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运载火箭

二、前苏联运载火箭

1.)“质子”号火箭

前苏联的“质子”号运载火箭,是世界上使用最为频繁的一种航天运载工具。它的总设计师是著名火箭专家契洛勉。由莫斯科赫鲁尼切夫机器制造厂负责生产。1961年开始研制,1965年首次发射成功。30年来,用它发射成功各种通信卫星、星际探测器和礼炮号轨道站,成功率达到93%。“质子”号是一种高可靠、多发射的运载火箭。

“质子”号火箭采用并串联式结构,先后拥有二级、三级、四级等3种型号,其中最大的是四级火箭。第一级安装6台PR-253单燃烧室液体火箭发动机,总推力约1000吨,长20.2米。中心是一个直径较大的氧化剂箱,四周捆绑6个燃料箱,采用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作推进剂。每台发动机高2.72米,直径1.5米,重1250千克;第二级高13.7米,直径4.15米,装4台单燃烧室液体火箭,发动机总推力为240吨;第三级高6.4米,直径4.15米,装一台发动机和4台正航向的可控微调发动机,约产生3吨推力;第四级高5.5米,直径3.7米,重约2吨,装一台封闭式循环发动机,真空推力约8.5吨,可实现二次点火。第一次点火在火箭达到200千米左右高的地球轨道,使第四级和有效载荷进入远地点为35800千米的大随圆转移轨道;第二次点火把有效载荷推入准同步圆形轨道,第四级分离,有效载荷由专门的发动机控制,漂移到预定的地球同步轨道上定点运行。

img4

质子号

这种四级的“质子”号运载火箭,全长45.8米,加上有效载荷长达58米,底部量大直径7.4米,起飞质量约800吨。它的近地轨道有效载荷重20吨,同步轨道的有效载荷重2.2吨至4吨。火箭的总体布局、各级发动机结构以及箭上各个系统,均采纳了苏联火箭制造的先进成果,因而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和动力性能。

1965年7月16日,“质子”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将一颗重达12.2吨的质子1号卫星送入近地点190千米、远地点630千米的椭圆轨道。这种早期的“质子”号两级运载火箭,发射过3颗试验卫星,1966年7月以后停用。1968年11月16日,第一枚“质子”号三级运载火箭将质子4号宇宙飞船送入太空轨道。1968年至1970年间,苏联利用“质子”号三级火箭发射了环绕月球飞行的探测5号至8号。1971年4月19日,“质子”号四级运载火箭发射重17.5吨的礼炮1号轨道站成功,显示了它的巨大运载能力。从1971年到1973年,用它发射了6个火星号探测器。1974年发射苏联第一颗静止轨道卫星宇宙637号。1975年至1983年连续发射8个金星号探测器。1984年又成功发射两个探测哈雷彗星的维加号探测器。此外,“质子”号火箭还用来发射过彩虹号、荧光屏号、地平线号和部分宇宙号卫星。特别是1986年2月20日,“质子”号四级火箭把苏联第三代空间站和平号送入轨道,充分表明这种火箭的优越性能。这一系列发射纪录,奠定了它在征服太空中的坚实地位。“质子”号运载火箭目前已投入国际商务发射服务市场。

2.)“宇宙”号火箭

“宇宙”号有苏联扬格尔设计局研制的早期小型运载火箭,主要有“宇宙”号和“宇宙”号改进型两种型号。它们是发射“宇宙”号系列卫星的基本运载工具。

“宇宙”号火箭第一级采用PA-214发动机,推进剂为硝酸和煤油,推力726千牛,底部直径1.83米,装有4个推力室;第二级为PR-119发动机,推力108千牛。火箭全长给32米,直径1.65米,起飞质量49吨,低地轨道有效载荷运载能力为600千克。1962年3月16日,首次发射“宇宙”1号科学卫星。1977年6月,从普弄谢茨克发射场发射“宇宙”919号卫星后退役。共发射144次。它主要用于发射小型军事卫星和科学卫星。

“宇宙”号改进型是一种采用可贮存液体推进剂的两级火箭。长31.9米,直径2.4米,起飞质量120吨,起飞推力1468千牛。它的第一级使用两台格鲁什科设计局研制的PR-216发动机,底部直径为2.85米,每台发动机有两个燃烧室,推进剂为偏二甲肼和硝酸,推进剂重82吨。第二级发动机推进剂为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推进剂重19吨。第一级发动机没有推力调节有力,第二级发动机具有二次启动能力。第一级尾部有4个对称的尾翼,翼展4.4米,在4个喷管中安装有燃气舱。尾翼和燃气舱共同完成火箭第一级工作时的俯仰、偏航和滚动控制。第二级控制由两种游动发动机完成,有效载荷整流罩为圆柱加圆锥结构,高5.72米,直径2.4米,有效空间为12.58立方米,有效载荷在第二级工作结束后20秒内分离。“宇宙”号改进型能将1.7吨的有效载荷送入180千米高的圆轨道,但实际上主要用于向800至1500千米高的圆轨道发射重1吨左右的有效载荷。它主要用于发射低地轨道的小型军用导航卫星、通信卫星和科学卫星,并且经常用来执行一箭多星发射任务。1964年8月,“宇宙”号改进型首次发射三星成功,这也是前苏联第一次的一箭三星发射。1982年至1984年间,“宇宙”号改进型成功地发射了“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的试验飞行器,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宇宙”号改进型火箭目前仍在使用,但发射频率减少,1993年只有6次,1994年只有4次。它的使命逐渐被运载能力更大的“旋风”号运载火箭所代替,每年发射量急剧减少。从总的情况看,“宇宙”号改进型火箭的发射次数和发射成功率都比较高,截至1994年8月,共发射433次,其中398次成功,成功率为91.9%。

“宇宙”号是前苏联拜科努尔、普列谢茨克和卡普斯丁亚尔3个发射场都曾发射过的最多的一种运载火箭。从1980年以后,基本上定在普列谢茨克发射场发射了。

3.)“能源”号火箭

1987年5月15日,前苏联发射一枚世界上最大的运载火箭。它的第一级按计划应该落在前苏联领土上,但是由于模拟有效运载荷上的系统发生故障,随第二级坠落太平洋中。这次发射基本成功,证明方案正确,芯级和助推器工作正常,只是第二级未能将大约100吨的模拟载荷送入轨道。这就是“能源”号超级运载火箭。

img5

1988年7月30日,它的总设计师鲍·伊·古巴诺夫透露了“能源”号火箭的一些细节:火箭总长60米,总重2400吨,起飞推力3500吨,能把100吨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如果加上第三级,则可把18吨的有效载荷送入地球静止轨道。

这是前苏联“能源”科学生产联合体的一项杰出成就。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设计,作为发射航天飞机计划的重要部分。“能源”号是两级运载火箭。第一级捆绑4个液体助推器,高39米,直径4米,每个助推器上装一台PA-170液体火箭发动机,推进剂为液氧和煤油,在地面的推力为740吨;第二级为直径8米的芯级,由4台液氧液氢发动机组成,地面推力为148吨。发射时,第一二级发动机同时点火,到达64千米高度时,助推器工作完成,由地面控制其成对地脱离芯级火箭加以回收,经维修能重复使用50次;芯级火箭继续把有效载荷送上200千米左右的地球轨道,然后火箭第二级落于太平洋的预定海域。

“能源”号火箭的设计要求,首先是要具有发射大型不载人航天飞机的能力,其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为1054吨。火箭上包含所有推进系统部件。其次是具有发射重量为10至20吨有效载荷的能力,故采用积木式方案,捆绑的助推器可单独使用,运载能力大幅度提高。第三是具有全方位发射能力,第一级坠落在安全地区,可回收再次使用。总设计师古巴诺夫强调“能源”号采取了设计冗余度原则,对一些关键设备和重要装置设计了备份,同时利用计算机进行过500次各种故障试验,借助200种实验装置对火箭整体和组件进行过6500多次试验,对全尺寸实物模型进行了5次试验,这就提高了火箭的可靠性。特别是这种火箭还装有故障防护设备,能控制两级火箭发动机的工作状态,在发现工作异常时,立即将失灵部件断开,甚至在第一级或第二级中的一台发动机发生意外故障停机时,火箭仍可继续有控制的飞行。

1988年11月15日,“能源”号火箭首次成功地将“暴风雪”号航天飞机送上了亚轨道高度,在160千米的高空启动航天飞机上的发动机,把“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助推到入轨速度,然后机上发动机再次启动,将“暴风雪”号送入250千米的圆形轨道。“能源”号火箭首开记录,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航天飞行。

“能源”号运载火箭若要把有效载荷送上高地球轨道或逃逸轨道,还必须根据飞行的不同任务,加一个不相同的上面级。这些上面级装在一种通用的货舱容器内,容器长42米,直径6.7米。这样组成的“能源”号火箭具有很高的发射能力,它的同步轨道运载能力可达18吨,月球轨道的运载能力为32吨,火星和金星轨道的运载能力为28吨。因此,“能源”号火箭的主要用途,是将来用于发射空间太阳能电站、永久性空间站、载入航天飞机以及各种行星探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