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研究庭园的背景与功能分析

研究庭园的背景与功能分析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找到园林的背景资料并不难。例如留园的资料除了在互联网上搜之即来,还可以参考刘敦桢所写的《苏州古典园林》和《中国古代建筑史》。明万历十七年太仆寺少卿徐泰时奉旨“回籍听勘”,回到苏州阊门外下塘花步里家中,“一切不问户外,益治园圃”。在其曾祖父“始创别业”的基础上,建东园。之后几次易主和扩建,成现在的留园。

研究庭园的背景与功能分析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找到园林的背景资料并不难。例如留园的资料除了在互联网上搜之即来,还可以参考刘敦桢所写的《苏州古典园林》和《中国古代建筑史》。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太仆寺少卿徐泰时奉旨“回籍听勘”,回到苏州阊门外下塘花步里(今留园路一带)家中,“一切不问户外,益治园圃”。在其曾祖父“始创别业”的基础上,建东园。之后几次易主和扩建,成现在的留园。明代的文人园已经相当成熟,出现了专业造园工匠,被称作“山子“或“花园子“。留园的叠石由当时的大师周时臣所制,玲珑峭削“如一幅山水横披画”。今中部池西假山下部的黄石叠石,似为当年遗物。除了工匠,园林理论著作也层出不穷,如张岱的《陶庵梦忆》、钱咏的《履园丛话》、计成《园冶》等。这些巨著奠定了中国园林的造园基础手法与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园冶》)说到留园的功能,可归结为“游”和“居”二字。主人要在风景生活、宴饮、读书、习艺和清谈,这些功能决定了中国古典园林必然是和建筑密不可分,空间开阖满足复杂的生活需要。在庭园中,有用于夏日赏湖乘凉、抚琴的“卷石山房”(今涵碧山房),秋日赏桂的餐秀轩(今闻木樨香轩),生活待客的主厅“傅经堂”(今五峰仙馆),也有归田农耕的“亦吾庐”(今佳晴喜雨快雪之亭)。实际上,原来的主人由住宅入园的门口是在五峰仙馆东侧的鹤所。但由于当时此园就可供外人游赏,所以园主在今古木交柯处另辟蹊径,可不经由住宅入园。了解了这些功能,人们才能明白为什么园林要如此布局(见图2-17)。(www.daowen.com)

图2-17 从苏州留园入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