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美国运载火箭
三、美国运载火箭
1.)“雷神”系列火箭
世界上许多运载火箭是由导弹改装而成的,美国的“雷神”运载火箭是早期比较典型的例子。美国1955年12月开始研制“雷神”地中程导弹,3年后即投入批量生产,1959年10月装备部队。1963年4月退役后,即被改作运载火箭第一级,再加上各种型号的第二级,组成不同用途的“雷神”航天运载火箭。
“雷神”导弹长19.8米,直径2.44米,弹头重量1.8吨,采用一台LR-70主发动机和两台游动发动机,推力为667千牛,起飞质量49.9吨,射程为2400至3200千米。利用这种导弹作基础,下部捆绑固体助推器,顶部串接不同的上面级,先后研制出20多个型号,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运载火箭系列。其中主要的有6种类型。
“雷神—阿金纳”型系两级运载火箭。第一级为“雷神”火箭或再在底部捆绑3个“卡斯托尔”固体助推器;第二级为“阿金纳”A(B、D)火箭。后期使用的“雷神—阿金纳”D火箭,进入500千米高空轨道的有效载荷为1吨,起飞质量为100吨。火箭本身长30米,直径2.4米,采用无线电惯性制导系统。这种火箭主要用于发射发现者号卫星。1959年至1972年间,共发射184次,其中164成功。
“雷神—牵牛星”型系两级运载火箭。第二级安装一台“牵牛星”固体火箭发动机,其中“牵牛星”3A发动机质量为301千克,推进剂重275千克,长0.51米,真空推力27千牛,工作时间28秒。火箭本身长25米,直径2.4米,采用惯性制导系统。1965年到1966年,发射6颗小型军用卫星,其中5次获得成功。
“雷神一博纳”型系两级运载火箭。第二级采用博纳2火箭,箭长25米,直径2.4米,发射质量50吨,能够将500千克的有效载荷送上800千米的高空轨道。1966年至1988年间,发射小型军用卫星25次,多数成功。
“雷神一德尔塔”型系三级运载火箭。第二级为“德尔塔”火箭,发射质量6.13吨,长5.9米,直径1.4米,推进剂用硝酸和偏二四甲肼;第三级安装一台固体火箭发动机。“雷神一德尓塔”火箭全长35.4米,直径2.4米,发射质量为193.5吨,采用无线电惯性制导系统,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为950千克。它主要用于发射科学卫星,后期主要用来发射静止轨道卫星。1960年至1983年,发射170多次,约150次成功。它先后发射过探险者号卫星、先驱者号探测器等。其中,1961年7月10日,用它发射的卫星1号,实现了横跨大西洋的首次电视转播;1963年7月26日,发射世界上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辛康2号”成功。
“雷神一艾布尔”型系三级运载火箭。第二级采用艾布尔液体火箭,长4.5米,直径1.4米,重3.8吨,发动机真空推力36千牛,工作时间300秒;第三级安装一台固体火箭发动机,推力13千牛,工作时间40秒。火箭全长25米,直径2.4米,发射质量50吨,采用无线电惯性制导系统,能将100千克的有效载荷送入500千米的高空轨道。1958年至1960年间,发射7次,4次成功。1960年4月1日,发射成功世界上第一颗气象卫星泰罗斯1号。它还用来发射过第一批“探险者”号卫星和第一代“先驱者”号探测器。
这种以“雷神”中远程导弹改装的系列运载火箭,在航天技术发展初期显示了很大的优越性,在发射小型军用卫星中立下赫赫战功。
2.)“宇宙神”系列火箭
“宇宙神”是美国第一种液体洲际弹道导弹。它有A、B、C、D、E、F共6种类型。其中前3种为试验型,D为训练型,后2种为作战型。1955年1月开始设计研制,1957年6月11日首次飞行试验,因发动机出现故障而失败。从1957年到1962年进行了87次研制飞行试验,29次训练发射试验,1959年9月定型装备部队。
“宇宙神”导弹是一级半结构,弹长25.146米,直径3.05米,射程1.8万千米,起飞质量约120吨,装有一台巡航发动机和两台起飞发动机,采用液氧和煤油作推进剂,总推力176吨。作战用的E、F采用惯性制导系统。
1965年后,“宇宙神”洲际导弹被改装用作运载火箭,并与不同的上面级组成“宇宙神”系列运载火箭。
“宇宙神—斯科尔”火箭,实际上是在“宇宙神”导弹的仪器舱内安装两台接收机、两台发射机、无线电信标机、记忆设备和水银电池。1958年12月19日发射升空,进入近地点190千米、远地点1480千米的轨道。它绕地飞行34天后离开轨道坠毁。
“宇宙神—艾比科”火箭,是一种三级火箭。第一级为“宇宙神”D,第二级为“艾比科”火箭,第三级为固体火箭。采用无线电惯性制导系统。1959年到1960年间发射3次,均未成功。
“宇宙神—阿金纳”D火箭,重129吨,最大有效载荷3.4吨,曾用来发射过米“达斯号”、“萨莫斯”号侦察卫星和“水手”号、“徘徊者”号探测器。
“宇宙神—半人马座”号火箭,重139吨,最大有效载荷4.1吨,曾用来发射过“勘测者”号月球探测器。自1962年5月以来,共发射69次。
“宇宙神”各型配上半人马座上面级后,低轨道运载能力为6吨至6.8吨,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为2.9吨至3.8吨。
“宇宙神—半人马座”火箭发射国际通信卫星4A号的典型飞行过程是:第一级点火到2分19秒,达到高度80千米时,起飞发动机熄火;4分7秒,达到385千米高度,主发动机熄火,宇宙神级分离;4分19秒,达到425千米高度,“半人马座”发动机第一次点火;4分31秒,有效载荷整流罩分离;10分21秒,“半人马座”级发动机关机,这时高度为2275千米;24分53秒,“半人马座”级发动机第二次点火,高度达8605千米,速度达每秒7.3千米;26分18秒,“半人马座”级发动机熄火,高度达9245千米;28分33秒,有效载荷分离,进入预定轨道。
“宇宙神”运火箭曾用来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通信卫星、美国第一艘“水星”号载人飞船,以及最早的月球探测器和各种行星际探测器。截至1993年底,“宇宙神”火箭已发射259次,其中成功224次,成功率为86.5%。2000年前,已安排62次发射,大部分是执行发射军用卫星和商用卫星的任务。
3.)“德尔塔”系列火箭
1960年8月12日,美国第一枚“德尔塔”DM-19火箭首次成功发射一颗62千克重的回声号气球卫星。这种火箭长23米,最大直径2.44米,起飞质量52吨,起飞推力63吨。截至1992年3月,“德尔塔”火箭发射208次,其中失败12次,具有较高的成功率。
“德尔塔”基本型是三级火箭。第一级为改进型的“雷神”中远程弹道导弹,采用MB型液体火箭发动机,推进剂为酒精和液氧,推力为667-765千牛。第二级采用一台AL-10-118型液体火箭发动机,推进剂是偏二甲肼和硝酸,真空推力为33千牛。第三级采用X-248型固体火箭发动机,真空推力为25千牛。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共研制了15种型号,早期的“德尔塔”火箭在结构、性能、载荷能力方面都有很大变化。1960年至1963年,就有三次改型,最大有效载荷由45千克提高到82千克。1964年以后,第一级增大了推力,起飞推力由765千牛增加到1842千牛。
“德尔塔”2914型火箭的飞行过程是:第一级发动机和6个助推器点火,起飞99秒上升到6公里高度,其余3个固体助推器点火;1分27秒,在23公里高度上所有9个助推器分离;3分48秒,第一级发动机熄火,然后分离;4分1秒,在102公里高空第二级发动机第一次点火;8分58秒,第二级发动机关机;22分46秒,达到177千米高度,第二级发动机第二次点火;21分53秒,第二级发动机关机;22分43秒,第三级开始起旋稳定,第二级分离;23分26秒,第三级发动机点火,这时高度为185千米;24分10秒,第三级发动机熄火,关机时的高度为190千米,速度为每秒10千米;25分23秒,有效载荷分离,进入228千米高的轨道运行。
“德尔塔”火箭常用的有两种类型:第一种Ⅰ型包括3914型和4925型;第二种Ⅱ型包括6925型和7925型。
“德尔塔”3914型,1975年12月13日首次发射。火箭长35.15米,起飞质量187吨,最大有效载荷865千克,推力2332千牛。第一级采用RS-27液体火箭发动机,周围捆绑3-9个固体助推器;第二级采用TR201液体火箭发动机,真空推力为43千牛;第三级采用一台TE364-4固体火箭发动机,真空推力为67千牛。
“德尔塔”4925型,火箭长35.38米,直径2.44米。第一级采用MB-3型液体火箭发动机,推进剂为液氧和煤油;第二级采用AJ-10-118液体火箭发动机,推进剂为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第三级采用星-48固体火箭发动机。1989年8月27日成功地发射了英国“马可波罗1”号直播电视卫星。
“德尔塔”6925型,火箭长38.4米,整流罩直径2.89米。1989年2月14日首次发射成功。火箭第一级捆绑9个TX-780固体助推器,每个助推器的推力432千牛;第二级采用JA-10-118K液体火箭发动机,推进剂为混肼50和四氧化二氮,真空推力为42.9千牛;第三级采用星-48固体火箭发动机,真空推力为67千牛。它可将1.5吨的有效载荷送入地球静止转移轨道。
“德尔塔”7925型,火箭长38.4米。1990年11月26日首次发射成功。火箭第一级主发动机采用RS-27A液体火箭发动机,推进剂是煤油和液氧,并采用GEM固体助推器,每个助推器提供推力539千牛。第二三级发动机与6952型的相同。这种运载火箭可将1.8吨的有效载荷送上地球静止转移轨道。
目前正在研制更大的“德尔塔”Ⅲ型火箭,其第一级与Ⅱ型相同,第二级将改用RL-10发动机,具有再次启动的功能,“德尔塔”Ⅲ型火箭可将3吨的有效载荷发射到地球静止转移轨道。
4.)“大力神”系列火箭
美国利用“大力神”1和“大力神”2两级液体洲际导弹,加一级捆绑大型固体助推器先后改装研制成几种“大力神”运载火箭。
“大力神”1型导弹于1953年列入研制计划,1955年签订研制合同,1959年2月6日首次飞行试验成功。1962年4月18日装备部队,服役3年后,1965年全部退役。这种导弹长30米,直径3米,发射质量100吨,有效载荷重3.4吨,射程11700千米。
“大力神”2型导弹于1960年开始研制,1962年3月16日首次飞行试验成功,1963年12月起装备部队,1979年但任战斗值班,1984年开始退役。这种导弹长31.7米直径3米,发射质量150吨,有效载荷重量3.4吨,射程13400公里。
1962年,美国曾用“大力神”导弹改装在“大力神”2型运载火箭,执行双子星座载人飞行计划。1965年3月23日,“大力神”2型火箭进行首次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从1964年至1966年11月,共进行12次发射,其中10次是载人飞行。
在“大力神”两种洲际导弹的基础上,专门研制成功“大力神”3型系列运载火箭,从“大力神”3A到3E共5种。“大力神”3基本型系二级液体火箭,长45.75米,起飞质量681吨,近地轨道有效载荷14.3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有效载荷4.3吨。
“大力神”3A和“大力神”3B均为三级火箭,采用无线电制导,捆绑大型固体助推器,并采用过渡级作为第三级,用以发射同步轨道卫星。这两种型号的发射质量为150~180吨,有效载荷分别为3.6吨和4.5吨。“大力神”3C、“大力神”3D和大力神3E都装有两个固体燃料辅助发射加速器,发射质量约为630吨,有效载荷达15吨。从1965年至1982年3月,“大力神”3C完成36次飞行任务;从1971年6月到1982年11月,“大力神”3D共完成22次秘密军用发射任务;“大力神”3E采用惯性制导“半人马座”第三级氢氧发动机,自1974年2月到1977年9月,发射7个星际探测器,包括“海盗号”、“旅行者”号探测器。
这种“大力神”3型运载火箭从1966年首次发射到1986年8月,共发射135次,成功130次,成功率较高。因此很快投入国际商务市场。
1977年,美国马丁·玛丽埃塔公司开始研制“大力神”34D运载火箭,采用“大力神”3B火箭的芯级液体发动机和“大力神”3D火箭的固体助推器。1982年11月30日大力神34D火箭首次飞行成功。从1982年至1986年共发射9次,其中2次失败。1989年12月31日,首次用于商业发射,将英国一颗军事通信卫星和日本一颗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1990年3月14日,第二次商业发射失败,使一颗国际通信卫星未能入轨。
1984年12月,美国又决定研制“大力神”4型运载火箭,用于发射大型军卫星。它的第一级长26.36米,直径3米,有两台LR87-AJ11发动机,推力为2436千牛;第二级长9.96类,有一台LR91-AJ11发动机,推力为467千牛;第三级助推器做了改进,由固体惯性上面级改用“半人马座”氢氧发动机,芯级加长2.75米,仍采用“大力神”34D的发动机。这种火箭是“大力神”系列火箭的最大型号,整个火箭长62.17米,最大直径5.08米,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运载能力为4.5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