。他已经公布了一项汽车节能减排计划,到2016年,美国境内新生产的客车和轻型卡车每100千米耗油不超过6.62升,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现在平均减少三分之一。这项计划将使美国在2012年至2016年减少使用原油18亿桶,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减少9亿吨。已经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首次对美国企业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做出限制,要求到2020年之前实现排放量比2005年水平减少17%,到2050年之前减少83%。

只要世界各国共同携手,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气候的变暖就会得到改变。

酸雨的控制同样也需要国际合作。由于二氧化硫等酸性物质在大气中能够长距离传输和扩散,所以,酸雨的跨国界危害非常严重。例如在亚洲,越南的硫沉降35%来自本国排放,19%和39%分别来自泰国和中国;尼泊尔60%以上的硫沉降来自印度;中国和韩国对日本西南部的硫沉降起着重要作用。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划定了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对各省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有明确的限制指标,限制燃煤含硫量、列出了重点污染治理单位,并同时实行收费和处罚等措施。

人类与地球,生存与毁灭,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怎么办?到太空去?目前以至未来只是少数人的事。何时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太空移民?谁也不知道。“生物圈2号”昭示着希望渺茫吗?也许是。

爱护地球吧!请不要忘记,她就是大地女神,她就是我们共同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