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实验方法:自我、他人、陌生人决策的社会距离与收益支付比较研究

实验方法:自我、他人、陌生人决策的社会距离与收益支付比较研究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决策收益者为自身的实验条件下,决策收益将在实验后支付给被试,而在决策收益者为陌生人的实验条件下,主试会当面将该部分所得通过支付宝爱心捐赠渠道捐赠给福利项目。图12.1预实验流程为了便于被试直观地区分三种实验条件——为自己决策、为朋友决策、为陌生人决策,我们在决策选项呈现的圆圈上方展示11个横向排列的小人,用以表现三种实验条件下不同的社会距离。实验采用Python编写程序,实现实验刺激呈现和行为结果记录。

实验方法:自我、他人、陌生人决策的社会距离与收益支付比较研究

在被试招募环节,我们在浙江大学CC98论坛上发布被试招募通知,给出对实验任务、实验时长、实验报酬等的基本描述,并列出可供选择的实验参与时间,并在帖子中强调请已经参与过预实验的被试不要重复报名。在核实报名被试符合实验基本要求后,主试将告知被试报名成功,并会在实验前一天发短信提醒被试实验的具体时间和地点,以确保被试按时出席。正式实验共包含三个部分,分别对应社会距离不同的决策受益者:决策仅影响自身收益,决策仅影响下一被试收益,决策仅影响朋友收益。每部分包含150次决策,三部分的呈现顺序服从拉丁方设计。与预实验一样,为了避免被试提前拟好在三个部分中各自的策略,产生诸如“不想让他人得到比自己多的收益”等比较心理,每部分指导语仅在该部分实验开始前给出。后续实验任务未知,可以避免比较心理,从而最大限度地反映被试在每种决策条件下的决策行为偏好和心理。

在正式实验开始之前,被试首先阅读该部分的指导语,然后主试向被试讲解实验流程,并强调一些具体的重要细节,如:在该部分实验中决策仅影响下一受试者(或朋友)的收益,而与被试自身的收益无关。在完成讲解后,被试需填写关于实验指导语的问卷,问卷内容主要为对实验指导语细节的辨析,采用选择题的形式,目的是确保被试完全理解实验任务。随后,被试将完成5轮次的训练任务,训练任务的参数与正式实验完全不同,仅用来帮助被试熟悉整个实验流程。在训练任务结束后,主试会再次询问被试是否有其他问题,只有在确定被试对实验任务完全清楚后,才会让被试进入正式实验。在计算每部分最终收益时,主试将随机从每个部分的150次试次中抽取一次,将该试次所获得(或损失)的实验币值乘以0.05,加上初始决策本金15元,作为该部分的最终收益。随机抽取的操作使得每个试次被抽到的概率相等,从而保证被试对每个部分中的所有试次都一视同仁,并减少不经思考的胡乱选择。与预实验不同的是,在正式实验中我们采用了实验币值向人民币值转换的操作,这是因为在正式实验中可能结果的变化范围较大,受到实验成本的限制,我们将实验币值以0.05的比例转换为人民币值。值得注意的是,在决策收益者为自身时,被试获得的最终收益为自己在该部分决策中的收益与上一被试为下一被试(陌生人)决策所得到的收益之和。在决策收益者为朋友时,具体操作与预实验类似,即为在该部分开始前让被试写下一位好朋友的姓名和支付宝账号,以确保该决策条件的真实可信。主试会在实验结束后将被试为朋友决策所获得的收益现场通过支付宝转账给该朋友。在决策收益者为陌生人时,被试为下一位被试做决策所得到的收益将会被放在一个密封的信封里,并在“陌生人”决策部分开始时,与实验指导语一起交给下一位被试。这样做的目的是:一方面保证了下一位被试的决策不会被信封里的金额大小所影响;另一方面,确保下一位被试相信,“陌生人”决策条件不是想象的,而是真实存在的,并且确实会影响一位陌生人的收益。在实验中我们尽量避免了前后两位被试碰面,这种碰面在一定程度上会使被试产生共情,或者是亲切感,使得二者不再是绝对意义上的陌生人,从而缩短社会距离。

实验流程如图12.4所示,在每个决策试次中,屏幕上将首先呈现持续750毫秒的“+”以提示一轮试次的开始。随后,屏幕上将展示两个圆圈。其中一个圆圈被等分为上下两部分,每部分包含一个值,表示风险选项中以等概率出现的两个潜在结果;另一个圆圈中只包含一个值,表示确定选项所对应的结果。被试需要按键选择想要接受风险选项还是确定选项。为了避免时间压力对决策偏好的影响,在决策环节我们并未设置时间限制,被试可以充分思考直到做出决定。被试按键选择后,所接受的选项会在屏幕上继续保留750毫秒,而未被选中的选项则会消失。与预实验中的操作一样,选项的最终结果不会被呈现,但会被记录下来。750毫秒的空白屏在每个试次的最后呈现,提示该试次结束。

图12.4 正式实验流程(以为自己决策为例)

为了对三种实验条件加以区分,我们用无小人、两个手拉手的小人、一个小人分别表示决策收益者为自己、朋友和陌生人的风险决策情境(图12.5)。这种对三种决策收益者的直观表示,可以避免提示决策者从社会距离的角度做出决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可能出现的主试需求效应(experimenter demand effect)。

图12.5 不同社会距离的呈现方法

注:左、中、右三图分别代表为自己、朋友和陌生人决策。
图片来源:作者绘制。

每部分的150次决策中包含45次收益型决策、45次损失型决策、50次混合型决策,以及10次检验型捕捉试次(catch trial)。每种类型的决策试次以随机顺序呈现,下面将分别针对每种决策类型的参数设置进行具体说明。

1.混合型决策

在混合型决策中,确定选项结果为0,风险选项包含等概率的一个潜在损失值和一个潜在收益值。其中,潜在收益值的变化范围与收益或损失型决策类型一致,具体为50~90实验币,增幅为10。潜在损失值由潜在收益值与不同的乘子分别相乘产生。乘子的变化范围为0.3~1.2,增幅为0.1(表12.1)。

表12.1 混合型试次的参数设置(以金额量级为50为例)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在设置乘子范围时,实验主要考虑了两个重要值:0.5和1.0。乘子为0.5时,潜在收益为潜在损失值的2倍。一些重要文献指出当收益为损失的2倍时,二者的心理效用大致可以相互抵消(Tversky、Kahneman,1992)。乘子为1.0时,潜在收益等于潜在损失,此时风险选项的数学期望与确定选项相等。同时,在其他一些文献中,1.2~1.5倍于损失的收益值所对应的正效用能抵消损失所带来的负效用(Schulreich、Gerhardt、Heekeren,2016;Sokol-Hessner et al.,2009)。因此我们认为在混合型决策中,行为上发生接受风险选项向拒绝风险选项转变的“拐点”应该出现在乘子为0.5~1.0的范围内。同时,为了包含更多的可能情况,如更高的损失厌恶程度,或者是被试不具有损失厌恶的特征,我们将乘子值向上向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对称延伸,最终确定了0.3~1.2的乘子范围。(www.daowen.com)

2.收益型决策

在收益型决策中,确定选项的变化范围为50~90实验币,增幅为10。每个风险选项包含等概率的两个可能结果,其中一个为0,另一个由确定选项金额分别乘以9个乘子产生(变化范围为1.2~2.8,增幅为0.2)(表12.2)。9个乘子关于2.0(风险选项期望值与确定选项期望值相等)对称,故风险选项期望大于确定选项期望的试次,与风险选项期望小于确定选项期望的试次数量相等。这种对称的乘子设定能够让我们借助被试对风险选项的接受比例粗略推断被试在该决策类型下的风险态度。在收益型决策中:如果该被试对风险选项的接受比例大于50%,则可大致判断出被试在收益型决策下是风险偏好的;如果被试对风险选项的接受比例小于50%,则可大致判断出被试在收益型决策下是风险规避的;如果被试对风险选项的接受比例约等于50%,则可大致判断出被试在收益型决策下是风险中性的。

表12.2 收益型试次的参数设置(以金额量级为50为例)

续表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3.损失型决策

损失型决策与收益型决策相互对应,其差异在于所有可能结果均为负值,即确定选项的范围为-50~-90,降幅为10。风险选项包含两个等概率的可能结果——0和由确定选择值与乘子相乘所产生的更大的损失值。其中乘子的变化范围与收益型决策相同,皆为1.2~2.8(增幅为0.2)(表12.3)。与收益型决策类似,被试在损失型决策下对风险选项的接受比例也可用来推断被试在该风险决策类型下的风险态度。此外,设置损失型决策与收益型决策的选项互为相反数的目的是通过比较被试在两种对称决策类型下的非对称选择,计算损失、收益在效用上的差异。

表12.3 损失型试次的参数设置(以金额量级为50为例)

续表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4.检验型决策

检验型决策随机分布在每个决策部分的150个试次中。被试对检验型决策试次的决策行为可以作为检验被试在实验中是否认真思考的标准。在参数设置上,确定选项与收益型和损失型决策中的确定选项范围相同,即收益型为50~90,损失型为-50~-90。对于收益型决策中的确定选项,其对应的风险选项为0和一个小于确定选项大小的收益数值,所以无论风险选项的最终结果为何,都不会优于确定选项,因此确定选项是绝对占优的。同理,对于损失型决策中的确定选项,其对应的风险选项为0和一个小于确定选项大小的损失数值,此时风险选项是绝对占优的。如果在检验型决策中,被试没有选择占优策略,则证明其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就做出选择,此类被试的数据应该考虑剔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