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序 言

结核病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历史上对人类的危害触目惊心。有“白色瘟疫”之称的结核病曾使全世界四分之一的成年人死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民间流传有“十痨九死”的说法。即使在今天,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每年新发结核病患者880万例,其中传染性结核病患者390万例,每年因结核病死亡的患者约200万人。我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结核病患者数量位居全球第二位,同时也是全球27个耐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

历史进入21世纪,伴随结核病防治工作的深入,结核病防治策略和技术策略有了很大发展。世界卫生组织于2006年将以实施直接观察下短程化疗(DOTS)基本策略为基础的“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扩展为“遏制结核病策略”,作为2006~2015年全球结核病控制规划的基础,积极应对耐多药肺结核、结核病与艾滋病双重感染和其他挑战。伴随遏制结核病策略的出台,开展项目管理与实施性研究成为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为适应新形势下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需要,我省在《山东省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中率先提出“以实现规划为目标,以能力建设为基础,以提高发现率和治愈率为重点,以项目管理为手段,系统化培训,规范化管理,示范化推进,分类指导,重点扶持,全面提高”,从而实现山东省结核病防治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思路和发展方向。在实施十年规划的实践中,我省以实施结核病防治项目推动整体工作,作为规划的重要补充,推行项目管理已成为全省结核病防治工作者的共识。2005年山东省如期实现《防治规划》要求以县为单位DOTS覆盖率达到100%,患者发现率达到70%,新涂阳患者治愈率达到85%的总体目标。2010年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山东省结核病疫情尤其是涂阳患者疫情较2000年流调时相比大幅下降。

本书立足于过去十年,山东省实施国内外结核病控制项目、推行项目管理理念取得的成绩与经验,用文字的形式向大家呈现新时期结核病防治工作的历史画卷。从内容上看,既涵盖了针对结核病患者发现与治疗管理质量的薄弱环节进行的有益探索,也有针对科学应对“三大挑战”方面的具体举措;既有涉及结核病防控体系方面的强基工程建设,也有旨在完善机制、凸显社会职能方面的能力提升。从服务角度讲,本书从结核病防治服务供给与需求、城市与农村、医疗与防控等方面系统阐述近些年山东省的工作思路与实践经验,其中不乏带有前瞻性、尝试性的探索。从创新角度讲,山东省率先将结核病专科医院工作纳入《防治规划》,解决了一大历史课题;定点医院结核病防治模式开创了新时期更高层次上医防合作共同防治结核病的新模式;“构建无结核病的和谐校园”首开部门协作防治学生结核病这一弱势群体的先河;监狱和羁押人群结核病控制项目的实施掌握了疫情,明确了方向,提出了措施,填补了山东省工作的空白;结核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将结核病分子流行病学与传统意义上的现场流行病学有机结合,开辟了结核病防治工作中崭新的研究领域,为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结核病监测预警系统”模式做出了铺垫。

“山高自有行人路,水深不乏破浪舟”。新时期,控制结核病任务仍然任重道远,现实的防治工作需要新一代结核病防治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值此“十二五”结核病防治规划出台之际,我们编写出版“新时期结核病防治工作新思路”一书,既对往日工作有所回顾,汲取经验,总结提高,对自己有所鞭策,也藉此对新时期结核病防治工作者,对年轻人有所启发,也与广大从事结核病防治同仁交流切磋。

限于水平、时间有限,编辑过程仓促,望读者发现问题不吝赐教,以助改进、完善与提高。

山东省胸科医院院长

山东省结核病防治中心主任

刘志敏

2012年2月于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