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UCN红色名录

IUCN红色名录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Red List of Endangered Species):由物种存续委员会(SSC)及几个物种评估机构合作编制。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是基于物种过去、现在和将来(预期)的威胁因子来评估物种的灭绝风险,并把物种置于相应濒危等级的系统。评估依据包括种群大小及变动趋势、成熟个体数量以及种群分布面积等影响种群生存的各项因素。名录包括绝灭(EX)、野外灭绝(EW)、极危(CR)、濒危(EN)、易危(VU)、近危(NT)、无危(LC)、数据缺乏(DD)、未评估(NE)9个等级。红色名录等级中,极危(CR)、濒危(EN)和易危(VU)三个等级物种为受威胁物种,是红色名录中最受关注的类群,也是优先保护的重点对象。

2008年,生态环境部(原环境保护部)联合中国科学院启动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的编制工作。中国红色名录评估专家组严格按照IUCN红色名录方法和工作流程,对我国34450种高等植物进行了评估,并于2013年9月发布。2023年5月,再次更新并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本次评估高等植物39330种,较上一次增加4880种,其中灭绝(EX)15种,野外灭绝(EW)6种,地区灭绝(RE)1种,极危(CR)602种,濒危(EN)1365种,易危(VU)2121种,近危(NT)2875种,无危(LC)27593种,数据缺乏(DD)4752种。

红色名录自发布以来受到国内外广泛重视,成为我国政府履行国际协议、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空缺分析和制定保护对策的重要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