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欣赏书法
第五章 书法欣赏指导
第一节 怎样识别篆书
篆书包括甲骨文、籀文、钟鼎文、大篆、小篆等字体,细分起来,似还可以列出草篆、玉箸篆、铁线篆、周篆、夏篆、秦篆、汉篆、唐篆等。仅从甲骨文到秦小篆,篆书已有1700年的历史,算至今便达3000多年的历史。因此,篆书在形态方面的阶段性非常明显。如篆刻一方印,印文中就有可能既有甲骨文形的篆法,也有钟鼎文的篆法,大篆小篆混在一起用,使印章风格的统一性和章法的统一性受到损害。篆法确实要讲究用字“标准化”的,这与真草隶方面的章法要求是一致的。只是篆字难辨,比较难以察觉罢了。
识别篆书,即自己要对篆书要有一定的识别、辨识能力。一定要在“规范化”的前提下进行创作,自己要识,写时识,过后也要识。只有规范化,才能使自己识也使别人识。篆书与行书、草书不同,由于其产生和流行的年代久远,且其书体复杂,在当今已不是实用性的书体。篆书的创作也不能像行书草书那样自由地挥洒,而只能在公认的规范之内进行创作。各种书体都有自己的特点。掌握了书体的特点,能够更好地进行识别和创作。篆书也有自身的特点。从笔法上看,篆书比较简单,主要以粗细均匀的横竖线条、斜线条和圆线条组合而成,即横画、直画、左弧、右弧和圆形,始终皆以划心起笔和划心收笔。即为:直如横用笔,右弧与左弧同,圆由左右弧合成,如此而已。变化较大的是结字,小篆因求工整,结字用笔讲究对称,汉以前小篆转折一般都是圆笔转折,汉代印章普遍处理成了方折,所以汉印丰满而整齐,在篆书艺术中不啻一次很有意义的发展,这大概是一种篆书书风。大篆基本是大小字并列,无拘无束,布局错落攲阕。用笔很少提案,有“平铺直叙”之感。总的来说,篆书是求趣、求别味,求朴拙,用笔结字都是其次的。掌握了这些规律和特点,相对来说,篆书是不难辨认和识别的。
第二节 怎样识别隶书
隶书是由篆书简化而来,篆书的运笔始终保持恒稳如一,但隶书的笔法就比篆书丰富多了,出现了轻、重、提、按、缓、急、顿等笔法,并且有了平画、直画、波画、捺、撇、弯钩、转折、点等八种笔画的笔法。
一、平画
左端藏锋逆入,然后竖锋右行,笔心在笔画中,收笔时回锋下转上提;竖画写法与平画相同,只是变从左自右运笔为从上到下运笔。但竖画收笔时常依字势变化,如所谓的悬针笔,即拖笔不回锋,或者笔锋空回取其虚势。初学者常犯的毛病是,入笔时逆势外露,顿头过重;同样,收笔时也露出顿挫形迹,此为“坏手”之笔,值得注意。此外,汉简的平画用笔比较夸张,但只要注意一下,也不难发现除个别波画外,也是无顿头顿尾的。
二、波画
波画在字中常用于写主要横笔,即横笔中最后一横或最底一横,此横笔常可用“顶格”处理的。如“三”最下一笔,“于”字第二横笔,“横”字共田之间的横笔,等等。一般来说,一个字中只能用一个波画,所谓翅不双飞。如横画下有捺画,这个横画就不能用波画,如“大”“天”等,横笔只能用平画。
波画也是逆锋落笔,并向左下角顿压,然后向右上浮顺势拖笔,近终端时又有一个下压即刻上浮的收笔动作,这便形成了一波三折、蚕头雁尾的波笔。波笔处理变化多端,往往是一个字的主要风范特征,最易出情性和奇思,它往往还是字体平衡的主要杠杆,总之,波画的处理是隶书中非常关键的笔画。
三、捺画
运笔近波画,只是由上而下运笔,拖笔中锋呈弧形状,有的还有些微的回锋收势,但此动作决不能“露痕”,露痕则字俗。捺画最要紧的是要以中锋写成,而忌贪图省力用侧锋写。
四、撇画
撇在隶书中变化也很多,但却是最难的一画,因其基本是逆锋运笔逆锋收笔,即如反手球。
五、钩法
钩与捺运笔方式相近。有些字的钩处理成横捺,只是收笔回锋逆折更大些,不像捺笔收笔的“挑”势,如“孔”字。也有处理成拖笔的,也有自然断笔的。
六、折画
转折,这是隶篆的一个笔法革命,即把圆转变成方折。其写法是平拖到折处稍停(其实稍作提笔)然后换锋下行,是两笔书。隶书的转折还带很大程度的篆意,即方中带圆转味道,所以总出现楷书的斜角和脱肩。
还有一种右转字,如“孔”“已”“党”“笔”等最后一笔。这些亦讲究圆匀。如要折角外露,转折时稍稍提笔,而如竖锋行笔,自然转过,即可得圆味。
七、点画
篆书中无“点”画,隶书开创了“点”的运用。“点”的面积虽小,但却是一个字的传神之笔,“点”常给字以“活势”“动势”。
常写楷书的人都不难体会到,隶书的“点”画与楷书的“垂露”点法很不相同,楷书的左轻右重、上轻下重几乎是不可动摇的,而隶书的点画则因字因势或侧或攲,运笔要慢得多也难得多。隶书点画藏锋逆入是肯定的,出锋方向则因字因势因情而定。如“對”字的三点,全部精神都因了这三点的出锋方向。上两点一左一右相对出锋,十分幽默;而下一点向下出锋,以紧逼下面勾取得平衡,形成一种倚势,构思颇为独特。
隶书的结字比之用笔更为复杂,它不仅变化大,而且还有对篆字作简化处理,甚至变体处理。从整体布局上看,由于隶书变篆书自上而下的纵势为左右舒展的横势,其布白方式也丰富多了。这些因素加起来,便形成了隶书结字的不同风格和方式。
初学者往往容易有一种错觉,以为隶书是偏于扁形的,这实在是一个误解。隶书给人以扁的感觉,除了确有不少人把其写扁外,也因隶书波磔的舒展有向左右扩张的视差。其实,隶书在结字上承袭了大篆因字立形的精神,即以字体取形。如横笔多,字体自然变长,横笔少,也不必千篇一律地“作扁”。
其次,隶书字形的方块组合很明显,稳实、纯朴是其很突出的风貌。所以,在结字上,要求各个偏旁部首都能独立存在,各自成形体,各自能平衡,以保证整体字的稳重感、厚实感。
点画避让,也是一个原则,如上述点过的所谓“雁不双飞”,“蚕无二设”,便是避让。如“子”字,为突出竖匀一主笔,钩画平拖曳出,而横笔平写,取收势而不是处理皮波通,这也是避让。避让是结字的一种常用的技巧,隶书各名碑书风迥异,很大程度上在于其避让手法的运用。
第三节 怎样识别草书
草书的运笔特点,除了兼有楷、行以至隶、篆用笔的一些特点,又有其自身的特别之处。唐朝书法家孙过庭就谈过真草运笔之间的差异: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意思是真书要善用使转,否则刻板僵硬,草书要善突出点画,否则易糊涂而失神。初学草书的人,常使点画混于使转中,成为“萦结如游丝一片”,此便是笔病。
草书运笔的特点可归纳为三点:一是审势为先;二是潜锋逐势;三是刚柔虚实方圆交织。审势为先指运笔必先取势,意在笔先,意到笔到,不能有笔怯,取势为上,求质为次,潜锋逐势主要指提按要分明。颜真卿在《述张旭笔法十二意》中指出提按的旨趣在让锋末起作用:“末以成画,使其锋健。”这里有强调把笔提起、断其笔画、重新按下的意思。因为不善提笔,就很难让锋尖起作用,其势也难成。潜锋逐势还有顿挫和让笔锋内旋环转的意思。内旋环转之时,笔锋似提非提,似按非按。刚柔两种笔型是互济相生的,方(折)刚而圆(转)柔、实刚而虚柔,都是休一同软笔之下的力感。所以有人分析:“刚,能伸之力也;柔,能屈之力也。”又:“笔画坚强挺拔,不可屈挠之谓刚,屈折旋转圆润有力之谓柔。刚则肥而能壮,柔则瘦而不枯,不得以木僵为刚,纤弱为柔。”(黄患、黄湘驯《草法金针》)
草书笔法主要是从行书笔法变来,其笔法擒纵自如,变化多端。因此,如真、隶、篆的“笔笔中锋”是根本不可能的,而只有八面来锋,实际上偏锋用得更多些。
草书的结字,由于简省、萦带等关系,常常难于辨认,有的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如“曾”与“差”字,“知”与“去”字,“某”与“枣”字,等等,不一而足。所以,人们又将其再抽象为符号,有的按偏旁部首分类。《草书歌诀》借助诗歌的韵律节奏,更是便于记忆规范化的草书符号部首的好形式。学草一定要讲规范,否则难以辨认,但这也只是得其形,需神形兼备,方为上品。从神采方面看其结字布局,有名字概括为点画狼藉、布白方棱、转折必顿、宁断毋弯、宁方毋圆、流线型等。
以上均是草书运用中的规律和特点,初学者掌握了这些规律在辨识和创作草书时有一定的帮助意义。
第四节 怎样欣赏书法
欣赏书法包括欣赏书法的两个方面:一是“形”,指书法的点画、结体、章法等;二是“神”,指书法的神采、风格等。古人评书法有这样的话:“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形神兼备”才是书法的最终追求。所以,我们欣赏书法主要是欣赏点画的线条美、结体的造型美、章法的整体美乃至由此而形成的全幅作品的风格美,看其是否“形神兼备”。
一、欣赏点画的线条美
我国的汉字都是有点画组成的,书法中所说的点画,是指书法艺术的造型材料线条。线条美是书法艺术形式美表现形态之一。
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有各种各样的线条,诸如直线、曲线、折线、斜线、波浪线、蛇形线等,这些线条都能通过视觉使人获得某种相应的感受:水平线使人感到广阔和平静;垂直线使人感到上腾、挺拔;曲线使人感到柔和、流动;斜线使人感到危急和空间变化……这是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外形重要属性的一种抽象。这种抽象本身积淀了丰富的人的观念和情感内容,使线条有可能成为人的审美对象,并在书法艺术中成为具有直观特征的表现语言。书法家便利用线条这种表现性功能和运用笔墨技巧去表现各种复杂的意境和情趣,引起欣赏者产生相应的情感。点画是这种原始线条的美化和运用。“精美出于挥毫”,点画的线条美又是通过笔墨来表现的。书法家运用提按、顿挫、轻重、粗细、强弱、徐疾等用笔技巧,结合用墨的枯、湿、浓、淡等丰富变化,使点画线条富有力感和情感的美。
线条美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线条的力感。线条的力感指线条在人心中唤起的力量感。唐太宗李世民曾用“行行如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来批评草书的线条写得没有骨力。那么,什么样的线条才有力感呢?晋代卫夫人认为:“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善笔力者多骨,不擅笔力者多肉”。(《笔阵图》)所谓“筋”,就是点画坚韧遒劲,具有弹性;所谓“骨”,就是点画铁画银钩,坚实有力。筋和骨都是使线条具有力感的主要因素,“颜筋柳骨”正好符合“骨肉相称”的要求,因而成为书法用笔技巧的重要典范。
线条的力感还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线条的“立体感”和“涩感”。宋代的书法家米芾说:“得笔,则虽细为髭发亦圆;不得笔,则虽粗如椽亦扁。”这里所谓的“圆”即“立体感”。具有“立体感”的点画线条深沉厚重,即使细如发丝,也有“入木三分、力透纸背”之妙;扁薄浮浅的线条,写得再粗,也是像条布带,毫无力感可言。所谓“涩感”,是点画线条似乎有阻力,挣扎前进中表现给人心理上的一种力感。刘熙载《书概》中说的“唯笔方欲行,如有物拒之,竭力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便是对涩感这一审美意趣的追求。
线条美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线条中所蕴含的情感。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线条的节奏感。线条和音乐一样也是具有节奏感的。书法中用笔轻重徐疾,抑扬顿挫,就是其节奏感的反映。因此,唐代的张怀瓘在《书议》中曾把书法艺术称为“无声之音”。
一般人认为,听觉器官能感知节奏感,实际上人的视觉也有节奏感能力。在作为视觉艺术的书法作品中,节奏主要是利用既连续又有规律变化的点画线条,引导人的视觉运动方向,控制视觉感受的变化,给人的心理造成一定的节奏感受,并由此而产生一定的情感活动。孙过庭在《书谱》中强调“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就是为了使点画线条富有节奏感。
欣赏书法中的线条美还需要看线条中的呼应。线条呼应就是指点画之间的联系。这是使书法线条富有情感的又一重要因素。笪重光《书筏》中说:“起笔为呼,承笔为应。”故用笔讲究“笔断意连”。“笔断”使点画有起有止,起止有度;“意连”使点画有呼有应启承分明。这种或断或连,似断还连;上下呼应,左右顾盼的线的艺术,表现出书法家的种种情绪意志,风神状貌,使作品具有特殊的美感力量。如果每一线条,各自独立,互不关联,只是机械拼凑在一起,那就“图写其形,未能涵容,皆支离而不相贯穿”。(姜夔《续书谱》)
由上可知,点画是构成汉字的基础,也是构成书法艺术的主要因素。因此,我们在书法欣赏时,不能忽视点画的线条美。
二、欣赏结构的造型美
点画的线条美固然不可忽视,但人们欣赏书法的习惯,除特别的需要外一般不会孤立地去看字的点画线条,而是按照作品中的文字内容,顺次阅读下去。
阅读的过程中,注意力会集中在字的结体造型上。这就需要书法要有结构的造型美。因为单个的点画线条本就很美,再按照整齐一律、对称均衡、对比和谐、多种统一等形式美法组合起来,就更加美。书法艺术就是将这简单的笔画赋予规则韵律,使其姿态万千,变化无穷。
结构的造型美中的意趣和哲理就像画家使用三原色描绘出丰富多彩的图画;音乐巧妙把七个音阶谱写成美妙的乐章。正如明代陶宗仪在《书史会要》中所说:夫得不偿失兵无常势,字无常体: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日月垂象,若水火成形。倘悟其机,则纵横皆成意象矣。”我们看王羲之在《兰亭序》中写的二十个“之”,尽管该字点画简单,姿态却各不相同,极尽变化之妙,充分表现了结构的造型美。
三、欣赏章法的整体美
书法欣赏和绘画欣赏一样,往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作品的整体效果。因此,作品的整体美也是书法欣赏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件优秀作品,必然是一个多样统一的整体。构成书法艺术整体美的重要因素是章法。如果说字的结体是线条的组织,那么作品的章法则是线条更复杂的组织。组织得是否适当,是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章法之所以也称为“布白”,是因为章法的本质是对空间虚实的艺术处理。
实处之妙,皆由虚处而生,“虚”与“实”,“白”与“黑”,相依相生,相映成趣,给欣赏者留有审美想象的广阔天地。成功的章法集中体现了虚实结合的美学原则,邓石如“计白当黑”,便是这一美学原则的具体运用。也就是有笔墨处重要,无笔墨处也重要;字里行间均有笔墨,有情趣。字的空间的匀称、布白停匀和字形点画具有同等的审美价值。既然所有空间都是作品的有机部分,对线结构、对空间的感受,自然也应该包括在内。书法章法还讲究承上启下,左顾右盼,参差变化,以及落款合理,钤印得宜,并注意局部美与整体美的和谐统一。如《兰亭序》全篇324个字,分28行,字字相映带,行行相呼应,若行云流水,气势连贯、浑然一体。清包世臣说:“丰古帖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孙,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形象地说明了书法作品整体美的艺术效果。
四、欣赏全幅的风格美
欣赏作品需要看作品的风格美。风格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马克思说:“风格就是人。”黑格尔说:“风格在这里一般指的是个别艺术家在表现方式和笔调曲折等方面完全见出他的人格的一些特点。”周星莲说:“坡笔挟风涛,天真烂漫;米痴龙跟跳门,虎卧凤立冬阙,二公书绝一时,是一种豪杰之气。”总之,风格是区别于别人的,有自己的特色的东西。
中国书法艺术,流派繁多,风格迥异:或沉雄豪劲,或清丽和婉,或端庄厚重,或倜傥俊拔,或浑穆苍古,或高逸幽雅……真是百花齐放、绚丽多姿。不同的风格给人不同的美感。“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是王羲之的书法,这种书法风格平和简静、遒丽天成。欣赏这种优美风格的书法艺术,往往使入联想到天朗气清、鸟语花香、湖光山色、小桥流水……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一种亲切自然、轻松愉快、心旷神怡的心境。“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张晏评颜真卿《刘中使帖》)是颜真卿的书法,这种书法雄强豪迈、气势磅礴的书风,充分显示了书者刚正忠烈的性格和“立朝正色、刚而有礼”的风度。欣赏他这种壮美风格的书法艺术,往往令人联想起广袤的太空、浩瀚的大海、巍峨的群山、逶迤的长城……由此产生景仰、尊崇、悲壮、豪迈、胜利感等心理情感反应。由于书法能表现书者人格的一些特点,所以,刘熙载在《书概》中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而已。”
由于书法的非摹象性质,欣赏书法作品较欣赏其他艺术更难一些。要提高书法艺术欣赏水平,不仅要具备这些基本的欣赏常识还要勤于临池实践,并加强文化及其他艺术方面的素养,不断积累审美的经验,正如马克思说的:“如果你愿意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第五节 书法欣赏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强调个人主观因素不能排斥书法欣赏的普遍规律
书法欣赏是人的一种主观活动,是一种个人行为。因而,欣赏过程中必然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康熙喜董(其昌),乾隆尊赵(孟)”指的就是这个意思。面对同一幅作品,同一个人由于认识阅历的增长、文化修养、鉴赏能力的提高,其自身的感受也会不同。这都是由人的主观因素决定的。应该说,这种现象是正常的。但这也并不等于说书法欣赏没有一定的标准和尺度。欣赏过程中片面强调欣赏者的主观性而否定书法美的普遍规律,或只片面强调书法美而排斥欣赏者的主观意识和判断,两者都是有害的。欣赏者的主观意识和判断,只有建立在相应的书法美的普遍规律的基础上,其判断才会显示光华,欣赏才是正确的、有价值的。
二、书法欣赏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的认识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书法欣赏也不例外。“王羲之之书字势雄逸,如鱼跳龙门、虎卧凤阙”,“萧子云书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荆轲负剑,壮士弯弓,雄人猎虎,心胸猛烈,锋刃难当。”这样的想象,瑰丽离奇,甚至是天马行空。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发生作用的结果。
我们在欣赏书法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地发挥个人的想象和联想,书法作品只是一个静态的实物,如果只是简单地把书法作品看成一些简单的抽象的符号,就无从谈及书法欣赏。要想认识到书法中的不定的势、书法作品中的动态的美,必须通过观赏者自己的想象和联想以达到与作品作者的互动,更好地理解作品。
然而,仅仅发挥想象和联想是不够的。任何一件书法作品,总是历史的积淀,总是留有特定的时代的烙印。作者的学识修养、精神气质、思想情感、审美趣味都会在其作品中体现出来。因此,只有对书法创作的背景、作者的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
三、书法欣赏需要反复琢磨,不断提高认识
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其中的规律,书法欣赏也不例外。书法欣赏需要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如此循环往复,认识一次比一次深化的过程。进行书法欣赏,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书法的外在形式,如书体、大小等。在此基础上,通过观赏者自己的学识、认识对感性材料进行综合,形成进一步的知觉形象。然后,知觉的刺激使观赏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对作品进行取舍和补充,发现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形成对作品的认识。但在观赏的过程中,一个人由于特定的心境、学识和文化素养可能在不同的情况下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评价。这就需要观赏者提高自身观赏能力的同时,对作品进行不断、反复的琢磨,不断地提高认识,以便全面地、公正地对作品作出评价。近人马宗霍的《书林纪事》载:“询当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返,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由此可见,书法欣赏只有反复琢磨才能掌握其精髓。
四、书法欣赏要公平、公正
欣赏是人的一种主观行为,所以一般人都认为,欣赏更易受个人情感因素的影响。这往往会产生两种结果:一是对自己喜欢的作品赞赏有佳,看不到其中的缺点。二是对自己不喜欢的作品贬斥、批评,看不到其中的优点。
这种做法会影响个人对作品作出正确、公平的评价。欣赏书法要看到其中的优点,加以转化吸收可为我所用,或是得到借鉴,同时也要分析其中的缺点,以便于改正。赏中有评,评中有赏者才是唯物的、客观的、正确的书法欣赏。
总之,书法欣赏是能动的,也是主观的。我们承认书法欣赏的主观性,不是说书法欣赏没有标准,相反,书法欣赏只有建立在书法审美标准的基础上,不断反复,不断深化,赏中有评,评中有赏才是公正的、客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