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丁家闸十六国五号墓壁画

酒泉丁家闸十六国五号墓壁画

酒泉丁家闸第五号壁画墓,位于酒泉北10公里的戈壁滩上,它和嘉峪关魏晋墓连在一起,本为同一墓群,而酒泉丁家闸第五号墓位于它的南缘。

酒泉丁家闸第五号壁画墓其时代推定为东晋十六国时期,在河西即为五凉时期,具体的年代可定在后凉、西凉、北凉之间,即四世纪末至五世纪中(356—441年)。根据墓主人之冠戴、车乘,认为西凉王候或三公的可能性更大。

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动荡时期,中原地区连年内战,不仅使经济遭到重大破环,就连学术文化也遭到摧残,而西北一角的河西走廊,却相对安定,文化上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五凉时期达到了高潮,史称:“区区河西,而学者埒于中原。”有的史学家把此时河西地区达到的较高文化,称为五凉文化,或河西文化,竟成了与中原并列的另外一个文化中心。而丁家闸五号墓壁画正是这个时期的绘画艺术品。

西凉是汉人李暠建立的政权,公元400年李暠西据敦煌,自称凉公。公元405年迁都酒泉,至公元420年被北凉吞并。西凉政权在河西五凉中尽管存在的时间不长,统辖的地域西到敦煌,东到酒泉,然而却是一个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较为发达时期,因而也产生过较大影响的汉族政权。史称李暠“通涉经史,尤善文义”。亦尝丹青,在殿堂上画古时圣贤作鉴戒。绘画艺术和其他方面一样得到了发展。

酒泉丁家闸第五号墓壁画直接承袭了嘉峪关魏晋墓壁画,以生产和生活活动为主的内容,所不同的是大量增加了以神话故事为内容的篇幅。在壁画布局上打破了一砖一画的格局,采用整壁分层作画,在有限的墓室里从顶到四壁贯通起来作画,增加壁画的有效面积。顶部正中绘复瓣莲花,其以下以色带分割成五层分栏作画,内容包括天上(二层)、人世(二层)、地下(一层)这三个层次。

覆斗形窟顶的四披绘天上神话故事,西披(正披)绘西王母,东披(前披)绘东王公,北披(左披)绘飞驰的神马,南披(右披)绘白鹿和羽人。

墓室四壁绘人世部分。西壁(正壁)为墓主人燕居行乐图及出游图、车运图。燕居行乐图为壁画之精华,左侧墓主人跪坐于庑内的榻上,身前为一铺乐舞伎,两女持扇起舞,乐伎四人抚筝,弹琵琶、吹竖笛、拍腰鼓。下有两女表演百戏。南北壁及东壁(左右壁及前壁)为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的场景。每壁皆绘坞壁,围绕着坞壁,计有耕地、耙地、扬场、通幔车、二马槽食、牛群、羊群、鸡群、鸡架、采桑、椎牛、宰猪、庖厨、食物架、守门犬等。耕作者中多有披发或高鼻深目形象的人在从事劳作,应是对某些少数民族的写照,各族的部曲和奴碑,有不同的容貌和装束,共同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的民族关系。比较特殊的画面是南壁(右壁)下层中间绘一大树,树梢上立一青鸟,树枝间立一鹦鹉、一赤猴。树下有一栅栏,栅栏内有一裸体人,作耙草状,就其内容仍然是神话故事。

对于地界的表示很简单,在东壁的方坑左右两角,南、北壁的方坑内,各绘一龟。后室正壁绘庆云、奁、扇、盒、拂、弓、箭筩、丝束、绢帛等生活日用品。

总之,酒泉丁家闸第五号墓壁画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魏晋十六国、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大变改时期。它上承汉魏以来的传统,下启隋唐新风。壁画以传统的神话故事和现实的生活内容勾画出这个时代的面貌。这个时期佛教艺术的传入丰富了这个内容。如莲花图案的采用已显示出佛教艺术的某些成分为传统文化所接纳。壁画不仅内容重要,而且绘画技法也相当成熟,造型传神、运笔娴熟。尤其是墓主人燕居行乐图,可称得上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杰作。

img

墓室纵剖面图

img

东壁

img

西壁

img

北壁

img

南壁

img

01 墓主人出游图

img

02 墓主人

img

03 男侍

img

04 男乐伎

img

05 女舞伎

img

06 乐伎与百戏

img

07 运输图

img

08 通幔车

img

09 犁地 耙地 扬场

img

10 两马槽食

img

11 坞壁

img

12 采桑女

img

13 犁地

img

14 大树

img

15 炊具 厨炊

img

16 西王母

img

17 东王公

img

18 神马

img

19 白鹿、羽人和捕鸟

img

20 神马

img

21 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