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之南

彩云之南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位于北21°8'32"—29°15'8"和东经97°31'39"—106°11'47"之间,素有“彩云之南”的美誉。全境东西最大横距864.9千米,南北最大纵距900千米,总面积39.4万平方千米。北回归线穿云南而过,全省分属热带、亚热带气候,兼具低纬气候、季风气候、高原山地气候的特点。

云南省是一个以高原山地为主的省份,地形的类型极为多样化,包括高原、山原、高山、中山、低山、丘陵、盆地、河谷等。其中山地大约占84%,高原、丘陵约占10%,盆地、河谷约占6%。云南省的主要山脉有高黎贡山、怒山、哀牢山、无量山、梅里雪山、玉龙雪山、苍山等。

云南降雨充沛,境内河网密布,集水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900多条,主要河流有180多条,著名的河流有金沙江(长江上游干流)、澜沧江(湄公河上游干流)、元江(红河上游)、南盘江(珠江正源)、怒江(萨尔温江上游)、大盈江(伊洛瓦底江上游)六大河流。云南境内高原湖泊众多,其中水面面积3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滇池、洱海、抚仙湖、程海、泸沽湖、异龙湖、星云湖、杞麓湖、阳宗海九大湖泊。

云南独特、多样的自然环境为各种生物的起源、演化和繁衍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全省土地面积仅占中国陆域国土面积的4.1%,但拥有丰富的物种资源、遗传资源及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在物种多样性方面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物种种类多,在全国范围内占比大,且很多为重点保护物种;二是珍贵的遗传种质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多样性方面,全省拥有除海洋、沙漠外的所有生态系统类型,是中国17个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核心和交汇区域。

同时,云南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物种基因库”,不仅拥有大量具有经济价值的物种,还分布着众多的孑遗种、特有种和稀有种,是很多物种的起源和分化中心之一,也是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的重要分布地区之一。因此云南被称为“动植物王国”“药材宝库”。

滇金丝猴

云南几乎集中了从热带、亚热带至温带甚至寒带的植物品种。在全国约3万种高等植物中,云南已经发现了274科,2076属,1.7万种。云南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形成了寒、温、热带动物交汇的奇特现象。有脊椎动物1856种,脊椎动物中兽类有300种,鸟类有945种,爬行类有143种,两栖类有102种,淡水鱼类有366种;昆虫有1万多种。鱼类中有5科40属250种为云南特有。鸟兽类中有46种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54种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此外,云南省少数民族众多,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千百年来,各少数民族的居住、饮食、医药、风俗等与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息息相关,他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生物资源保护利用的传统知识与技术,其中很多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内涵,支持并丰富了生物多样性的存在,而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则又孕育了各民族的文化多样性,成为文化多样性形成的基础。

多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在全省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积极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亚洲象

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举措有,一是战略规划统筹推进,二是政策法规保护体系不断完备,三是积极开展生物资源及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四是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齐头并进。

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各类生态系统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经过多年建设,云南省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就地保护体系,使全省90%以上的典型生态系统和85%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近20年来,云南省还全面实施了石漠化治理、天然林保护、重点生态治理修复、退耕还林、湿地保护与恢复等各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促进了退化生态系统和野生物种生境的恢复,有效保护了生物多样性。

二是成功启动了多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项目。云南省是第一个开展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的省份。2018年,云南省政府颁布的《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开创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立法的先河,这是我国第一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弥补了以往法律法规保护范围有限等的不足,其中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及其遗传资源的保护作为优先考虑的内容。

2021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在昆明召开

三是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科研机构和平台建设加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云南各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就一直在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工作,奠定了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平台建设的基础。同时,各科研机构和相关部门也开展了大量有关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评估方面的工作,其在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生态示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