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顶之势

诗云:
鸱吻飞翘正垂脊
恰似雄鹰遨穹宇
降火辟邪祈安宁
守家护院和晨夕
上奉天尊下聚气
冬捧瑞雪春接雨
何论黄草换青瓦
相安农家听燕语
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在世界建筑格局中无疑是最有特色、最有魅力、最为美丽、最为壮观、最具有音乐的节奏和最具有诗的韵味的。“此方”民居老宅的屋顶继承了这个传统,并且多属于悬山式屋顶,若是走近仰观,必是可以令人感到敬畏的。

(3-001 中所举人村张氏老宅)
中国古代在建筑上的律法极其森严,尤其自宋《营造法式》成规以降,按照其严格的规制,庑殿式建筑即为中国最至高无上的宫殿建筑形式,而悬山顶在等级上低于庑殿顶和歇山顶,仅高于硬山顶,只用于民间建筑。因此,民居住宅建筑一般仅许为悬山式和硬山式。园林建筑及寺庙的附属建筑也大量采用此两类屋顶样式。这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样式,据说“也传到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故而成为在东亚一般建筑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悬山式建筑的屋顶叫“悬山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也称一脊两坡式。其特征是:各条桁或檩不像硬山那样封在两端的山墙的墙面中,而是直接伸到山墙以外,以支托悬挑于墙外的屋面部分。也就是说悬山建筑不仅有前后檐,而且两端还有与前后檐尺寸相同的檐。于是,其在两侧山墙部分便处于悬空状态。宋朝时称之为“不厦两头造”,清朝称“悬山”“挑山”,又叫做“出山”。悬山顶有利于防雨,南方多雨,因此南方民居多用悬山。由于“此方”属于多雨的自然气候,民居老宅故多属于悬山式屋顶(见3-001至3-012)。清·康熙《南宁县志·气候》云:“《括地志》曰:滇地山崇水狭,风烈土浮,冬春恒阳,夏秋多雨,少冰雪,四时卉木繁青。”又云:“新《通志》云:厥土旷平,微寒少热;春夏风高,冬秋霜密;花卉长妍,谷宜晚稻。”充分说明了“此方” 也是具有多雨风大的自然气候特点的。

(3-002 悬山顶样式之一 珠街社区)

(3-003 悬山顶样式之二 小河湾吴家村)

(3-004 悬山顶样式之三 涌泉三组)

(3-005 悬山顶样式之四 堡子村)

(3-006 悬山顶样式之五 西海四道大门 珠街街道)

(3-007 悬山顶样式之六 涌泉大院子村 夏关锐)

(3-008 悬山顶样式之七 中所四组)

(3-009 悬山顶样式之八 涌泉大院子村)

(3-010 悬山顶样式之九 联合白石岩村)

(3-011 悬山顶样式之十 中所雷家营)

(3-012 悬山顶样式之十一 西海宋家大院 珠街街道)
“此方”的民居老宅以悬山式建筑为主,其悬山顶有一正脊(也称大脊)与四垂脊。正脊平直,多有鸱吻(又称鸱尾)翘起(见3-013至3-042),通常所见的古典建筑,尤其是殿宇、寺庙、亭榭建筑等皆有民间常说的“翘角”。“此方”的民间老宅建筑虽然为土木结构,一般民宅,也是正脊建有鸱吻,以兽镇脊,寓有避火消灾之意(3-054至3-060)。少部分人家则在正脊中央加有一“宝顶”,或是莲花,或万年青或发财树等(见3-043至3-052)。
有趣的是,照片中出现几只鸽子,正好栖息在珠街老医院的屋脊上(见3-053),无疑为“此方”民居老宅正脊的鸱吻做了很好的注脚。于是,便记起珠街百姓流传的童谣:
斗虫虫
斗虫虫
虫虫虫虫飞飞
飞嘚哪点(die)
飞嘚外婆家瓦檐(ye)
拣得个鸽子蛋蛋(de)
下冷饭
冷饭吃
吃嘚那点(die)
吃嘚肚子里面
肚子长得圆圆
嘴巴吧嗒吧嗒香香
舌头叭喋叭喋……

(3-013 西海民居)

(3-014 中所举人村)

(3-015 小河湾一组)

(3-016 庄家屯六组)

(3-017 珠街七组)

(3-018 堡子四组)

(3-019 珠街民居 刘微)

(3-020 中所七组之一 珠街街道)

(3-021 中所七组之二)

(3-022 涌泉大院子村)

(3-023 涌泉何家下村 珠街街道)

(3-024 涌泉二板甲村74号)

(3-025 墩子村 何会德)

(3-026 涌泉二板甲村51号 珠街街道)

(3-027 三源张家大院之一 珠街街道)

(3-028 三源张家大院之二)

(3-029 三源张家大院之三 珠街街道)

(3-030 三源张家大院之四 珠街街道)

(3-031 墩子夏家院子 珠街街道)

(3-032 涌泉大院子村吕家大院)

(3-033 墩子张家村五组之一 珠街街道)

(3-034 墩子张家村五组之二 珠街街道)

(3-035 三源唐家院子120号之一 珠街街道)

(3-036 三源唐家院子120号之二 珠街街道)

(3-037 中所碉楼 珠街街道)

(3-038 涌泉七组 珠街街道)

(3-039 珠街二组)

(3-040 涌泉何家下村之一 珠街街道)

(3-041 涌泉何家下村之二 珠街街道)

(2-042 小河湾吴家村)

(3-043 三源青龙寺之一 珠街街道)

(3-044 三源青龙寺之二 珠街街道)

(3-045 庄家屯六组之一)

(3-046 庄家屯六组之二)

(3-047 堡子三组之一)

(3-048 堡子三组之二)

(3-049 西海沈家院子之一 珠街街道)

(3-050 涌西海沈家院子之二 珠街街道)

(3-051 涌泉五组大埂村之一 珠街街道)

(3-052 涌泉大五组大埂村之二 珠街街道)

(3-053 珠街老医院 珠街街道)
鸱吻,一作“螭吻”,又作“蚩吻”。唐·苏鹗《苏氏演义》卷上:“蚩者,海兽也。汉武帝作栢梁殿。有上疏者云:‘蚩尾水之精,能辟火灾,可置之堂殿。’今人多作鸱字,见其吻如鸱鸢,遂呼之为鸱吻, 颜之推亦作此鸱。”鸱吻,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为鳞虫之长瑞兽龙之第九子。其喜在险要处东张西望,“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太平御览》)并且据北宋吴楚原亦在《青箱杂记》记载:“海为鱼,虬尾似鸱,用以喷浪则降雨。”所以,以土为墙、以木为柱为梁为壁为门窗等主要建筑材料的古老建筑,置鸱吻于屋顶的正脊,在房脊上安两个相对的鸱吻,以能避火灾,祈使其喜欢吞火、喷浪、降雨的特性,成为辟除火灾驱散邪恶的标志。作为中华民族龙文化的延伸,便在唐朝以前的鸱尾加上龙头和龙尾,自明代始逐渐演变成具有龙的形象和象征一直沿用至今。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开端的象征,炎黄子孙崇拜的图腾;龙所具有的那种威武奋发、勇往直前和所向披靡、无所畏惧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驱逐来犯的厉鬼,守护家宅的平安所需要,并可冀求丰衣足食、人丁兴旺。为此,不论是建筑等级高或低的宅主均在戗脊端、角脊上饰有“龙” 来避邪,并以此来显示宅主的职权和地位。到清朝以后龙形的鸱吻增多,表面龙纹四爪腾空,龙首怒目做张口吞脊状,背上插着一柄宝剑,立于建筑物的尾脊上,被称作“好望者”。据说此物能吞万物,就叫它负责看护房屋建筑横脊;它喜欢登高俯瞰,因此在民间被视为祈求降雨和避火消防的饰物。“此方”民居老宅借用筒瓦构建龙形为正吻,既是鸱吻又若龙头,极尽巧夺天工之妙。尤其是吕家大院照壁(影壁)则是以板瓦刻出龙口造型,又是一大超乎常理的艺术创造,其抽象思维堪称一绝(见2-051、4-112、6-001至6-002)。
“至今, 曲靖大多数人的家谱里, 都自称祖先是来自南京应天府,这是明代汉族移民的历史记忆,是民族的认同、文化的认同更是国家的认同。”(王启国《曲靖简史》)故而“此方”屋顶正脊的鸱吻,也必然因袭了中国古代传统建筑艺术的文化寓意。因此,在“此方”本属于多民族聚居的区域概念内,民居老宅建筑艺术中,必然闪烁出异地风格的奇妙色彩。尤其是“此方”残存的民居老宅大多属于明、清以来的建筑,特别是“清代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以及汛塘制度的实施,是曲靖移民戍屯和农耕开发的集大成者,也是曲靖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共同发展的新起点,形成了曲靖从坝子到山区的垦殖局面,促进了曲靖今天汉、彝、回、苗、壮、水、布依等世居民族格局的形成,实现了曲靖文化的重大转型,形成了以汉儒文化为主导、独具特色的曲靖本土文化。”(王启国《曲靖简史》)由此似可推之,“此方”的悬山顶建筑或源于华东及江南一带的悬山顶建筑艺术风格,其垂脊参照殿宇式传统建筑有翘起的角的工艺特点,结合本土材料和意向进行糅合表述。

(3-054 中所箐口村 珠街街道)

(3-055 中所七组)

(3-056 中所举人村村口)

(3-057 墩子张家村五组 珠街街道)

(3-058 堡子三组 王雄思)

(3-059 中所箐口村)

(3-060 堡子二组 王雄思)

(3-061 涌泉大院子村)

(3-062 中所举人村)

(3-063 涌泉大院子村)

(3-064 堡子四组)

(3-065 联合白石岩)
除正脊外,再通过垂脊也可以看到,“此方”的建筑艺术必然就出现了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有着透彻的体现。结合本土气候、自然以及习俗,又不同的呈现,的确是颇值得玩味的。特别是透过3-047至3-048、3-050、3-056、3-061至3-065、3-077至3-078、3-105、3-117、3-127等可以明显看到,“此方”建筑的正脊“鸱吻”严格遵循了“鸱吻不得超过当头瓦的”规制,保持了传统民居建筑艺术中蕴含的文化特性。
他域的悬山顶垂脊,以雕饰或者烧制的工艺作品呈现,或为神兽、或为实体。这个现象在《清明上河图》中似可寻到一些痕迹(见3-066至3-073)。

(3-066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之一)

(3-067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之二)

(3-068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之三)

(3-069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之四)

(3-070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之五)

(3-071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之六)

(3-072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之七)

(3-073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之八)
《清明上河图》中的房顶,一些是硬山顶、一些是悬山顶,图3-073为歇山顶。其顶多为采用板瓦,垂脊的“神兽”处一些是望兽造型,一些又是硬裙垂脊以望兽当头,但是其垂脊望兽的位置与“此方”的如出一辙。而“此方”的垂脊望兽则利用板瓦与筒瓦及瓦当结合,覆合相扣,镂空造型,形成独具艺术风味的建筑艺术特点(见3-074至3-090、3-093至3-107)。

(3-074 珠街张家大院门头及马头墙垂脊望兽)

(3-075 珠街社区屋顶及马头墙和前厦垂脊望兽)

(3-076 珠街社区屋顶及前厦垂脊望兽)

(3-077 中所箐口村民居垂脊望兽)

(3-078 西海民居垂脊望兽)

(3-079 中所八组碉楼硬山顶垂脊望兽)

(3-080 堡子民居屋顶垂脊望兽)

(3-081 珠街民居屋顶垂脊望兽)

(3-082 三源村民居屋顶、前夏、垂脊及马头墙望兽)

(3-083 中所箐口村民居垂脊及马头墙望兽)

(3-084 涌泉村民居屋顶垂脊望兽)

(3-085 中所箐口村屋顶垂脊及马头墙和前厦望兽)

(3-086 联合白石岩村垂脊望兽)

(3-087 小河湾民居屋顶垂脊及马头墙望兽)

(3-088 联合白石岩村屋顶垂脊望兽)

(3-089 联合白石岩村屋顶及前厦垂脊望兽)

(3-090 三源村屋顶垂脊及马头墙望兽)
所谓“望兽”,也叫“蹲兽”“蹬龙”,还叫“望天吼”,又有叫“蒲牢”等,在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最早被称为“嘲风”,而在“此方”,无论是正脊的鸱吻还是垂脊的望兽,民间都称之为“翘角”。
在殿宇宫阙建筑样式的歇山顶此处,嘲风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为鳞虫之长、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第三子,是一种瑞兽。来源可见《钦定四库全书·怀麓堂集·卷七十二 ·明李东阳撰·文後稿十二·说杂着策问·记龙生九子》:“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囚牛龙种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兽是其遗像;睚眦平生好杀,今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蒲牢平生好鸣,今钟上兽钮是其遗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覇上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是其遗像;狴犴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头是其遗像;贔屭平生好文,今碑两旁龙是其遗像;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昔在弘治,开泰陵尝令中官问龙生九子名目,因忆少时往往於杂书中见之,仓卒不能悉具,又莫知所出,以询之罗编修玘,玘仅疏其五六云,得於其师左参政赞者止此。又询于吏部刘员外绩,绩以故册来,册面备録此语,亦不知所从出,因据以复命,盖记问之难如此,恐久而复失之,漫识于此,以俟诸他日。” 多年之后,杨慎与李东阳再次讨论起“龙九子”的话题,杨慎将李东阳版“龙九子”进行了修改和调整,删除了“性好音的囚牛”“性好险的嘲风”以及“性好文的屃赑”,新增了“性好水的(虫八)(虫夏)”“性好闭的椒图”以及“性好饮食的饕餮”。最终提出了新‘龙九子’,也就是杨慎版“龙九子”。两版对比如下:
李东阳版龙九子: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猊、霸上、狴犴、屃赑、蚩吻。
杨慎版新龙九子:赑屃(霸上)、螭吻(蚩吻)、蒲牢、狴犴、饕餮、(虫八)(虫夏)(蚣蝮)、睚眦、金猊(狻猊)、椒图。
“此方”以筒瓦造型的嘲风,平生好险又好望,还可见明·陈仁锡《渊鉴类函·鳞介·龙》四引《潜确(居)类书》云:“龙生九子,……嘲风好险,形殿角上。”在中国的传统民俗中,龙三子嘲风象征吉祥、美观和威严,而且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辟邪安宅的作用。于宫殿安置嘲风,也会使整个宫殿的造型既规格严整又富于变化,达到庄重与生动的和谐,宏伟与精巧的统一,它使高耸的殿堂平添一层神秘气氛,能起到祛邪、避灾的作用。清·钟毓龙《上古秘史》也道:“一种名叫嘲风,最喜欢冒险;臣的意思应该将它的形状刻在殿角上。” 望天吼(见3-091至3-092),本名:犼,又名朝天吼,是龙王的第三子,有守望习惯,其声可震天,本名蒲牢。华表柱顶的被称为朝天吼,即“蹬龙” 祂对天咆哮,被视为上传天意,下达民情。蹲兽的头则朝向宫内,传说,这蹲兽名叫犼,性好望,犼头向内是希望帝王不要成天待在宫内吃喝玩乐,希望他经常出去看望他的臣民,它的名字叫“望帝出”;因为犼头向外,是希望皇帝不要迷恋游山玩水,快回到皇宫来处理朝政,它的名字又叫“望帝归”。据有关的一些说法,观音菩萨的坐骑也被称之为“朝天吼”。这里说的都是宫殿建筑歇山顶“嘲风”的文化意义。虽然从《清明上河图》以及现存的徽派、晋派等建筑艺术中都见到普通民居建筑也有表现,但是对于“此方”悬山顶式普通民居的使用,无疑是一个似乎“有违规制”的现象。为何地处南国的“此方”敢如此作为呢?是否有“望帝”以表拥护朝廷之意?还是在向朝廷倾述不忘民生疾苦? 抑或是在地处“山高皇帝远”的“蛮荒不毛之地”在向皇上祈祷各自的平安呢?除了前面已经说过的建筑功能和作用外,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辟邪的寓意当属首选,其作为中华龙文化民间表述方式之一,也是毋庸置疑的。

(3-091 望天吼)

(3-092 望帝归蹲兽)

(3-093 中所民居屋顶望兽之一)

(3-094 中所民居屋顶望兽之二)

(3-095 联合白石岩民居屋顶及前厦望兽)

(3-096 联合白石岩民居屋顶垂脊望兽)
“此方”悬山顶民居老宅屋顶的垂脊,则于“嘲风”之位也用筒瓦垫花扣瓦当造型为“嘲风”昂首之态,自然当是歇山顶之“嘲风”文化功能的演化。尤其值得玩味的是,“此方”的垂脊“翘角”在体现文化内涵的同时,并非仅仅是为了装饰效果,或者仅仅为了某个文化意思的凸显,也非在屋顶垂脊下橼的顶端老瓦头(瓦当处)飞翘,而是在前橼柱立之上的瓦当前第三或者第五块(筒)瓦“神兽”嘲风处,亦即五或者七架梁或抱头梁沉重部位设计翘角(均见3-123等本章图片),这样一来,既起到防止因为雨水冲刷和渗漏致使筒瓦松动下滑,收护脊之实效,还起到装饰美的效果,同时更传承了文脉,可谓一举多意。

(3-097 联合白石岩民居垂脊望兽)

(3-098 联合白石岩民居屋顶及前厦垂脊望兽)

(3-099 联合白石岩民居屋顶及前厦垂脊望兽)

(3-100 堡子民居屋顶垂脊望兽)

(3-101 三源民居屋顶及前厦垂脊望兽)

(3-102 堡子民居屋顶垂脊望兽)

(3-103 堡子民居垂脊、马头墙及前厦望兽)

(3-104 珠街民居垂脊及马头墙望兽)
这个建筑艺术特点,在滇东地区及云南部分汉族或者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地都有呈现,有的地方,是在顶角又再度翘起。但是在“此方”,以及所辐射的范围内,目前尚残存的民居老宅中则尤为集中和突出。前文已经说过,“此方”的居民来自明初民屯、军屯、商屯的大规模移民,故而在“此方”的民居老宅建筑艺术中,带有明、清遗风的比比皆是。尤其是其屋顶样式,严格执行并继承了明王朝的建筑法则:鉴于南方风大,明朝廷特例允许在民居建筑屋顶时使用筒瓦。“风俗房舍:覆屋,各省专用板瓦,滇中兼用筒瓦。相传滇中多风,明初特勅许用。”(《清代南宁县方志校注》云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11月第一版第108页)“此方”民居屋顶的建筑样式,不仅完全执行了明中央的这个特别决定,还为了感谢皇恩浩荡,在垂脊下部,即墙柱顶端与抱头梁结合的位置挑起“翘角”,一来把筒瓦下垂的重量分解给了墙柱合抱头梁,以利屋檐保持长久性;二来借助筒瓦的造型,就势翘立、变异皇家宫廷殿宇的望兽样式;三来便是“仰望帝都,感谢皇恩”籍以辟邪消灾。这个现象,不仅到了清代,就是进入民国时期,都在执行。更有甚者,直至今日,即使是一些新建的民居,依然采纳、秉持了这个建筑风格,只不过因为建筑材料的更新,随着木料使用的减少,一些新建房屋由早期的悬山顶逐渐变成了硬山顶。如此一来,虽是民间俗宅,非皇宫殿堂、庙宇寺观,无“五脊六兽”之全,亦暗涵其意,体现了“此方”先民传承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与聪明才智。遗憾的是,这样的建筑艺术正在急速的消失中。

(3-105 中所举人村文举老宅门头鸱吻及两厢垂脊修葺前望兽)

(3-106 中所举人村文举老宅门头垂脊及挡风墙修葺后望兽局部)

(3-107 涌泉大院子村)
在民间传说中,“此方”的民居老宅建筑,还有一层含义,就是暗伏的当地土著世居民族,比如彝族的虎图腾崇拜之意。以下图(见3-108至3-109)为例,正面看去,宛若一只老虎,正脊“翘角”若虎耳,垂脊若虎须,两窗为虎眼,左右马头墙与出厦(又称前厦)暗喻虎爪,实乃俨然一威武卧虎。如此,便是融合了地方民族文化的实体体现。至于多间联排建筑,自然还是这个审美取向的多元复合,实为单体解构之后的连体重构,更有息息相关、居家和睦、虎虎生威的文化意境。这个现象与同样隶属曲靖市的会泽县的传统民居有相同的文化含义,即会泽的传统民居在屋顶只有两个“猫猫洞”,“猫猫” 其实是“虎虎”,读作“猫猫”,后人也就称之为“猫猫洞”了。这个也是出自彝族虎崇拜的文化体现(见3-110至3-112)。

(3-108 珠街民居正面)

(3-109 沾益区菱角乡小卡郎村委会三家村 网络图片)

(3-110 会泽传统民居“猫猫洞”之一 王良忠)

(3-111 会泽传统民居“猫猫洞”之二 王良忠)

(3-112 会泽传统民居“猫猫洞”之三 王良忠)
想起明代诗人、词人、散文家、骈文家范汭的《南唐宫词·桃李花开点御沟》:
桃李花开点御沟,
翠华经月不曾游。
内庭鸱吻移鸱尾,
莫问君王十四州。
尤其是在一些大户人家的门头,即使坡度不长,也依然除门檐正脊“翘角”外,下垂至主梁或者立柱墙上端也巧妙借助瓦的自生形态造型望兽(见3-113至3-121、3-137)。

(3-113 中所箐口村武举老宅中门侧面)

(3-114 珠街青口村武举老宅中门正面)

(3-115 珠街青口村文举老宅右门正面)

(3-116 珠街青口村文举老宅门头侧面之一)

(3-117 珠街青口村文举老宅门头侧面之二)

(3-118 小河湾吴家院子31号 珠街街道)

(3-119 西海宋家大院)

(3-120 堡子潘吕村158号)

(3-121 涌泉七组老民居 现为集体公房)
再一点是,屋面正脊左右、南北(或者东西)垂脊各三个共六个鸱吻,又赋予“六六 大顺”之风调雨顺的希冀。由于朝廷恩准“此方”垂脊多用筒瓦,因此筒瓦的重量高于块瓦,故而为防止并减轻垂脊筒瓦下滑对屋檐顶端造成的压力,节约支撑出挑橼梁的用材,分解檐角出挑部位瓦当的一部分重量(见3-003、3-009 至 3-010、3-060、 3-063 至 3-065、3-090、3-095、3-099、3-102、3-104、3-107、3-122至 3-123), 这样做的目的,不仅在工程上起到下滑支撑的作用,还起到既不事张扬,又暗生灵动的美感。而各房间之间正脊结合部的鸱吻,又似对鸟相吻,或感情人低语、或感长幼辅食,温馨之至。正如“此方”民谣云:“远看像只鸟,近看入云霄。”

(3-122 中所文举老宅修葺后侧面)

(3-123 中所八组民居)
几院极具代表性的民居老宅,除门面极其讲究外,其碉楼更是体现了这一建筑艺术的特征(见3-124至3-125)。

(3-124 中所武举老宅碉楼)

(3-125 中所010号碉楼 珠街街道)
尤其细观外形,正脊、垂脊阳面宛若龙鳞,侧面以筒瓦内扣,好似龙腹,悬鱼处以块瓦遮挡风雨,如龙舌。在古典建筑遮风板处,于出梁顶端,也就是在搏风板的位置,使用板瓦(近些年使用大块橡皮)遮挡风雨,以免木梁被风雨腐蚀,又宛如龙髯、龙爪,更是栩栩如生。多者或如千足蜈蚣,表达着民间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再仔细仰观 “此方”民居老宅屋顶翘角(见本章图片及3-126至3-127等),或远近、或左右看去,势分五杈,又何尝不含五行护宅寓意?何尝不谙枝繁叶茂、庇佑子孙寓意?其物象之生动,构思之精巧,用意之高妙,工艺之智慧,既俊秀且峻美,既厚实又灵动,非当今或者板结呆滞之“火柴盒”式高楼,或者貌似复古装雅之单调、单薄所表姿媚之俗而毫无神韵可比。
“此方”民居老宅之气宇高昂,大有风仙骨秀之气,实乃天骨气韵非凡,文化神采飞扬,尤其彰显着本土民间朴实的思维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的创意,彰显着高原大山厚重的审美取向,中原传统文化之精髓与边地文化之交融,无不尽显于斯。

(3-126 小河湾吴家院子31号 珠街街道)

(3-127 堡子民居)
再比如院墙,本可以是平直的,但是“此方”不然,也有了鸱吻(见3-128至3-135、5-062、5-064至5-066、6-014等)昂首与屋顶呼应。于是乎,“此方”民居老宅建筑艺术中屋顶之神采,于意向之中,似乎便平添了雄鹰展翅,翱翔蓝天的壮美。这何尝又不是追求“平步青云”,亦或“得道升天”,再或“望子成龙”,更或者“家道兴盛” 的美好愿景等等多维涵义?

(3-128 西海上河村149-151之一 珠街街道)

(3-129 西海上河村149-151之二 珠街街道)

(3-130 西海沈家院子)
即使在本书撰写当中,大量尚存的民居老宅正脊、垂脊等处多有所脱落,但是依然可以窥见“兽首”的飞翘遗痕。再如后院墙头,本该是平直的,但是,对不起,在“此方” 也有了鸱吻(见3-131至3-135)。

(3-131 珠街老医院后墙内鸱吻)

(3-132 珠街老医院后墙外鸱吻之一)

(3-133 珠街老医院后墙外鸱吻之二)

(3-134 墩子潘吕村158号院墙之一 珠街街道)

(3-135 墩子潘吕村158号院墙之二 珠街街道)
“此方”堡子村姚家大院的建筑极具特色,《珠街乡志》描述到:“堡子民居现在麒麟区珠街乡堡子村内,系晚清民用建筑。民居坐西向东,分前后两院,沿中轴线辅线建有大门、中院、中堂、正堂四部分建筑。大门系三重檐吊脚硬山顶角楼,门楼梁架出露部分均为工艺精美的镂空及浮雕图案,进大门为前院,南北两侧各建耳房二间,过院子为中堂。中堂为硬山顶楼房,面阔三间11.7米,底层明间前檐均装有格子雕花门,形成穿堂,过中堂到后院,后院南北两侧各建厢楼四间,过院子为正堂,正堂屋基层比高0.6米,屋顶为硬山顶,面阔三间11.7米,底层明间装雕花格子门。左右次间装花窗,正堂屋与厢楼之间安放楼梯。该民居建筑严谨,用料考究,木石雕刻工艺精美。木刻中除正堂屋格子门下部浮雕图案在‘文革’中被破坏外,其余保存完好,特别是门楼建筑楼建筑,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民居前后两院各构成住宅区域,是晚清民用住房较完善的代表。”
这段文字似稍不妥,余以为,其门楼为重橼垂花门,两厢房侧的山墙则是卷棚顶式建筑,当地又称“猫拱墙”(见3-136),通过现残存的中堂照片看(见2-085),还是属于“此方”民居老宅通常风格的重橼悬山顶建筑,别具一格。卷棚顶,即卷棚式屋顶,又称元宝顶,是古代中国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卷棚顶为双坡屋顶,两坡相交处不作大脊,由瓦垄直接卷过屋面成弧形的曲面,卷棚顶整体外貌与硬山、悬山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没有明显的正脊,屋面前坡与脊部呈弧形滚向后坡,颇具一种曲线所独有的阴柔之美。姚家大院的两厢山墙体现了这一特点,与高大雄奇的门楼形成了阳刚与阴柔和谐的交响(见2-057、6-072至6-075,下卷4-001、5-473至5-476、6-074)。

(3-136 堡子姚家大院现存南厢猫供墙及门头侧面)

(3-137 堡子姚家大院门头侧面局部)
所列图片举例,由于其各属诸多村落,群落如星,体量繁大,匆匆涉猎,看似极多,实乃“此方”民居老宅冰山一角。其风格范式亦如前述,融合诸方特色,数百年延续不断,于是自成一体,当是一大景观。
诗云:
鸱吻望兽怀旧国
仰首问天出何处
西南一隅种画图
独自生根亦故土
以天为尊,先品屋顶之道,得翘翼飞角、如群鹤凌空的鉴赏快感,韵味无穷。要知“此方”建筑艺术画屏之中还有何文化景致,且再近前细观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