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注释
1 指《纽约每日论坛报》(New-York Daily Tribune)。该报是美国的一家日报,由著名的美国新闻工作者和政治活动家霍·格里利和托·麦克尔拉思等人创办,1841年4月10日—1924年在纽约出版。19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是美国辉格党左翼的机关报,后来是共和党的机关报。40—50年代,该报站在进步的立场上反对奴隶制。参加该报工作的有许多著名的美国作家和新闻工作者,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的查·德纳从40年代末起是该报的编辑之一。马克思从1851年8月开始为该报供稿,一直到1862年3月,持续了十余年。马克思为《纽约每日论坛报》提供的文章,很大一部分是他约请恩格斯写的。恩格斯的文章多半写于曼彻斯特,许多文章注明的日期并不是写作日期,因为马克思通常标明的是寄往纽约的日期。有些文章写于伦敦,而马克思注明的却是巴黎、维也纳或柏林。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纽约每日论坛报》发表的文章,涉及国际政治、工人运动、欧洲各国的经济发展、殖民地扩张、被压迫国家和附属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等极其重要的问题。在欧洲反动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利用这个发行很广的美国报纸,以具体材料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及其固有的各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并说明资产阶级民主的局限性。
《纽约每日论坛报》编辑部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章常常随意处理,有些文章不署作者名字而作为编辑部的社论刊登出去。自1855年年中起,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所有文章在发表时都被删去了署名。编辑部有时甚至未经作者本人同意便随意改动文章的内容和日期,这种做法一再引起马克思的抗议。从1857年秋天起,由于美国发生经济危机,报纸的财政状况受到影响,编辑部让马克思减少他给《纽约每日论坛报》撰写通讯的数量。美国内战爆发后,编辑部内主张同各蓄奴州妥协的势力加强,报纸离开进步立场,马克思和恩格斯遂停止撰稿并与报纸断绝关系。——5、63。
2 在曾被法国兼并的莱茵河左岸地区,农奴制度同贵族、教士的特权以及教会的房地产特权在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期间已被废除。——6。
3 大陆体系或大陆封锁是法国皇帝拿破仑第一在拿破仑战争期间为反对英国而采取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政治措施。1805年法国舰队被英国舰队消灭后,拿破仑于1806年11月21日颁布了《柏林敕令》,禁止欧洲大陆各国同英国进行贸易。参加大陆体系的有西班牙、那不勒斯、荷兰、普鲁士、丹麦和奥地利。根据1807年的蒂尔西特条约的秘密条款,俄国加入了大陆体系。1812年拿破仑在俄国遭到失败后,所谓的大陆体系便瓦解了。——6。
4 关税同盟是1834年1月1日在普鲁士领导下最后形成的。在此之前,1818年的保护关税条例废除了普鲁士境内的国内税,1819年开始,普鲁士同德意志的一些小邦(其中最大的是黑森-达姆施塔特)签订了关税协定,后来发展成确定共同税界的关税同盟,该同盟逐渐包括了德意志几乎所有的邦;在同盟之外的只有奥地利、汉撒的自由市(吕贝克、汉堡、不来梅)和北德意志的一些小邦。1848—1849年革命时期以及这次革命被镇压以后,关税同盟事实上已名存实亡。普鲁士在1853年恢复了关税同盟。关税同盟的成立促进了于1871年完成的德国政治上的统一。——7、11。
5 1844年6月4—6日,西里西亚纺织工人反对降低工资而自发举行了起义。这是德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展开的第一次阶级大搏斗。工人们捣毁工厂,破坏机器。起义最终遭到政府军队残酷的镇压。
与此同时,6月下半月,捷克爆发了布拉格纺织工人自发的起义。布拉格起义引起捷克许多工业城市的工人发生骚动,他们捣毁工厂,破坏机器。这次起义同样遭到了政府军队残酷的镇压。——10、22。
6 德意志联邦于1815年6月8日在维也纳会议上由德意志各邦联合组成,最初包括34个邦和4个自由市,其中还包括藩属丹麦王国的荷尔斯泰因公国和尼德兰国王的领地卢森堡。联邦既没有统一的军队,也没有财政经费,保存了封建割据的一切基本特点。德意志联邦唯一的中央机关是由奥地利代表担任主席的联邦议会。联邦议会拥有有限的权力,是反动势力镇压革命运动的工具。德意志联邦在1848—1849年革命时期瓦解,1850年恢复。联邦的两个最大的邦,即奥地利和普鲁士之间曾不断地进行争夺霸权的斗争。德意志联邦在1866年普奥战争期间彻底解体,后来被北德意志联邦所取代。——11、24、45、97。
7 联邦议会是根据1815年维也纳会议决议成立的德意志联邦唯一的中央机关,由德意志各邦的代表组成,会址设在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由奥地利代表担任主席。联邦议会并不履行政府的职能,事实上成了德意志各邦政府推行反动政策的工具。它干预德意志各邦的内部事务,其目的在于镇压各邦的革命运动。1848年三月革命以后,反动势力企图加紧联邦议会的活动,以达到反对人民主权的原则和反对德意志民主联合的目的。1851—1859年,普鲁士驻联邦议会的全权代表是俾斯麦,最初他力求和奥地利结盟,后来采取了坚决反奥的立场。1859年初卡·乌泽多姆被任命为普鲁士的全权代表。1866年普奥战争后,德意志联邦被北德意志联邦所取代,联邦议会也不复存在。——11、13、23、45、76、92。
8 关税联盟于1834年5月1日成立,由愿意同英国进行贸易的德意志各邦汉诺威、不伦瑞克、奥尔登堡和绍姆堡-利珀单独组建而成。1854年该联盟瓦解,其成员并入了关税同盟(见注4)。——11。
9 维也纳会议是欧洲各国(土耳其除外)从1814年9月至1815年6月断断续续召开的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英、普、俄、奥等反拿破仑战争同盟国的君主和代表,法国复辟的波旁王朝也派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缔结的旨在恢复各国王朝统治和满足战胜国领土要求的条约和协议,统称为维也纳条约。根据维也纳会议的决定,奥地利获得了意大利的伦巴第和威尼斯等地;普鲁士获得了莱茵河两岸及北部萨克森的土地;瑞典从丹麦获得了挪威;俄国获得了芬兰,并把华沙大公国改名为波兰王国,由沙皇统治;克拉科夫成为俄、普、奥共同保护的共和国;奥地利的尼德兰(比利时)合并于荷兰称为尼德兰王国;德意志组成松散的德意志联邦(见注6);瑞士重新恢复中立;英国得到了荷兰的殖民地好望角和锡兰以及法属殖民地马耳他岛。会议的最后决议规定,恢复法国1792年的疆界,恢复波旁王朝在法国的统治,并将法国置于列强的严格监督之下;法国不得再侵占欧洲领土。1815年9月关于成立神圣同盟的决议是对维也纳决议的补充。——13、23。
10 指1830年的法国七月革命以及相继在比利时、波兰、德国和意大利等许多欧洲国家爆发的革命和起义。
七月革命即1830年7月爆发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814年拿破仑第一帝国垮台后,代表大土地贵族利益的波旁王朝复辟,竭力恢复封建专制统治,压制资本主义发展,限制言论自由和新闻出版自由,加剧了资产阶级同贵族地主的矛盾,激起了人民的反抗。1830年7月27—29日巴黎爆发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金融资产阶级攫取了革命果实,建立了以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力浦为首的代表金融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七月王朝”。——14。
11 圣西门主义是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昂·圣西门的学说。圣西门承认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新的制度代替旧的制度是历史的进步。但在他看来,社会历史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理性和科学的进步”;他否认物质生产是整个社会生活和整个现实历史的基础,同时根本否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这样他就陷入了唯心主义历史观。圣西门尖锐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新的奴役,主张这种制度应当由理想的“实业制度”所取代。在实业制度下,社会的唯一目的应当是尽善尽美地运用科学、艺术和手工业所取得的知识来满足人们的需要,特别是满足人数最多的最贫穷阶级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人人都要劳动,经济按计划发展,个人收入应同他的才能和贡献成正比。但圣西门反对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主张依靠“道德的力量”来改造社会,幻想国王和资产者会帮助无产阶级建立实业制度,这就决定了他的社会主义学说只能流于空想。
圣西门派是圣西门学说的追随者,主要的代表人物包括奥·罗德里格、圣阿芒·巴扎尔、巴·普·安凡丹等,他们创办了圣西门主义杂志《生产者》,广为宣传圣西门的思想。这个学派从事的各项活动,在1830年七月革命前后达到高潮。学派的领导人于1828年12月底和1829年8月之间的讲演被编辑成《圣西门学说释义。1828—1829》。《释义》系统地阐述圣西门的学说,对七月革命前不久因经济的和政治的发展而变得日益迫切的问题作出了答复。这个学派所描述的协作社是:每人按自己的能力从事劳动,按自己的劳绩取得报酬。1829年以后,圣西门学派把宗教因素提到首位,1830年建立起教阶制度。1831年圣西门学派发生分裂,巴扎尔及其追随者力争实现圣西门的要求,探索同工人阶级的联系;安凡丹及其追随者则把圣西门主义奉为新宗教,像宗教教派那样研究和实现圣西门学说。——14、21。
12 青年德意志或现代派是德国19世纪30年代在法国七月革命和德国人民起义的影响下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它同时又是一个文学团体,受海涅和卡·白尔尼的影响极大,在世界观方面受黑格尔思想和圣西门主义的影响。青年德意志作家(卡·谷兹科、亨·劳伯、卢·文巴尔克和泰·蒙特等)主张信仰自由和新闻出版自由、实行立宪制、解放妇女等等。他们的文艺和政论作品反映出小资产阶级的反抗情绪。青年德意志派观点的特点是思想上不成熟和政治上不坚定。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很快就沦为庸俗的资产阶级自由派。青年德意志在1848年后解体。——14。
13 神圣同盟是欧洲各专制君主镇压欧洲各国进步运动和维护封建君主制度的反动联盟。该同盟是战胜拿破仑第一以后,由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和奥地利首相梅特涅倡议,于1815年9月26日在巴黎建立的,同时还缔结了神圣同盟条约。几乎所有的欧洲君主国家都参加了同盟。这些国家的君主负有相互提供经济、军事和其他方面援助的义务,以维持维也纳会议(见注9)上重新划定的边界和镇压各国革命。
神圣同盟为了镇压欧洲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先后召开过几次会议:1818年亚琛会议,1820—1821年特罗保会议,1821年5月莱巴赫会议以及1822年维罗纳会议。根据会议的决议,神圣同盟曾于1820—1821年间镇压意大利的革命运动,1823年武装干涉西班牙革命,并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由于欧洲诸国间的矛盾以及民族革命运动的发展,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见注10)后神圣同盟实际上已经瓦解。——16。
14 历史学派又称历史法学派,是18世纪末在德国兴起的一个法学流派。其特征是反对古典自然法学派,强调法律应体现民族精神和历史传统;反对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重视习惯法;反对制定普遍适用的法典。该派的代表人物是古·胡果、弗·卡·萨维尼等人。他们借口保持历史传统的稳定性,极力维护贵族和封建制度的各种特权。该派以后逐步演变成19世纪资产阶级法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1842年,萨维尼被任命为修订普鲁士法律的大臣,这样,历史法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就成了修订普鲁士法律的依据。
历史法学派的主张同黑格尔法哲学的观点相对立。早在1836—1838年,马克思就开始研究历史法学派与黑格尔法哲学之间的分歧和论争。1841年底,马克思着手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同时继续研究历史法学派。对这一流派的批判,见马克思《历史法学派的哲学宣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1卷)。——17。
15 正统派是法国代表大土地贵族和高级僧侣利益的波旁王朝(1589—1792年和1814—1830年)长系的拥护者。1830年波旁王朝第二次被推翻以后,正统派结成政党。在反对以金融贵族和大资产阶级为支柱的当政的奥尔良王朝时,一部分正统派常常抓住社会问题进行蛊惑宣传,标榜自己维护劳动者的利益,使他们不受资产者的剥削。——17。
16 《柏林政治周刊》(Berliner politisches Wochenblatt)是德国的一家周报,历史法学派(见注14)的机关报,1831—1841年在柏林出版,代表君主派的观点,对普鲁士的政治发展有影响,曾得到皇太子弗里德里希-威廉的支持。——17。
17 指《莱茵政治、商业和工业日报》(Rheinische Zeitung für Politik,Handel und Gewerbe)。该报是德国的一家日报,青年黑格尔派的喉舌,1842年1月1日—1843年3月31日在莱茵地区资产阶级自由派的支持下在科隆出版。创办人是伯·腊韦,编辑是伯·腊韦和阿·鲁滕堡,发行负责人是路·舒尔茨和格·荣克。曾吸收了几个青年黑格尔分子撰稿。1842年4月马克思开始为该报撰稿,同年10月起成为该报编辑。《莱茵报》也发表过许多恩格斯的文章。在马克思担任编辑期间,该报日益具有明显的革命民主主义性质并成为德国最重要的反对派报纸之一普鲁士政府对《莱茵报》进行了特别严格的检查,1843年4月1日将其查封。——18。
18 各省议会的等级委员会是根据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1842年6月21日发布的命令建立的,等级委员会委员由各省议会按照等级划分,从各等级的议员中选举产生,并由国王召集各等级委员会组成咨议性机构——联合委员会。建立等级委员会的目的在于加强封建等级代表制,抵制自由主义反对派提出的在全普鲁士实行立宪代表制的要求。关于省议会等级委员会的情况,参看马克思《评奥格斯堡〈总汇报〉第335号和第336号论普鲁士等级委员会的文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1卷)。——18。
19 联合委员会是普鲁士各等级委员会组成的联合机构,行使咨议职能。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于1842年10月18日—11月10日召集联合委员会会议,打算按照1820年1月17日颁布的《关于将来处理全部国债事务的规定》实行新的税收和获得公债。——19。
20 海外贸易公司是1772年在普鲁士成立的贸易信用公司。该公司享有许多重要的国家特权。它给予政府巨额贷款,实际上起到了政府的银行老板和财政经纪人的作用。1820年1月起,海外贸易公司正式成为普鲁士国家银行。——19。
21 联合议会或联合(省)议会是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为了获得向国外借款的保证以摆脱财政困难,于1847年4月11日—6月26日在柏林召开的各省等级议会的联合会议。联合议会的职权限于批准新的税收和贷款,在讨论法律草案时有发言和向国王呈交请愿书的权利。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在第一届联合议会的开幕词中表示,他决不会让“君主与人民之间的天经地义的联系”变成“受到制约的、宪制的”联系;他决不会让一张“写上了字的纸”来代替“真正神圣的王权”。由于国王拒绝满足议会资产阶级多数派最低的政治要求,议会大多数代表拒绝给国王以新贷款的保证。国王出于报复于同年6月解散了联合议会。
1848年4月召开第二次联合议会,同意了一笔数额为2500万塔勒的借款。——20、39。
22 指“真正的社会主义”,是从1844年起在德国知识分子中间传播的一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学说,其代表人物有卡·格律恩、莫·赫斯、海·克利盖等人。“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宣扬超阶级的爱、抽象的人性和改良主义思想,拒绝进行政治活动和争取民主的斗争,否认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在19世纪40年代的德国,这种学说成了不断发展的工人运动的障碍,不利于团结民主力量进行反对专制制度和封建秩序的斗争,不利于在革命斗争的基础上形成独立的无产阶级运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5—1848年的许多著作中对“真正的社会主义”进行了不懈的批判,如《德意志意识形态》(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反克利盖的通告》(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卷)、《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同上)、《“真正的社会主义者”》(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卷)和《共产党宣言》(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第1卷)。——21。
23 傅立叶派指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沙·傅立叶的学说——傅立叶主义的拥护者。傅立叶主义于1799—1803年期间初步形成,它继承了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传统,承认客观世界的物质性和运动的规律性,承认人类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性,认为人类历史发展分为蒙昧、宗法、野蛮和文明四个阶段,尖锐地批判现存的文明制度,指出在这种制度下,少数寄生者占有工人创造的巨大财富,而创造财富的工人却成了一无所有的赤贫者;主张现存制度应当由理想的和谐制度所取代。在这种和谐制度下,社会的基层单位是工农结合和城乡结合的生产消费协作社法郎吉(phalange)。在法郎吉中,人人都参加劳动,劳动者和资本家都可以入股,保存生产资料私有制,产品按资本、劳动和才能进行比例分配。协作社成员居住和劳作的场所称法伦斯泰尔(phalanstère)。傅立叶派在法国和美国都进行过法郎吉移民区实验,均以失败告终。——21。
24 法兰克福国民议会即法兰克福全德国民议会于1848年5月18日在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召开,其目的是消除德国政治上的分裂状态和制定全德宪法。同年6月28日,根据法兰克福国民议会的决议,建立了由帝国摄政王(奥地利大公约翰)和帝国内阁组成的临时中央政府。法兰克福国民议会的选举采取两级制,不是直接选举。议会中,除了罗·勃鲁姆、卡·福格特等人组成的左翼外,还有阿·卢格、弗·施勒弗尔、弗·齐茨、威·特吕奇勒尔等人组成的极左翼,或称激进民主党。议会的多数派是自由资产阶级中间派,它又分裂成中间派右翼和中间派左翼。中间派拥护立宪君主政体。由于自由派多数的胆怯和妥协,以及小资产阶级左翼的动摇性和不彻底性,议会害怕接管国家的最高权力,没有成为真正统一德国的机构,最后变成了一个没有实际权力,只能导致群众离开革命斗争的纯粹的争论俱乐部。
当德意志各大邦召回本邦议员,而法兰克福市当局又禁止留下的左翼议员在当地开会时,左翼议员便于1849年5月30日决定把议会地点迁往斯图加特,并试图组织保卫帝国宪法的合法运动。1849年6月6日,国民议会宣布废黜帝国摄政王及其阁员,建立由温和民主派弗·拉沃、卡·福格特、亨·西蒙、弗·许勒尔和奥·贝谢尔组成的五人摄政团,但是没有成效。同年6月18日,议会被军队驱散,停止了活动。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在《新莱茵报》上发表许多文章,对法兰克福国民议会的活动进行了尖锐的批评。——24、42、45、61、76、83、88、91、96、100、110。
25 哥达派是法兰克福国民议会中以弗·达尔曼、马·西姆桑、弗·巴塞尔曼、亨·加格恩、卡·布吕格曼等人为首的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属于右翼自由派。在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拒绝法兰克福国民议会为他加冕,以及国民议会左翼多数派通过关于建立帝国摄政团的决议之后,他们当中有148名代表宣布退出国民议会,并于1849年6月25—27日在哥达单独召开了三天会议,故而得名。最后有130名与会代表签署了一项声明,要求在普鲁士领导之下实现德国统一。于是“哥达派”一词被习惯地用来指背叛革命的自由资产阶级。——24。
26 德国天主教是1844年在德意志一些邦中产生的宗教派别,吸引了中小资产阶级广大阶层参加。该派不承认罗马教皇的最高权威,反对天主教会的许多信条和仪式,竭力使天主教适应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是19世纪40年代资产阶级对德国反动制度的不满和要求全国政治上统一的愿望在宗教上的反映。
1859年,德国天主教徒协会与自由公理会(见注27)合并。——25。
27 自由公理会是在“光明之友”运动的影响下,于1846年和1847年从官方新教教会中分化出来的宗教团体,曾试图成立全德国的教会。“光明之友”是产生于1841年的一种宗教派别,它反对在新教教会中占统治地位的、以极端神秘主义和伪善行为为特征的虔诚主义。自由公理会在政治上反映了19世纪40年代德国资产阶级对本国反动制度的不满。该团体于1847年3月30日获得了进行自由的宗教活动的权利。1859年,自由公理会与德国天主教徒协会合并。——25。
28 一位论派或反三一论派,是反对“神的三位一体”教义的宗教派别。一位论派运动产生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时期,最初在波兰、匈牙利、荷兰等国流行,17世纪以后又在英国和北美出现。19世纪,一位论派的教义反对宗教的表面仪式,把宗教中的道德伦理因素提到了首位。——25。
29 这里的德意志帝国是指创立于公元962年的欧洲封建帝国神圣罗马帝国。
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年)是欧洲封建帝国。公元962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加冕,成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1034年帝国正式称为罗马帝国,1157年称神圣帝国,1254年称神圣罗马帝国。到1474年,神圣罗马帝国被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帝国在不同时期包括德意志、意大利北部和中部、法国东部、捷克、奥地利、匈牙利、荷兰和瑞士,是由具有不同政治制度、法律和传统的封建王国和公国以及教会领地和自由城市组成的松散的联盟。1806年对法战争失败后,弗兰茨二世被迫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这一帝国便不复存在了。——26。
30 “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德意志共和国”这一口号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革命前夕提出的(参看马克思1847年10月底写的《道德化的批判和批判化的道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卷第350页)。1848年3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拟定共产主义者同盟在德国革命中的政治纲领《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时,又把这一口号作为最主要的要求列在首位(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第4卷第208页)。——26、42。
31 1846年2—3月加利西亚爆发了乌克兰农民起义,当时在奥地利所辖的波兰地区,以克拉科夫为中心恰好也爆发了波兰民族解放起义。奥地利当局利用乌克兰农民与当时准备进行反奥暴动的波兰贵族之间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多次使起义农民将矛头指向波兰起义者的队伍。起义农民一开始就解除了波兰贵族起义部队的武装,随后大规模地摧毁地主庄园。奥地利政府在平息波兰贵族的起义运动之后,又镇压了加利西亚的农民起义。——29。
32 奥地利的财政状况在19世纪初依然极度拮据。当局曾想采用发行纸币的办法来克服支付和信贷上的困难;1810年流通的钞票超过10亿盾,全值兑现已不可能。1811年2月20日的特许令规定兑现面值的五分之一,这实际上意味着国家的破产。——29。
33 指大学生军团,该军团是一个准军事性的学生团体,1848年3月组建于维也纳。参加该团体的还有一些大学讲师及其他知识分子,主要是一些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该军团在1848年奥地利的革命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维也纳十月起义失败后被解散。——37、65、69、71。
34 指1848—1849年的奥意战争。1847年底和1848年初在并入奥地利版图的伦巴第和威尼斯地区,意大利居民掀起了反对奥地利的群众运动。在人民群众的压力下,以皮埃蒙特为首的意大利各君主国于1848年3月底向奥地利宣战。战争的第一阶段,皮埃蒙特的军队于1848年7月25日在库斯托扎被击败,8月9日签订了奥地利—皮埃蒙特停战协定。由于意大利国内革命运动重新高涨,1849年3月20日皮埃蒙特的君主被迫继续进行战争。但在21—23日,他的军队在摩尔塔拉和诺瓦拉又被彻底击溃。皮埃蒙特在军事上的失败及其统治集团的投降,使奥地利恢复了在意大利北部的统治。——38。
35 二月革命指1848年2月爆发的法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代表金融资产阶级利益的“七月王朝”推行极端反动的政策,反对任何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加剧对无产阶级和农民的剥削,引起全国人民的不满;农业歉收和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了国内矛盾。1848年2月22—24日巴黎爆发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派的临时政府,宣布成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国二月革命在欧洲1848—1849年革命中具有重要影响。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积极参加了这次革命,但革命果实却落到了资产阶级手里。——39。
36 在二月革命的影响下,1848年3月13日,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市民、大学生和工人行动起来,举行了要求宪法、陪审制和新闻出版自由的游行示威。群众和军警发生冲突,起义爆发。这次起义导致反动政府的垮台和首相梅特涅的逃亡。
1848年3月初,柏林群众举行集会,要求普鲁士政府取消等级特权、召开议会和赦免政治犯。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调动军队进行镇压,遂发生流血冲突。3月13日,维也纳人民推翻梅特涅统治的消息传到柏林,斗争进一步激化。国王慑于群众的威力,并企图拉拢资产阶级自由派,阻止革命发展,于17、18日先后颁布特别命令,宣布取消书报检查制度;允诺召开联合议会,实行立宪君主制。资产阶级自由派遂与政府妥协。柏林群众要求军队撤出首都,在遭到军警镇压后,于3月18日构筑街垒举行武装起义,最终迫使国王于19日下令把军队撤出柏林。起义获得了胜利,但是起义成果却被资产阶级窃取,3月29日普鲁士成立了康普豪森—汉泽曼内阁。——44、64。
37 马尔默停战协定指1848年8月26日丹麦和普鲁士签订的关于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战争的停战协定。从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德意志居民起义开始的反对丹麦的战争,是德国人民争取德国统一的革命斗争的一部分。德意志各邦政府,其中包括普鲁士政府,在人民群众的压力下不得不参战。但是,普鲁士政府实际上在作战中采取消极态度,并于1848年8月在马尔默同丹麦政府签订了为期七个月的停战协定。法兰克福国民议会(见注24)在1848年9月批准了这一协定,引起了人民群众的抗议怒潮并导致法兰克福的人民起义。1849年春天,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战事再起,结果,1849年7月普鲁士和丹麦签订了和约,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仍然留在丹麦王国中。——48、61。
38 瓜分波兰指18世纪根据1772年5月3日在圣彼得堡签订的协定对波兰进行的三次瓜分。1772年第一次瓜分波兰时,奥地利分得了加利西亚,普鲁士分得了瓦尔米亚以及波美拉尼亚、库亚维恩和大波兰区的一部分;利夫兰及白俄罗斯东部的一部分划归俄国。1793年第二次瓜分波兰时,俄国得到了白俄罗斯的一部分地区和第聂伯河西岸乌克兰地区,普鲁士得到了但泽(今格但斯克)、托伦及大波兰区的部分地区。奥地利未参加第二次瓜分。1795年第三次瓜分波兰时,俄国分得了立陶宛、库尔兰、白俄罗斯西部地区和沃伦的一部分。奥地利攫取了包括卢布林和克拉科夫在内的小波兰区的一部分。包括华沙在内的波兰本土大部分划归普鲁士。第三次瓜分波兰以后,波兰贵族共和国已不再作为独立国家而存在了。——50。
39 胡斯战争是1419—1434年间捷克民族为反对德国贵族和德意志皇帝的最高权力而进行的带有宗教色彩的农民战争(见恩格斯《匈牙利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6卷第199页),因捷克爱国者和宗教改革领袖胡斯而得名。胡斯严厉谴责教皇兜售“赎罪券”,反对教会占有土地,抨击教士的奢侈堕落行为,主张用捷克语举行宗教仪式。1415年7月胡斯作为异教徒被处以火刑。对胡斯的处决激起捷克人民更大的义愤,1419年7月30日布拉格发生起义,拉开了这场民族解放战争的序幕。胡斯战争的参加者分为两大派,即代表农民和平民的塔博尔派与代表市民和中小贵族的圣杯派。战争期间,塔博尔派军队击退了教皇和德意志皇帝组织的五次反对捷克的十字军征讨。最后由于圣杯派同国外封建反动势力实行叛变性的妥协,人民起义遭到失败。胡斯派的运动对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52。
40 斯拉夫人代表大会于1848年6月2日在布拉格举行。代表大会上,受哈布斯堡王朝压迫的斯拉夫民族的民族运动中的两个派别展开了斗争。温和的自由主义右派(属于该派的有代表大会的领导者弗·帕拉茨基和帕·约·沙法里克)为了维护和巩固哈布斯堡王朝,试图使之变为各民族享有平等权利的联盟,从而解决民族问题。民主主义左派(萨宾纳、弗里奇、利贝尔特等)对此坚决反对,他们竭力主张同德国和匈牙利的革命民主力量一致行动。代表大会的部分代表积极参加了1848年6月12—17日布拉格起义,受到残酷的迫害;其余的代表,即温和的自由派代表于6月16日宣布代表大会无限期休会。——55。
41 宪章派原定于1848年4月10日在伦敦组织大规模游行示威,示威者将前往议会大厦,递交第三封要求通过人民宪章的请愿书。但是政府禁止这次示威游行,为了阻挠游行示威的进行,在伦敦集结了大批军警。宪章派的领导人中有许多人发生了动摇,决定放弃游行示威,并劝说请愿的群众就地解散。反动势力利用这次行动的失败向工人发起进攻并对宪章派加以迫害。
宪章派指宪章运动的参加者。宪章运动是19世纪30—50年代中期英国工人的政治运动,其口号是争取实施人民宪章。人民宪章要求实行普选权并为保障工人享有此项权利而创造种种条件。宪章派的领导机构是“宪章派全国协会”,机关报是《北极星报》,左翼代表人物是乔·哈尼、厄·琼斯等。宪章运动在1839、1842和1848年出现三次高潮,宪章运动领导人试图通过向下院提交全国请愿书的方式迫使政府接受人民宪章,但均遭到下院否决。19世纪50年代末,宪章派全国协会停止活动,宪章运动即告结束。恩格斯称宪章派是“近代第一个工人政党”(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第517页)。列宁指出,宪章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上已经成型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见《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6卷第292页)。——59。
42 1848年4月16日巴黎工人在路易·勃朗影响下举行和平示威,向临时政府提出关于“劳动组织”和“消灭人对人的剥削”的请愿书,示威队伍被资产阶级国民自卫军驱散。——59。
43 指1848年5月15日巴黎人民的革命行动。这一行动是在进一步推进革命和支持意大利、德国、波兰的革命运动的口号下进行的,参加游行的人数多达15万,其中主要是以奥·布朗基等为首的巴黎工人。游行者向正在讨论波兰问题的制宪议会进发,闯进了波旁王宫的会议大厅,要求议会兑现诺言,向为争取独立而斗争的波兰提供军事援助,采取断然措施消除失业和贫困,给工人以面包和工作,成立劳动部。当这些要求遭到拒绝后,游行者试图驱散制宪议会,成立新的临时政府。5月15日的示威运动遭到镇压。运动的领导者布朗基、巴尔贝斯(他曾提出向富人征收10亿税款)、阿尔伯、拉斯拜尔等人遭逮捕。这次革命行动失败后,临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废除国家工场的措施,实施了禁止街头集会的法律,查封了许多民主派俱乐部。1849年3月7日—4月3日,当局在布尔日对1848年五月十五日事件的参加者进行了审判。巴尔贝斯被处以无期徒刑,布朗基被处以10年的单独监禁,德弗洛特、索布里埃、拉斯拜尔、阿尔伯等人被判处期限不等的徒刑,有的被流放到殖民地。——59。
44 1848年5月15日,那不勒斯国王斐迪南二世镇压了那不勒斯的人民起义,解散了议会和国民自卫军,取消了1848年2月在群众压力下实行的一些改革。1848年1月斐迪南炮轰巴勒莫,同年9月又炮轰墨西拿,因此被人们称为“炮弹国王”。——59。
45 指1848年6月巴黎无产阶级的起义。二月革命(见注35)后,无产阶级要求把革命推向前进,资产阶级共和派政府推行反对无产阶级的政策,6月22日颁布了封闭“国家工场”的挑衅性法令,激起巴黎工人的强烈反抗。6月23—26日,巴黎工人举行了大规模武装起义。6月25日,镇压起义的让·巴·菲·布雷亚将军在枫丹白露哨兵站被起义者打死,两名起义者后来被判处死刑。经过四天英勇斗争,起义被资产阶级共和派政府残酷镇压下去。马克思论述这次起义时指出:“这是分裂现代社会的两个阶级之间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斗。这是保存还是消灭资产阶级制度的斗争。”(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第1卷第467页)——60。
46 指1848年9月18日的法兰克福起义。法兰克福国民议会(见注24)1848年9月16日批准马尔默停战协定(见注37)是这场人民起义的导火线。当时曾有1000多人参加街垒战,起主要作用的是工人协会和体操协会的成员。奥地利和普鲁士的军队取得了议会中占多数的自由派的同意,镇压了这次起义。——61。
47 1848年10月6日维也纳人民起义是由于大资产阶级支持的保皇派试图取消1848年奥地利三月革命的成果,恢复专制制度而引起的。奥地利皇帝发布命令,派遣维也纳守备部队征讨革命的匈牙利,成了起义的直接导火线。经过1848年10月24日—11月1日的激烈战斗,起义最后被政府军队镇压。——62。
48 新闻出版法指1848年4月1日奥地利政府公布的新闻出版暂行条例。该新闻出版法规定必须交纳大量保证金才能取得出版报纸的权利。由于保留书报检查制度并规定“在新闻出版方面犯罪”的人必须交由行政法庭(而不是陪审法庭)审判,政府官员因此就可能禁止任何一本著作的出版。——64。
49 1848年4月25日宪法规定,在选举议会方面实行苛刻的财产资格限制和居住资格限制,决定建立两院,即下院和上院,并保留各省的等级代议机关。宪法将行政权和军权交给皇帝,并授予皇帝可以否决两院通过的法律的权力。
1848年5月9日选举法剥夺了短工和仆役等的选举权。上院议员一部分由皇帝任命,另一部分则按照两级选举制从纳税数目最多的人中间选举。下院的选举也实行两级制。——65。
50 根据约翰大公的决定,1848年7月22日在维也纳召开了奥地利制宪议会会议。根据民主派议员的提议,奥地利议会于1848年7月31日发出请愿书,要求奥地利皇帝斐迪南一世无条件地返回维也纳。当年8月12日斐迪南一世回到维也纳。——66。
51 《维也纳日报》(Wiener Zeitung)是《奥地利帝国维也纳日报》(Oesterreichisch-Kaiserliche Wiener Zeitung)的简称,它是奥地利政府的官方报纸,1780—1931年在维也纳出版,曾数度易名,1814年1月1日起正式作为日报出版。——67。
52 指1848年10月6日成立的帝国议会常设委员会,最初有10名议员参加。该委员会由温和的小资产阶级民主派阿·菲施霍夫主持。——69。
53 自由贸易派也称曼彻斯特学派,是19世纪上半叶英国出现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一个派别,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曼彻斯特的两个纺织厂主理·科布顿和约·布莱特。19世纪20—50年代,曼彻斯特是自由贸易派的宣传中心。该学派提倡自由贸易,要求国家不干涉经济生活,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原则,要求减免关税并奖励出口,废除有利于土地贵族的、规定高额谷物进口关税的谷物法。1838年,曼彻斯特的自由贸易派建立了反谷物法同盟。19世纪40—50年代,该派组成了一个单独的政治集团,后来成为自由党的左翼。——75。
54 1849年4月19日,奥地利军队在纳迪—夏尔洛被击溃,4月26日,奥军撤出科莫恩(科马罗姆),当时匈牙利军队司令部和匈牙利革命政府没有组织力量追击向维也纳方向撤退的奥军,而是去围攻布达。恩格斯认为,这个决定给匈牙利革命带来了致命的后果,因为这样一来就使奥军在沙皇军队入侵匈牙利之前得以发动新的进攻,最终导致匈牙利军队于8月13日在维拉戈什向镇压匈牙利起义的沙皇军队投降。匈牙利军队当时还具有战斗力,并且得到匈牙利革命群众的积极支持,它的投降是由总司令阿·戈尔盖的叛卖行为造成的,戈尔盖依靠的是匈牙利资产阶级和贵族中的反革命势力。另一方面,拉·科苏特和革命政府的其他领导人在与戈尔盖的叛卖行为进行斗争时态度也很不坚决。——75。
55 指《新莱茵报。民主派机关报》(Neue Rheinische Zeitung.Organ der Demokratie)。该报是德国1848—1849年革命时期民主派中无产阶级一翼的战斗机关报,1848年6月1日—1849年5月19日每日在科隆出版,马克思任主编;参加编辑部工作的有恩格斯、威·沃尔弗、格·维尔特、斐·沃尔弗、恩·德朗克、斐·弗莱里格拉特和亨·毕尔格尔斯。报纸编辑部作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领导核心,实际履行了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的职责;1848年9月26日科隆实行戒严,报纸暂时停刊;此后在经济和组织方面遇到了巨大困难,马克思不得不在经济上对报纸的出版负责,为此,他把自己的全部积蓄贡献出来,使报纸得以继续出版。
《新莱茵报》起到了教育和鼓舞人民群众的作用。报纸发表的有关德国和欧洲革命的重要观点的社论,通常都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执笔。尽管遭到当局的种种迫害和阻挠,《新莱茵报》仍然英勇地捍卫革命民主主义运动和无产阶级的利益。1849年5月,在反革命势力全面进攻的形势下,普鲁士政府借口马克思没有普鲁士国籍而把他驱逐出境,同时又加紧迫害《新莱茵报》的其他编辑,致使该报被迫停刊。1849年5月19日,《新莱茵报》用红色油墨印出了最后一号即301号。报纸的编辑在致科隆工人的告别书中写道:“无论何时何地,他们的最后一句话始终将是:工人阶级的解放!”(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6卷第619页)——75、104、111。
56 《新莱茵报》在1849年1—5月间发表了大量有关匈牙利人民革命战争的文章,其中大部分是恩格斯写的。他写的第一篇文章题为《匈牙利的斗争》(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6卷),发表在该报1849年1月13日第194号。1849年5月19日《新莱茵报》的最后一号发表了恩格斯的总结性文章《匈牙利》(同上)。——75。
57 东罗马帝国指拜占庭帝国。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包括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地中海东南岸地区,其首都是君士坦丁堡。1453年土耳其军队占领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灭亡。中国史籍中称东罗马帝国为拂菻或大秦。——77、92。
58 兰开斯特学校是以英国教育家约·兰开斯特的名字命名的贫民子弟学校。这些学校实行学习互助制度,年龄较大和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在学习上帮助其他学生,以弥补师资的不足。19世纪上半叶,英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曾广泛开办兰开斯特学校。——77。
59 英国下院议员约·汉普敦1637年拒绝向皇家收税官交纳一种未经下院批准的捐税——“造船费”,并在法庭上坚持英国人有抗交皇家非法征收的捐税的权利。就汉普敦拒绝纳税一事举行的审判案使英国社会反对专制制度的情绪更加高涨。汉普敦后来成为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卓越活动家之一。
美国人反对英国政府在殖民地征收捐税的斗争拉开了英属北美殖民地争取独立的战争(1775—1783年)的序幕。1766年英国议会被迫取消前一年开始征收的印花税;后来美国人宣布抵制须缴纳间接税的英国商品。1773年英国强行向美国输入须缴纳高消费税的茶叶,货物在波士顿港口被销毁。这些冲突导致了美洲殖民地举行反对英国的起义。——81。
60 指普鲁士国民议会于1848年11月15日通过的一项决议。决议指出:“只要国民议会不能自由地继续在柏林召开会议,政府就无权动用国家的资金并征收捐税。本决议从11月17日开始生效。”11月15日的会议是议员们在柏林举行的最后一次会议。12月初,一部分议员,主要是右翼议员已集中到了勃兰登堡,12月5日,国王发布了关于解散国民议会并实施钦定宪法的敕令。至此,普鲁士的反革命政变即告成功。——81。
61 旺代是法国西部的一个省。1793年春季,该省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民在贵族和僧侣的唆使和指挥下举行反对法国大革命的暴动,围攻并夺取了共和国军队防守的索米尔城。暴动于1795年被平定,但是在1799年和以后的年代中,这一地区的农民又多次试图叛乱。旺代因此而成为反革命叛乱策源地的代名词。——87。
62 无能的中央“政府”指根据法兰克福国民议会(见注24)1848年6月28日决议成立的、由帝国摄政王和帝国内阁组成的临时中央政府。该政府没有财权、军权等任何实权,唯一能做的就是支持德意志各邦君主推行反革命政策。——91。
63 议会迷德文原文是parlamentarischer Kretinismus,直译为“议会克汀病”。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1849年革命时期首先使用这个术语批评法兰克福国民议会(见注24)中的小资产阶级民主派领袖,后来他们用这个术语泛指欧洲大陆醉心于议会制度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93。
64 1848年在加利福尼亚、1851年在澳大利亚发现了丰富的金矿,这些发现对欧美各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94。
65 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演出的皇帝的滑稽剧,指1848年3月21日由力图恢复国王权威的普鲁士资产阶级阁员们倡议,在柏林举行的普鲁士国王出巡盛典。与此同时还举行了要求德国统一的游行示威。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沿柏林的街道巡视,臂上戴着象征德国统一的黑红黄三色臂章,并发表了虚假的爱国主义演说,把自己装扮成“德国自由和统一”的捍卫者。他在当天发布的《告陛下的臣民和德意志民族书》中,庄严地保证要把统一德国的事业掌握在自己手里,并答应成立等级代议机构,实施宪法,确立内阁责任制,规定公开的和口头的诉讼手续以及陪审制度。——95。
66 各邦君主会议是1849年5月17日在柏林召开的有普鲁士、萨克森、汉诺威、巴伐利亚和符腾堡的君主参加的会议,会议旨在修改由法兰克福国民议会(见注24)拟定的所谓帝国宪法。5月26日会议结束时,普鲁士、萨克森和汉诺威的国王缔结了协定,即所谓“三王联盟”。到1849年9月共有29个邦加入了这一协定,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德意志邦。根据协定,联盟首脑由普鲁士国王充任。“联盟”是一次使普鲁士君主制在德国取得霸权的尝试。但是,在奥地利和俄国的压力下,普鲁士不得不退却,并于1850年11月退出了“联盟”。——99。
67 莱茵普鲁士各市议会代表会议于1849年5月8日在科隆召开,代表们明确主张重新召开第二议院会议,赞成1849年3月28日的德意志帝国宪法,反对勃兰登堡—曼托伊费尔的政府。——99。
68 1849年5月26日,法兰克福国民议会第228次会议在讨论措辞极为温和的《告德国人民书》时,威·沃尔弗发表演说,要求宣布帝国摄政王不受法律保护,并且说“我要在这里代表人民讲话”,结果被哄下了台。——104、111。
69 指维护帝国宪法的运动。这是1848—1849年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最后阶段。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各邦拒绝承认法兰克福国民议会(见注24)于1849年3月28日通过的帝国宪法,但是人民群众认为帝国宪法是唯一还没有被取消的革命成果。1849年5月初在萨克森和莱茵省,5—7月在巴登和普法尔茨相继爆发了维护帝国宪法的武装起义。6月初,两个普鲁士军团约6万人与一个联邦军团开始对两地起义者实行武力镇压,而法兰克福国民议会却不给起义者任何援助。1849年7月,维护帝国宪法的运动被镇压下去。——105、106。
70 《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这组文章的最后一篇没有写成。1896年英文版以及后来的许多版本都收录了恩格斯1852年11月写的《最近的科隆案件》(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11卷)一文,把它作为这组文章的最后一篇,实际上它并不属于这组文章。——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