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魏晋墓及墓室壁画

嘉峪关魏晋墓及墓室壁画

嘉峪关市北面的戈壁滩上,坐落着数以千计的古墓,它们是在历史长河中积累而成的。目前已考古清理发掘了十余座。其中编号第一、三、四、五、六、七、十二、十三号墓都有壁画,称为壁画墓。这八座壁画墓,根据墓葬形制、出土文物、壁画内容推断,上限起于魏、晋,下限迄于十六国(公元三世纪上半叶——五世纪初)。墓主人是郡县一级文武官吏和地方豪绅。

嘉峪关是明代长城西端的终点,东距酒泉20公里。嘉峪关市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历史上隶属酒泉。酒泉,秦汉前为月支、乌孙的住地,自公元前二世纪初汉武帝开辟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河西四郡以来,汉政府便对这里实行了有效控制。由于它们地处通往西域的狭长通道上,所以又称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是指自乌鞘岭以西至敦煌之间的狭长地带,南依终年积雪的祁连山,北扼大漠戈壁上的合黎山和龙首山。补连山的雪水灌溉着这个狭长地带的千里沃野,养育了像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这样大小小的戈壁绿洲,这里的自然条件宜农宜牧。

河西走廊自两汉以来,汉民族文化占主要地位,两汉的长期经营,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已收到了良好效果。同时,融合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呈现出崭新的社会面貌。魏晋以来随着不断地开发,河西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承袭两汉文化的基础上出现了新的变革。

魏晋时期(从公元三世纪初到五世纪初这二百年的时间里),中原丧乱,而河西相对比较安定。公元317年晋室东迁,北方处于分裂割据的混乱局面,河西先后建立过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等政权,前秦的势力曾一度到达这里,虽然政权更迭频繁期间仍然存在着相对稳定时期。经济文化还是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同时,在经济文化上始终和中原保持着联系,在这期间丝路一直是畅通的。

酒泉地处河西走廊中西部,它主要依赖北大河(讨赖河)水利资源,形成较大的沙漠绿洲。魏晋、十六国时期经济文化方面同样有着高度的发展。这些壁画墓从另一个侧面更为形象地揭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这几座壁画墓,都是二室墓或三室墓。墓室前部有高大的照墙,其高度与地面齐平。照墙上分布多种仙瑞灵异造型砖,中心部位筑一阁门,上画双虎。阁门两侧列双阙,其上浮雕人身牛首与人身鸡首图像相对应。照壁的壁面上分层浮雕兽头、人身羊首(熊面人身)、托梁赤帻力士等多身造型砖。间有壁画青龙、白虎、朱雀、蜚蠊、麒麟等图形。前者造像砖人身牛首、人身鸡首等虽然目前尚无准确的定名,它们位置处于墓门上部的照壁上,大体上是属于古代神话传说中具有促使灵魂飞升及避邪用意的各种守护神。后者壁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已延用很久的四神。

墓室结构象征性地模仿地主庄院及楼阁建筑形式,或者说它是墓主人生前的住宅之缩影和死后所期盼达到的境界。如第三号墓前室,上层壁龛侧书“各内”“中各”,“各”即阁,重楼也,明显象征楼阁建筑。下层几个壁龛侧书“臧内”“炊内”“牛马圈”“车庑”。这些壁龛实际上是放置墓主人殉葬的钱财物、炊具、牛马俑、车等明器随葬品的。而书写上名称,就象征着墓主人坞壁庄院的组成部分,它们是生产、生活中最基础的设施,这里得到再现。

墓室内的壁画,前、中室数量较大,内容丰富,其基本内容是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后室是寝室,是停放棺木的地方。壁画不多也较单纯,仅画一些代表墓主财富的绢帛、丝束及生活用品之类。绢帛不仅代表财富,在以物易物,谷帛相交易的年代里,充有货币的职能。

壁画绝大多数是一砖一画,个别的是大幅壁画或数砖组合表现一个完整的内容。壁画的安排有一定的规律,各墓内容基本相同,表明当时画工是遵循固定的格式并仿照粉本绘制的。唯墓室有大有小,画砖数量有多有少,在壁画的选材方面造成一定差别。

壁画内容,以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为题材,反映了魏晋时期这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情况,计有农耕、养殖、牧畜、狩猎、酿造、出行、宴乐、庖厨、屠宰、生活用具、坞壁、穹庐等。

凡有社会地位的墓主,都要画上出行图,以炫耀其身世。出行图绘一列浩浩荡荡人马,前有导骑,后随从骑,中间是墓主。第三、五、七号墓都是着袴褶的戌装,墓主人身份大概都是将军、刺史以下的武官。第六号墓墓主乘犊车,可能是比二千石(第六品)或千石以下的文吏。第三号墓还画有与墓主人身世有关的屯垦图和屯营图。屯垦图中操练的兵戍和驱牛犁地的农耕相兼,而屯营图中墓主人的牙帐居中,四周环以数层兵帐,帐外戟盾森立。第一、四号墓没有出行图,壁画中墓主人宴乐、庖厨、狩猎等活动,表明墓主人是当地的豪族地主。第一号墓宴乐中作饮的墓主段清,戴黑介帻,穿皂缘领袖中衣,属地方政府属佐和地方豪绅。

生产活动的壁画是嘉峪关壁画墓选题的一个重点,对农耕、园林、养殖、牧放、狩猎几类直接创造社会财富和赖依生存的选题优为侧重。农耕方面的壁画展现了犁地、耙地,耱地、碎土块、播种,直至收获后的持连枷打场,举杈扬场,看护粮垛等一系列生产过程的情景。

对园林的表现极具示意性,四周筑高墙的果木园里,果林枝叶茂密,披露墙头,童仆在园外守,或由门犬看守,并有童仆执弓箭驱鸟等喜剧性的画面,入园采桑的妇女,手提筐笼,攀折树枝,采摘桑叶。

养殖的画面,可见猪舍、鸡篷、牵羊人,肥猪在坞旁觅食,鸡群飞啄,牵羊人牵着羊悠闲地走动。

放牧的场景则是牧人赶着马群、牛群、羊群,为了显示数量之多,这类画面一般由数砖组成,还有牲畜饮水的井饮,繁殖马匹的配种。骆驼的画砖并不多,确很重要,仅见一大一小的两个骆驼在抬头吃树叶,和牵驼人举棍牵驼行走。

狩猎是壁画的另一个重点,画幅较多,分射猎和围猎。射猎是猎人跃马举枪或挽弓射杀猎物;围猎者三五成群,放逐鹰犬追赶猎物。所见猎物有黄羊、鹿、兔及飞逃的野鸡、飞鸟等。

反映墓主人生活方面,最多的是宴饮图和宴乐图。如第六号墓中室东西壁整壁画男女主人宴饮,宾主席地而坐,前置案、樽、勺、斛、镟等盛食器皿,有的手举肉串食叉,并有乐师吹奏助兴。不断有二、三童仆、侍女捧着盆、圆盘、钵、食奁等器皿送食。其他各墓宴饮图散布在前、中室壁间。宴乐图中所见乐器有阮咸、长笛、凤首箜篌、卧箜篌、波斯长颈三弦琵琶等。还有游乐的六博图。

生活场景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厨房庖厨劳作。可见妇女在灶前烧火做饭,盆内揉面,庖丁俎前切肉,用釜烹食,抬水,以及厨房内的设施食柜、肉钩,还有酿造等。

而宰猪、宰羊、宰牛、杀鸡烫鸭的劳作更贴近当时的生活实际,猪伏于案上杀宰,羊四足倒挂,宰牛系庖丁举铁锤椎头部。

出游乘犊车、露车,所见都是牛挽车。车辆不仅可以载人,也可载物,是重要的生产生活工具,反复出现数量较多。

在住宅方面,对坞壁、穹庐都有所表现。坞壁四面筑高墙,中间筑高耸的楼橹,便于瞭望和守卫,具防御功能。坞门前沿有男丁手持木棍守卫,守门家犬蹲在一侧,有的守门家犬纵身狂吠。欲挣脱锁链。

河西是多民族杂居地,原来就有羌、氐等民族,魏晋以来不断接纳内附的鲜卑族,壁画中“披发左衽”,穿胡服,戴胡帽的人物,大体上是对这些少数民族的表现。

酒泉是通往西域、中亚、西方各国丝绸之路必经的地方,壁画中高鼻深目的牧马人,风尘扑扑的牵驼人,反映了彼此友好交往的某些方面。

嘉峪关墓室壁画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概括归纳以下几点:

一.壁画内容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它以洗练的手法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看到庄院坞壁,农、牧、林、猎兴旺,墓主宴饮作乐,奴婢辛勤劳作,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与其它地方墓室壁画多以神话故事为内容不同。

二.壁画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由于壁画内容写实,看了这些壁画,如同走进了这个时代。壁画表现的人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无不展现出鲜明的时代风貌,人物的冠戴服饰皆具时代特点。

三.壁画地方特色明显。此类以表现生产劳动为主的墓室壁画,是以酒泉、嘉峪关为中心的,其分布区域,西到敦煌,东到永昌。敦煌晋墓虽有这类壁画,但数量很少,占多数的仍是照墙上的各种灵瑞壁画。由此可以看出此类壁画集中于酒泉,并向东西方向扩散。

四.这批壁画虽显得简略,但在艺术造型上多取人物形象鲜明的动态,这就是画史上所说的“传神”。从繁杂的事物中提炼出最主要的形态,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个事件。这需要画师有洞察生机的能力,也可以看出这些壁画是在无数民间画工的创意下得以形成的,已经形成一种定式,在当时重厚葬的社会条件下,有一种职业的画师在从事这样一种特殊的创作,从其技法之纯熟、内容之相仿可以确认这一点,因此,它在绘画史上具有较珍贵的价值。

张宝玺

于2001年1月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