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那是在41年前,第一次领到工资,自然有一些小激动,尤其更令人激动的是,正好听说新华书店次日有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要销售。在那个对知识如饥似渴的年代,自然又是一夜难眠。天色未明,便起了一个大早赶去,书店外还是排起了长龙。历经几个小时的煎熬,终于随“长龙”进到了营业大厅,可是“龙身”不一会便从前面开始很缓慢很缓慢地在沮丧中散去——四大名著已经售罄。失落之余,抱着一线希望,唯斜依在柜台上等着人们走空,幻想着营业员或许会落下一套,或者其中一部也行,然而,还是失落。低首间,看到一部新进的图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刘敦桢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觉得似乎可以抚慰一下很受伤的心灵。因为余幼时一度居住的院子,位于“辕门口”,居古城中轴线的中心,是全城的制高点,为建于雍正年间的昭通总镇署,是每届统兵大员驻防专署,坐东朝西,五进大院,几乎占了现昭阳区云兴街整整一个街区。“总镇署”右为箭道,有北花厅、来鹤楼等,民国初年(1912年)改设公立女子高初级小学校(后为昭阳区第四小学)。如今,仅有数百年历史、高约20余米的老槐树尚存。余小学时便是就读于此。“箭道”三进大院,每个大院比一个篮球场还大,据说曾经也驻扎过兵士,又几乎占据整条德育街,大殿改做教师办公处。学校与“总镇署”仅一墙之隔,所以余上学出门,拐个弯就到,很是近便。“总镇署”正面为照壁,有南北辕门进出,民国时期照壁改为西式随墙大门。其五个进院,多为简单的土木建筑,均为两层楼。龙云执政云南后,龙云、卢汉分别在“总镇署”左走廊及马王庙即辕门口东边建了云兴街,直达东门“抚镇门”,连通了昭通东门城外,临街十余个四合院式的院落鳞次栉比,为中国古建风格,雕梁画栋,古色古香,街面开设商铺、票号、茶楼、相馆、烟馆等。岳云的后人岳大妈家就在其中的一个北厢房居住。“总镇署”最后一个大院为中西结合,直抵古城东门“抚镇门”,其北为一西式洋楼,通德育街;中间是假石山与曲桥水榭、亭台楼阁等一个精巧至极而精美的“苏州园林”;南面是一个礼堂,又一说曾经是教堂,近云兴街。如此规模的院落,自然少不了有木匠、泥瓦匠的常驻修补,故而在一进院内的东南角搭建的一个临时工棚里,便是一间木工的作坊。余常在课后去观看戴木匠做活,时间渐久,倒也知道一些卯榫之类的机巧,也舞弄过几下锯子、推刨、圆口扁口宽口木凿和斧头,也弹过几下墨线,还捡一些废料做过小木凳、宝格、花架等简单的木作。当年自然秉承“天干饿不死手艺人”的理念,自然在不太多的学校课程之余,便鼓捣这些活计,进而也自然得到父母的支持。到了上山下乡在北闸公社北坡塘大队当知青时,也在农活之余,跟着大队石厂的石匠师傅学过雕刻石狮子之类。于是在潜意识中似乎早对中国古建有一些粗浅的感知,又于是便在极大的失落之后,毫不犹豫地买下了《中国古代建筑史》这本书,闲暇与无聊时也随意翻阅翻阅,有意无意间得到了些许熏陶。虽然当时没有买到四大名著,但是这本书也需要人民币2.85元,相当于当时出差到乡下食堂买五天半的饭票了,故而也算是一场了不起的奢侈。余务工四十余载,多为虚构涂鸦之类,即所谓“创作”是也,经年天马行空,神思飞跃,可谓“务虚”是也,的确未曾预料到会在“务虚”最后的4~6年中,有机缘做本书这样一件极其写实的“务实”之事,而且与四十年前2.85元那场小小的奢侈密不可分!

一晃,三十五年“务虚”的生涯便虚度了过去。到了2014年,时任曲靖市文体局副局长的陈绍全安排工作,到沿江街道去完成一个“水乡”开发的省级项目。就在这时认识了很有文化情怀,时任沿江街道办事处主任的刘兴丽同志。“水乡”项目尚未完全竣工,刘主任即调往珠街街道任主任。是年7月20日,天气极其晴好,刘主任打电话说省考古所康教授在珠街八塔台的考古发掘工作即将结束,想一同座谈一下,研究探讨珠街历史文化的挖掘和开发。次日早上,我和单位的一位同志一同到了珠街,受到了时任珠街书记汤华波和主任刘兴丽的热情接待,也聆听了康教授的介绍,走马观花地参观了几个村子的一些民居老宅,受益匪浅,也拍下了本书使用的第一组照片。

对于珠街,本人虽然也关注了多年,但基本还是局限于对八塔台考古发掘成果的层面,也沉浸在因为八塔台的独特价值的确立,令曲靖文史界引以为豪的四千年不间断的历史文化的辉煌中。而这天的听取介绍和走马观花,着实让本人感到了震撼。于是在后来的座谈中,本人不知天高地厚地认为:珠街的文化挖掘和开发利用,完全可以从古生物博物馆、原始森林植物生物多样性科普博物馆、青铜文化博物馆、农耕文化博物馆、民居老宅博物馆、军屯民屯商屯文化博物馆、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博物馆、红色文化及故事、现代观光农业等内容上去思考和构建“中国八塔历史文化公园”。此间,余私下有些纳闷:为什么此前的当地领导没有这样的文化自觉,甚至最基本的感知?于是次月6日再次前往,次年3月18日再赴珠街,之后又多次收到汤书记、刘主任的邀请不断拜访珠街。此后数年也应刘主任(后来升任珠街党工委书记的刘兴丽同志)之邀,参与了珠街举人村文化小广场、孙家营文化长廊、中所四联合项目、乡愁书院、涌泉红色项目的建设、规划等。随着走村串户的面积和数量的不断扩大和增加,本人再度被珠街古老民居老宅的数量和精美的建筑艺术震撼。2017年5月10日在时任珠街街道副主任的陶海寅同志领路下,翻过五台山和凤凰山,驱车至富源车心口沿1935年4月底中国工农红军军委纵队、第一、第五方面军,以及1936年4月初第二方面军两度进入、经过珠街的线路返回,这个感受与刘兴丽书记交流时尤其强烈。结合此前本人使用的489元的华为手机拍摄的照片的解读和部分制作,深刻认识到珠街的民居老宅是一片隐藏在城市边缘而未被充分认识的至宝,蕴藏着巨大的文化宝藏,尤其是古建筑艺术的瑰宝,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诗和远方”。当时是有一个念头:这样的宝库,数百年来居然就没有人发现,并把它推进给如鄙人这样还算对本土历史文化有一些留意的人的视野,而是要靠个人的眼睛去发现!那么发现之后能不能也让更多的人知道呢?或者通过某种方式保存下来?或许只有一个办法——出书,由此面向今人推开一道古建艺术之美的窗户,留给后人一笔古建艺术的文化财富。因之便无更多的想法,仅此而已。也就是在这天,与刘书记达成撰写一部关于珠街民居老宅建筑艺术方面的书籍的口头意向。当时曾经安排本人设计规划沿江项目的陈副局长也在场,这,也算是一个机缘了。于是,本人着魔一般地先期开始了图片整理、解读和制作。

此后,刘书记安排街道文化站和办公室的列位按照文物普查的标准对全街道的民居老宅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普查和拍照记录。专业也罢业余也罢,天晴也罢天阴也罢,照片不仅为后来成书丰富了资料,更为在风雨飘摇中不断损毁、坍塌或者因为火灾等而告别历史风尘的民居老宅,留下了宝贵的倩影。据时任文化站站长的章昱介绍说,他们普查的民居老宅数量,在全街道多达69处之多!而在此后几年的不断补充拍摄和调研中,余又发现了不少民居老宅。因此,本书使用照片除未署名的为本人拍摄外,其余均为珠街街道及少量由本单位和其他人士拍摄。在此,我应该记住他们的名字并致谢:

章昱、袁新梅、顾冬梅、唐东丽、王雄思、毕玉明、夏关锐、陈凯、杨永胜。

本书的著述是个多灾多难的过程,本所同仁戏称好事多磨。如果从2014年第一组照片的选择性制作开始算起,到本后记撰写时整整历时6载有余。其间因为没有经验,图片处理过大,导致电脑多次崩盘,多个章节从头著述就发生过两次。后来吸取了一些教训,采取一个章节一个U盘备份,但是很无奈,常常当U盘再次打开时,又居然大部分图片或因为文件太大或是U盘的质量问题,几乎大半不能读出,又只有重做,故而相当耗费时间和精力。再就是图片的精选和制作,因为拍摄环境杂乱,房屋老旧,电缆、电线、蜘蛛网、塑料袋乃至垃圾等掩盖了精美的木雕、石雕,一些图片要么重新拍摄,实在无法补拍的只有在电脑上进行修图、复原,常常一张要紧的图片需要花费一周或者更多的时间。诚然,几年来的周末,有时甚至晚上也都是在电脑前度过的,结果也收获了一身的疾病,也难怪3600张图片的“巨著”耗时数年。

在图片的选择上,一些即使模糊,也以“史”为主,给予保留,因为在本书的著述过程中,还是有不少民居老宅除前述原因外,还因为危房改造而退出本土的历史舞台、告别建筑艺术的殿堂,唯有本书,似可为其保留一些真容。

在本书的著述过程中,本人对珠街历史文化和民居老宅的认识也在不断升华,并于2017年完成了《珠街——曲靖4000年不间断历史文化的元点》一文,由《曲靖社会科学》2018年第一期全文刊发,这在理论上为后来关于民居老宅一书的著述和文化解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年来,刘兴丽书记把对本书的著述当作珠街的一项工作给予支持,并在2020年4月疫情稍微好转后,特别安排街道副主任马玲鲜、龙海莉,文化中心袁新梅、崔家林、何琼、赵璐凤等陪同本人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突击补充调研,仅步行行程就近一百公里,遍及几乎遗存民居老宅的所有村组,又为确保本书的最后成型给予了绝对保障。在此,当致诚谢!

在本书著述及补充修改过程中,还得到珠街街道现任主任唐海波,人大主席唐云德,几任副书记:施小强、王必飞、余华,纪委书记:陈浩、梁波,几任副主任陶海寅、刘维、李岗荣,街道党政办姚艳琼、张建开、王小春、叶章林,以及各社区、村、组书记、主任、副主任的大力支持。他们是中所党总支书记、主任周云昌,副主任张洪泽、张文玉,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雷国跃,村小组书记、组长、副组长孙云贵、孙家昌、吴聪芬、孙贵良、张关富、赵学才、唐成发、杨美容、周开华、周明华、朱家见、朱国权、吕祖民、吕吉富、林冬宏、蒋石荣;涌泉党总支书记、主任何照鹏,副主任何小成,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李汝美,村小组书记、组长、副组长:何艳东、何明礼、汪德所、李永辉、张丽、吕元洪、宋吉凤、何忠宝、何平、何云、何春祥;墩子党总支书记韩会芳,主任夏大俊,副主任吕庆卫,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何会德,村小组书记、组长、副组长:夏吉全、潘和木、翟应为、翟应周、张月仙、代建聪、何会德、夏永飞、翟方波、何国祥、翟永梅、张承荣;西海党总支书记李琼芳,主任谭永琪,副主任李忠敏,居务监督委员会主任王竹仙,社区工作者:张志、李官生、刘贵发、何春艳、胡来喜;村小组书记、组长、副组长:何玉华、孙向阳、胡来喜、李官生、付文品、张路生、张耀平、高建明、高春明、张永陆、何贵华、张建国、宋格平、何丽美、刘来生、李富贵、李永信、朱金波、魏忠富、张福周、张福敏、张华坤、吴琼芬、张德良、孙陈来、李秀玲、张石红、李元方、李松林;小河湾党总支书记谢志华,主任王正朝,副主任刘琳,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谢立成,社区工作者吴汝贵、刘芳、陈水花、夏聪方、李志伟、陈丽娟,村小组书记、组长、副组长:谢克波、夏聪方、但会平、刘光云、王翠花、吴家全、梁秀梅、谢竹芳、李正华、陈吉林、王正方、吴东才、梁绍成、吴琼珍;庄家屯党总支书记、主任马波,副书记武华波,副主任吕声洪,居务监督委员会主任黑家宝,社区工作者高石花、高招艳、武仕春、庄德庆、陈小为,村小组书记、组长、副组长:庄吴建、庄金才、吕声洪、武仕春、黑家宝、董兴贵、高石花、高招艳、武俊、高家吉、王学平、庄林聪、庄以明、吕习祥、韩建宝、黑六飞、高兆锦、高吉宝、高学永、陈永、高跃凯、武华波、代琼芬、韩树洪、钟学祥、武绍维、王杨生;三源党总支书记唐国华,主任张润林,副主任董润彪,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董惠;村小组书记、组长、副组长:唐树林、唐小明、张召弟、董平东、赵洪雁、田怀宽、田乔国、吕绍聪、董党建、董德平、代建林、唐文跃、崇红芬、田智宝、董云祥、董惠、代富东、唐建林、韩春仙、董来富;堡子党总支书记、主任丁学文,副主任王白相,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姚桂宝,村小组书记、组长、副组长:陈贵良、姚燕昌、管学凤、谭德兵、施其金、翟达仁、张琼飞、姚斌、马石花、朱志琼、翟吉财、姚荣灿;珠街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赵燕鹏,副书记赵德红,副主任孙祥和,居务监督委员会主任何崇丽,社区工作者张春建、赵兴寿、廖进涛、卢德波、孙庆宝;村小组书记、组长、副组长:赵兴寿、卢德波、张志刚、卢之权、孙德明、卢琪、孙庆省、唐二华、唐学周、孙庆云、孙东波、孙家会、孙胜恩、唐雷红;联合村委会书记、主任赵学华,副书记孙明坤,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张利,村小组书记、组长、副组长:周吉书、吕华良、张利、孙丁书、何学学、周光飞、何小兵、何爱兴、王江飞;青龙党总支书记李祝生,主任何吉,副主任田春贤、张文玉,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李德来;村小组书记、组长、副组长:何志权、陈国付、何要苍、吕挠方、吕克周、何兴方、付开成、吕凤金、何平方等的鼎力相助,在此,当致诚谢!

正好,自本书启动前后,本人因为年龄到限不再担任曲靖市艺术研究所所长和书记,便有了专门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本书的著述,研究地方历史文化也成了身为“珠源文化名家” 的鄙人的专职,单位也不再安排更多的工作。并且只要工作有需求,单位都安排有关同志随行,负责交通和帮助拍照等,也为本书的杀青做了坚强的后盾。在此,当致诚谢!

在本书的著述过程中也得到了曲靖市文化和旅游局唐毅局长、窦文孝副局长、范阳副局长等各位领导的鼓励和支持。特别是在本书出版上,文旅局还给予了经费上的资助,致使本书尘埃落定。在此,当致诚谢!

几经思考,本书早期的书名为《美在此方——珠街民居老宅建筑艺术的文化赏析》,自然是从一位以“务虚”为职业的人物身份出发所做的业余解读,后经云南科技出版社杨社长建议,改书名为《曲靖古建筑之美——麒麟珠街民居老宅建筑艺术图鉴》,并得到曲靖市文旅局各位领导的首肯。在此,当致诚谢!

如今本书出版,然而依旧还是残存早期“此方”的行文痕迹,故而书中关于建筑专业方面,难免谬误,还望列位看官不吝赐教,一并诚谢!

2021年3月31日

农历辛丑年二月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