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英国:老牌富裕国家的反贫困措施与贫困现状

英国:老牌富裕国家的反贫困措施与贫困现状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英国是西方发达国家中福利制度较为完善的国家之一,但英国也曾受到贫困、生态破坏、犯罪、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困扰。为有效实现贫困的衡量,英国制定国家贫困标准,判断的依据就是家庭收入与国家救济津贴标准的差值,根据这一衡量标准,英国在1971年的贫困人口比例为3.5%。英国是老牌强国,其很早就对贫困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反贫困行动。

英国:老牌富裕国家的反贫困措施与贫困现状

英国是西方发达国家中福利制度较为完善的国家之一,但英国也曾受到贫困、生态破坏、犯罪、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困扰。十六世纪的英国还处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这一时期的资本家大量掠夺土地,农民由此流离失所并成为贫困人口或者流浪汉,从这一时期开始,贫困就没有在英国间断过。对于贫困问题的关注引起了众多经济学家的讨论,在1899年,贫困仅指物质生活的低下,即为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准,这一时期的贫困线为17美元8美分,随着时代的发展,贫困的定义融入新的元素,比如身体健康程度、文化生活等。为有效实现贫困的衡量,英国制定国家贫困标准,判断的依据就是家庭收入与国家救济津贴标准的差值,根据这一衡量标准,英国在1971年的贫困人口比例为3.5%。

英国的贫困具有两大特征,一是群体性贫困,也就是贫困人口具有一定的群体性,具体体现在体力劳动者、残疾人、失业者、妇女和老年人上,对1978年英国贫困人口加以调查发现,不同群体的失业率有所不同,其中非熟练体力劳动者的失业率最高,其次是熟练体力劳动者,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失业率最低,除此之外,残疾人的失业率是全国平均失业率的3至5倍。二是地区性贫困,也就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贫困问题的出现,调查发现,英国最贫困的地区为北爱尔兰,其次为英格兰西北部。1978年,在西南部和威尔士有4.4万人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准,在北爱尔兰为4.6万人,在苏格兰有近5万人[6]。由此可见,英国贫困问题的出现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社会结构和社会阶层,处于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结构的人所对应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社会阶层越高,收入水平越高,相反则越容易陷入贫困。二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更容易出现大众化贫困现象。

英国是老牌强国,其很早就对贫困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反贫困行动。长期以来,该国形成了两大反贫困政策体系:

(一)完善的社会福利政策

社会福利政策是英国反贫困措施的主体,不仅其出现远远早于后来的区域开发政策,而且内容更为丰富,体系更为完善,英国的社会福利政策也为西方其他发达国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英国社会福利政策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都铎王朝,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为解决社会贫困问题而制定济贫税,1601年,伊丽莎白女王颁布《济贫法》,在全国设立收容和救济老人、孤儿、残疾人等贫民的济贫院,并帮助失业者寻找工作。1765年,“斯品汉姆莱制度”在英国议会中通过,该制度确认最低工资限度,各教区针对未达到最低工资限度的工人给予一定的津贴补助。尽管社会福利政治一直受到英国政府的关注和重视,但是发展至十八世纪末期,英国的社会救济政策仍处于起源时期。从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社会政策处于发展时期,“斯品汉姆莱制度”在这一时期的执行中遇到一定的困难,比如政府和纳税人负担加重等,为有效缓解政府财政负担,新的《济贫法》由英国政府颁布,习艺所也相应建立起来,习艺所的出现使得贫困人口的利益受到影响,阶级矛盾激化。为化解社会阶级矛盾,英国政府在十九世纪末期先后颁布多项法律,包括《工厂法》《工厂赔偿法》等,并对社会政策加以调整和完善。从20世纪初到二次世界大战为英国社会福利政策的过渡期,贫困调查委员会在1905年成立,《国民保险法》《老年赡养法》以及《职业介绍所法》等社会福利法案在1908年逐步颁布并实施,《惠特利住宅法》在1924年颁布,习艺所在1927年至1929年期间取消,除此之外,这一时期还发生众多重大事件,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为日后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提供必要的基础和前提,如二战期间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福利经济学》的发表、社会改革著名报告的提交等。二战之后,英国社会福利政策进入完善阶段,社会保险计划在1944年发布,《工伤保险法》在1945年修改并颁布,《国民保健法》以及《国民保险法》在1946年制定,国民救济委员会在1948年建立,同样在1948年,《国民保健法》以及《国民保险法》正式实施,除此之外,其余社会福利政策也相继出台并实施。各项社会福利政策的建立健全使得英国社会福利政策不再是零碎的、分散的,而是完善的、系统的。(www.daowen.com)

(二)区域开发政策

英国的区域开发政策始于20世纪的20—30年代。因一战后有50万人迁入了大伦敦地区,导致1928年英国成立了工业迁移委员会,鼓励工人从失业多的萧条地区迁移到发达地区;1932年政府通过贸易委员会对工业衰落区进行补贴,1934年英国政府颁布了“特区法案”,将苏格兰中西部在内的四个区域划分为特区,集中解决特区中所存在的高失业率问题,通过财政援助实现失业率问题的缓解,区域开发政策开始由对外迁移向加快高失业区内在发展转变;1940年,著名的“巴洛”报告由特区委员会正式向英国政府提交,报告中提出合理配置工业的建议,1944年,英国政府正式同意“巴洛”报告中合理配置工业的建议;《工业发展法》《工业公布法》以及《地区工业法》在1945年至1966年期间相继出台并实施;1967年,英国政府制定地区就业奖励制度,旨在鼓励落后地区推动经济发展;20世纪70年代主要措施是通过工业法案和提出选择性地区援助,区域政策的主题就是选择性开发;80年代的区域政策一方面对受援区创造就业和保持就业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继续予以选择性财政援助,另一方面又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传统工业区经济发展和增加这类地区就业机会的区域政策,后者成为“地区工业发展”白皮书的主要内容。

尽管英国的区域政策受到了来自国内的一些批评,但它在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机会方面是功不可没的,也是非常必要的,旨在根据当前英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振兴衰退地区经济和降低落后地区失业率,也应进一步完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