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帕蒂塔》(Partita,共六套,BWV 825~830)是德国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 S. Bach,1685~1750)于1725~1732年间在德国莱比锡创作并单独发表的。1731年,他将这六套《帕蒂塔》汇集成册,连同另一套被称为《b小调法国序曲》的组曲一起,收入《键盘练习曲集》的第一集出版。这是巴赫首次个人出版的专集。

“帕蒂塔”在意大利语中是“组曲”的意思。巴赫的六套《帕蒂塔》正如其名,有明显的意大利风格倾向。为了有别于巴赫在此之前写的《法国组曲》和《英国组曲》,18世纪的德国人曾建议用《德国组曲》来称呼这六套组曲,但实际上,这名称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没有任何标志性的意义。

巴赫《帕蒂塔》受意大利风格的影响,形式较为自由,风格轻松明快。如果说,《英国组曲》更多地继承了结构严谨的传统组曲样式,那么《帕蒂塔》在结构上则更大胆地突破了传统。巴赫在创作手法上减少了复杂的声部交叉,运用较为透明的二声部织体;但又往往使单旋律线条内含二至三个声部。他把复杂的对位织体蕴藏在音阶和琶音的走句中,同时也明显增强主调织体的和声因素。他在节奏上既保留了巴洛克时代整段音乐脉络统一的特点,又在节奏统一脉动的内部创造了变化多端的独立节奏单元。六套组曲虽然仍旧采用前奏曲—阿勒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任选舞曲—吉格的形式,但每一套的排列顺序都不一样,而且每一乐章的性质都有了较大变化,例如“前奏曲”在各套就分别以托卡塔、幻想曲、法国序曲、意大利序曲等面貌出现。每一套组曲在插入“任选舞曲”之外,还加入了旋律(Air)、回旋曲(Rondo)、随想曲(Capriccio)等非舞蹈性乐曲。即便原来是舞蹈性的乐曲也愈来愈成为抽象的纯器乐曲,舞蹈节奏特点日益减少,而只保留舞曲的速度。

六套《帕蒂塔》是巴赫最成熟的作品之一。可以说,德国的古钢琴组曲自约翰·雅各布·弗罗贝格尔(Johann Jakob Froberger,1616~1667)奠定形式以来,经由迪特里希·布克斯特胡德(Dietrich Buxtehude,1637~1707)和约翰·库瑙(Johann Kunau,1660~1722)等作曲先辈的发展,至巴赫的《帕蒂塔》达到了最高峰。这六套组曲的成就比巴赫的六套《法国组曲》和六套《英国组曲》更高。《帕蒂塔》是巴赫在组曲体裁中留下的最后言语,既体现了巴赫对组曲传统形式的尊重,又显示出他对陈旧形式的大胆创新。

本人在编注过程中,参阅了巴赫《帕蒂塔》第一至第六组曲亨勒版本(G. Henle Verlag,1979)、英国皇家音乐学校联合会版本(The Associated Board of The Royal Schools of Music,1981)、费·瓦兰蒂(Fernando Valenti)的《巴赫帕蒂塔的演奏指南》(“A Performer's Guide to The Keyboard Partitas of J. S. Bach”,1989,Yale University Press)和雷克拉姆斯《钢琴音乐指南》(Reclams Klaviermusikfüehrer,1993,Philipp Reclam jun. Stuttgart)。

周薇

2003年12月

目录
版权页
前言
第一组曲(♭B大调)
前奏曲(Praeludium)
阿勒曼德(Allemande)
库朗特(Courrente)
萨拉班德(Sarabande)
第一小步舞曲和第二小步舞曲(Menuets)
吉格(Giga)
第二组曲(c小调)
意大利序曲(Sinfornia)
阿勒曼德(Allemande)
库朗特(Courrente)
萨拉班德(Sarabande)
回旋曲(Rondeaux)
随想曲(Capriccio)
第三组曲(a小调)
幻想曲(Fantasia)
阿勒曼德(Allemande)
库朗特(Courrente)
萨拉班德(Sarabande)
嬉戏曲(Burlesca)
谐谑曲(Scherzo)
吉格(Giga)
第四组曲(D大调)
法国序曲(Overture)
阿勒曼德(Allemande)
库朗特(Courrente)
旋律(Air)
萨拉班德(Sarabande)
小步舞曲(Menuet)
吉格(Giga)
第五组曲(G大调)
前奏曲(Praeambulum)
阿勒曼德(Allemande)
库朗特(Courrente)
萨拉班德(Sarabande)
带小步舞曲速度的小曲(Tempo di Minuetta)
帕斯比耶(Passpied)
吉格(Giga)
第六组曲(e小调)
托卡塔(Overture)
阿勒曼德(Allemande)
库朗特(Courrente)
旋律(Air)
萨拉班德(Sarabande)
带加沃特速度的小曲(Tempo di Gavotta)
吉格(Giga)
演奏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