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解释水平理论:心理距离影响决策行为

解释水平理论:心理距离影响决策行为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解释水平理论最早由利伯曼、特普提出。高解释水平是抽象的、主要的、全局的、基于目标的,被认为与基于认知的思考紧密相关。与之相对的低解释水平则用来表征具体的、心理距离更近的个体或者事件,是具体的、次要的、局部的、边缘的,被认为与基于情绪的思考紧密相关。解释水平取决于人们所感知到的对某个体或事件的心理距离,并会对决策行为产生影响。

解释水平理论:心理距离影响决策行为

解释水平理论(construal level theory,CLT)最早由利伯曼、特普提出(Liberman、Trope,1998)。该理论指出,人们将个体或者事件表征为不同的抽象水平,从而对个体或者事件有不同的思考方式。抽象的个体或者事件被赋予更远的心理距离,并被定义为高解释水平。高解释水平是抽象的、主要的、全局的、基于目标的,被认为与基于认知的思考紧密相关。与之相对的低解释水平则用来表征具体的、心理距离更近的个体或者事件,是具体的、次要的、局部的、边缘的,被认为与基于情绪的思考紧密相关(Leiser、Azar、Hadar,2008;Liberman、Sagristano、Trope,2002;Liberman、Trope,1998;Liberman、Trope、Wakslak,2007;Metcalfe、Mischel,1999;Trope、Liberman,2010;Trope、Liberman、Wakslak,2007;黄俊、李晔、张宏伟,2015)。比如:在计划旅行时设想旅行中的轻松和快乐体验是高解释水平,而确定出行交通工具、预订酒店则是低解释水平。

解释水平取决于人们所感知到的对某个体或事件的心理距离,并会对决策行为产生影响。心理距离越远,人们越倾向于采用抽象的高解释水平对个体或事件进行表征。当个体或事件与直接经验(direct experience)相符时,个人将感知到与该个体或事件之间的心理距离较近。这是因为关于“此情此景”的个体或者事件,正是人们当下所正在经历的,所以人们往往掌握很多相关信息,因此会基于这些细节的、基于情境的信息做出更具体的表征。而当缺少与个体或者事件相关的直接经验时,个人往往无法获得丰富的、具体的相关信息,此时只能通过经验、知识归纳等方法对个体或事件进行抽象的、概要的表征(Trope、Liberman、Wakslak,2007)。(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