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积极进展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积极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总体上看,“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最大的5年,也是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最好的5年,认识程度之深、政策举措之实、投入力度之大、群众满意度之高前所未有,为“十四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探索积累了不少成功做法和宝贵经验。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将“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作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之一,单独用一部分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做出具体部署和安排,明确要求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针对履行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我国在国际上率先成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统筹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发布和实施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和“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中国行动方案”,实施多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积极进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健全。我国先后出台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等文件。2020年,我国颁布《生物安全法》,修订《动物防疫法》《湿地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渔业法》等法律法规,全国人大表决通过《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生物多样性法规体系日趋完善。

大熊猫

朱鹮

藏羚羊

麋鹿

二是生态空间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我国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为至少25%的陆地和海洋面积提供了严格保护,涵盖了95%的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近40%的水源涵养、洪水调蓄功能以及32%的防风固沙功能,固碳量约占全国的4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推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截至目前,12个省份已开展了国家公园试点,总面积超过22万平方千米,覆盖陆域国土面积的2.3%。

三是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体系初步建立。依托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等项目,组织开展全国重要区域、重点物种和遗传资源调查、观测与评估。收集整理覆盖全国2376个县域的37960种动植物物种,调查记录超过210万条,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脊椎动物和大型真菌卷。

普氏野马

藏野驴

四是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成就显著。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重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森林覆盖率已由20世纪70年代初的12.7%提高到2018年的22.96%。2020年7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布报告称,中国森林净增长量世界第一,是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我国还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实施了25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为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做出了有益探索和示范。

五是我国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取得积极成效。我国先后实施了大熊猫等濒危物种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系列专项保护规划或行动方案,建立250处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基地,促进了大熊猫、朱鹮等300余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的恢复与增长。大熊猫野生种群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1114只增加到1864只,藏羚羊野外种群恢复到30万头以上,濒临灭绝的野马、麋鹿重新有了野外种群。同时,基本完成了苏铁、棕榈和原产我国的重点兰科、木兰科植物等珍稀野生植物的种质资源收集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