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棉花从传入江南地区到最终成为大宗纺用纤维的主要原因

棉花从传入江南地区到最终成为大宗纺用纤维的主要原因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少数民族地区的棉纺织技术十分低下,所以,棉花内传之初,在汉族地区从事棉纺织生产的性价比没有从事丝、茎皮植物纤维纺织生产高,这是棉花不可能大规模内传的主要原因之一。之所以元代棉的内传在两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有两个原因:1元统治者本身是少数民族,没有根深蒂固的“华夷之辨”思想。棉花、棉纺织品的优良品质被广大民众认识到。

棉花从传入江南地区到最终成为大宗纺用纤维的主要原因

棉花在中国古代是舶来之物。中国应用棉花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2世纪或更早一些,但在宋代以前的1000余年时间内,棉花的种植和利用未在中原地区广泛传播,始终局限在中国南部、西南部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直到宋元时期,棉花的许多优良纺织特性才被人们广泛认识,加之棉花种植技术和棉纤维加工技术的突破,棉花才迅速取代麻、苎纤维,成为和蚕丝一样重要的大宗纺织原料。

国内树棉、草棉及其棉织物的相关记载和考古发现都可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西南、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其内传路径有两条:北路和南路。北路内传的是草棉及其纺织品,其内传路径为:新疆(西汉)→河西走廊(最迟唐代)→陕西地区(最迟元代);南路内传的是树棉及其纺织品,其内传路径为:云南(东汉)→广西(三国)→海南(南北朝)→广东、福建、江南(两宋)→长江黄河流域(元代)→全国广泛传播(明代)。到明代,树棉凭借其优良的纺用特性,成为中国古代的新一代最大宗纺用纤维。

从上面棉花的内传路径可以看出,棉花内传十分缓慢,从边陲地区传播到江南地区用了约千年时间,但棉花从传入江南地区到最终成为大宗纺用纤维,仅用了不到200年的时间,这是为什么呢?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www.daowen.com)

首先,中国古代纺用纤维的消费习惯阻碍了棉花的内传步伐,但商品经济又迅速促进了棉花的内传。中国自古就形成了丝、茎皮植物纤维制品的消费习惯。早在西汉时,丝、茎皮植物纤维的纺织生产技术已经相当发达了。刚传入西北、西南地区的棉纺织品是很难与之竞争的。此外,最重要的是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成为丝、茎皮纤维制品消费习惯的保护带,严重阻碍着棉纺织品、棉花的内传。直到两宋时期,商品经济高度繁荣,陆、海两路贸易十分发达,棉花、棉纺织品才逐渐开始有规模地内传。

其次,中国古代传统纺织技术惯性,成为棉纺织技术发展的阻碍,而黄道婆时期的棉纺织技术改革(可能不是黄道婆,黄道婆仅是教育者)又打破了这一樊篱。中国古代发达的丝、茎皮植物纤维纺织技术,特别是纺纱技术并不适合种子纤维—棉花。而少数民族地区的棉纺织技术十分低下,所以,棉花内传之初,在汉族地区从事棉纺织生产的性价比没有从事丝、茎皮植物纤维纺织生产高,这是棉花不可能大规模内传的主要原因之一。直到元初,传说松江府人黄道婆改进棉纺织工具,才促进棉纺织技术的发展,使之与中国传统纺织技术融合。最后,中国古代统治阶级对棉纺织品的认识由轻视到重视,经历了千年之久,这与入主中原完成统一的元政权有关。华夏民族曾有“华夷之辨”,在古代是轻视少数民族的。棉花、棉纺织品作为源于西北、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产品,自一开始就被认为是落后的产物,仅作为贡品而已。之所以元代棉的内传在两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有两个原因:1元统治者本身是少数民族,没有根深蒂固的“华夷之辨”思想。2棉纺织品的保暖性,早在南宋时期已得到寒冷北方地区的蒙古政权(元统治政权的前身)的欣赏,南宋时期的陆路贸易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棉纺织品。正是因为如此,元统治者大力推广棉花、棉纺织品。棉花、棉纺织品的优良品质被广大民众认识到。此后,明政权在元代棉迅速内传的基础上,沿用元代的鼓励政策,进一步推广了棉花和棉纺织技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