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构建人力资源生态位:关键路径探析

构建人力资源生态位:关键路径探析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外,人力资源生态位构建是个体因子和群体因子根据资源需求和生产能力方面的特性进行的适应行为,是人力资源生态系统与环境互动匹配为达到适应状态的行为。标准化后,xij即表示第i个生态主体在生态因子j的现实生态位。

构建人力资源生态位:关键路径探析

(一)人力资源生态位构建的基本内涵

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生态位的概念和特征,我们认为,人力资源生态位构建是指人力资源生态系统中的个体因子(群体因子)通过新陈代谢、沟通和选择等自身的行为,部分地创建和部分地毁灭自身生态位、改变环境与其他因子,进而改变其环境中生物与非生物的自然选择源的一种能力。人力资源生态位构建包括个体因子生态位构建和群体因子生态位构建两种类型。

我们从两个方面对人力资源生态位构建进行分析:群体生态位是人力资源生态系统群体在战略环境中对多维资源空间的构建;群体因子构建出一个基础生态位,它占据特定资源空间。该种群内的个体因子实际构建或占据了基础生态位的一部分或全部,称为实现生态位。另外,人力资源生态位构建是个体因子和群体因子根据资源需求和生产能力方面的特性进行的适应行为,是人力资源生态系统与环境互动匹配为达到适应状态的行为。

(二)人力资源生态位构建的数学模型

生态位构建强调自然选择的作用。然而在人力资源生态系统中,重视的却是人工选择的作用,而且这种选择与自然选择的进化方向往往是相反的,导致人力资源生态系统物种的生态位构建机制呈现特殊规律。这种人工调控下的生态位构建理论尚是一个新问题。本节选用生态位适宜度测定人力资源生态系统中的因子生态位构建进化惯量,用现实生态位对人力资源生态位构建中心点的偏离度测度进化动量。

人力资源生态位适宜度是指生态主体的现实生态位与其最佳生态位的贴近程度,反映了生态主体对其生境条件的适宜程度。从进化角度来看,人力资源生态位适宜度又是人力资源生态系统进化惯量的一种测度。人力资源生态位适宜度越大,表明生态主体对其生境条件的适宜程度越高,二者结合进化惯量亦越大;反之则越低。

1.人力资源生态位适宜度与进化惯量模型

设有m个人力资源生态主体,xij(j=1,2,…,m;j=l,2,…,n)表示第i个生态主体在生态因子j上的观测数值。由于在实际问题中,采集到的数据往往具有不同的量纲,且这些评价指标都是正指标,故可对如下公式进行标准化处理:img。其中,xmax表示xij(i=1,2,…,m)中的最大值。标准化后,xij即表示第i个生态主体在生态因子j的现实生态位。又设xaj(j=1,2,…,n)表示第j个生态因子的最佳生态位,即img,(i=l,2,…,m);当确定人力资源生态位适宜度计算公式时,参考前人的有关研究成果,可以建立如下数学模型:

其中,Fi表示第i个生态主体的生态适宜度,其值越大,生态主体的生态位适宜度越高;βj为第j个生态因子的权重,反映了该因子对人力资源生态系统生态主体的生态位适应度的影响;α(0≤α≤1)为模型参数,其值的确定,通常可以假定Fi=0.5估算出来:

由式(4-18)求解出α的值,代入式(4-14),即得实际计算公式。

2.进化动量模型

在人力资源生态系统协同进化的过程中,生态主体的最佳生态位表示在其生态位空间中的最适宜的位置。生态主体对其最适生态位表现出趋适性。因此,人力资源生态系统生态主体的进化动量,就是现实生态位对其最佳生态位的趋适作用强度。一般而言,现实生态位离最佳生态位的距离越远,趋适作用越强,进化动量也就越大。

设系统生态主体的现实生态位为Xt=(xt1,xt2,…,xtm),最佳生态位为Xa=(xa1,xa2,…,xam),则可得出如下计算进化动量的公式:

[1]尚玉昌.现代生态学中的生态位理论[J].生态学进展,1998,5(2):77-84.

[2]欧阳志云,王如松,符贵南.生态位适宜模型及其在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J].生态学报,1996,16(2):113-120.(www.daowen.com)

[3]HutChinson G.E.Concluding remarks[J].Cold Spring Harbor Symposia on Quantitation Biology.1957(22):415-427.

[4]朱春全.生态位态势理论与扩充假说[J].生态学报,1997(3):324-332.

[5]尚玉昌.普通生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Elton C..Animal Ecology[M].New York:Macmillan Co.,1927.

[7]尚玉昌.现代生态学中的生态位理论[J].生态学进展,1988,5(2):77-84.

[8]张光明,谢寿昌.生态位概念演变与展望[J].生态学杂志,1997,16(6):46-51.

[9]欧阳志云,王如松.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及其在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J].生态学报,1996,16(2):113-120.

[10]余世孝,奥罗西.物种多维生态位宽度测度[J].生态学报,1994,14(1):32-39.

[11]Hutchinson G.E_Concluding remarks[J].Cold Spring Harbor Symposia on Quantitation Biology,1957(22):415-427.

[12]余世孝.数学生态学导论[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

[13]王刚,赵松怜,张鹏云,等.关于生态位定义的探讨及生态位重叠计测公式改进的研究[J].生态学报,1984,4(2):119-126.

[14]李德志,石强,臧润国,等,物种或种群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的计测模型[J].林业科学,2006,42(7):95-104.

[15]许芳,李建华.企业生态位原理及模型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5):130-13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