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丝绸之路的鼎盛时期:河西走廊的商业繁盛和防御升级

丝绸之路的鼎盛时期:河西走廊的商业繁盛和防御升级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外,在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的要冲地带,“立屯田于膏腴之地,列亭障于要害之路”,整修道路,修建烽燧,设置关卡,稽察商旅,加强防御。隋唐以来,尤其到了唐朝时期,由于中国政府和西北各民族政权的刻意经营,由于中国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及中西亚、欧洲各国与中国贸易经济、文化交往的密切,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发展。

丝绸之路的鼎盛时期:河西走廊的商业繁盛和防御升级

1.中西交通“三绝三通”——班超出使西域

东汉时期,由于北匈奴控制和奴役西域,西域诸国不时互相攻伐,河西走廊和陇右一带羌族经常阻断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使中西交通一度出现“三绝三通”。

公元1世纪初,王莽执政,为显示“威德”,一改西汉对匈奴及西域诸国传统的优惠政策,废弃宣帝与匈奴约定“自长城以南天子有之,长城以北单于有之,有犯塞辄以状闻;有降者,不得受”(《汉书·匈奴传》)的规定,导致“西域怨叛,与中国遂绝,并复役属匈奴”(《后汉书·西域传》)。从而加速了汉与匈奴的矛盾。建武五年(公元29年)河西五郡大将军窦融承制立康为汉西域大都尉,纯属西域55国。此后,莎车、鄯善、车师、焉耆等国先后遣使朝贡,并请求东汉政府在西域设置都护。由于光武帝认为“天下初定,北边未服”对他们请求仅采取“还待其子,后赏赐之”的办法,结果使西域出现混乱,各种势力互相攻杀,中西交通阻塞,把这一时期,史称中西交通的“一绝”。

昭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司马班超与从使郭恂等吏士36人出使西域。班超等先至鄯善,鄯善王广先对班超等到来报以殊礼,后因匈奴使者到来,态度突然变化。班超等设计在夜间火攻匈奴使者,袭杀百余人,使鄯善为之震服。接着来到于阗,于阗王广德得知班超等在鄯善之威,遂杀了匈奴使者,表示归服。第二年春,班超等又至疏勒,杀北匈奴所立龟兹人疏勒王,按疏勒人民的意愿,改立疏勒王子忠为王。为配合班超等的活动,东汉政府又派窦固、耿秉等率1.4万骑,出敦煌昆仑塞(今甘肃瓜州县西北),再次击败匈奴呼衍王部,占领车师(今新疆东部天山南北一带),开设西域都护及戊己校尉,以陈睦为都护,耿恭为戊校尉,关宠为己校尉。另外,在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的要冲地带,“立屯田于膏腴之地,列亭障于要害之路”(《后汉书·西域传》),整修道路,修建烽燧,设置关卡,稽察商旅,加强防御。至此,中西间交通得以恢复,这便是东汉时中西交通之所谓“一通”。

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汉明帝死后,北匈奴乘机反扑,在匈奴贵族支持和怂恿下,焉耆等国攻杀西域都护陈睦,并联合龟兹(今新疆库车)、姑墨(今新疆阿克苏)等进攻疏勒(今新疆喀什),使班超孤立无援,处境困难。建初元年(公元76年),令班超撤退,并撤回都护及戊己校尉,第二年春,又罢伊吾卢屯兵,北匈奴乘机占领其地,汉军暂时终止了对北匈奴的军事行动,中西交通又复中断,史称中西交通“二绝”。

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班超率疏勒、于阗、康居、拘弥等国兵攻姑墨石城(归属龟兹,今新疆拜城县西南哈喇裕乐衮地带),大获全胜。班超等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东汉政府重新控制了西域,永元二年(公元91年),恢复都护、戊己校尉等职,任命班超为都护,坐镇北道。徐干为长史,屯居疏勒与北道相呼应。永元六年(公元94年),班超发龟兹、鄯善等八国兵7万余人,讨伐曾攻杀都护,心怀二意的焉耆、危须、尉犁等国,“俘其王侯贵族”,“于是西域五十余国,奚皆纳质内属焉”。至此,一度中断了的中西交通又一次畅通,这就是东汉时期中西交通之“二通”。

殇帝延平元年(公元106年),西域诸国又相继叛汉,“道路尚隔,檄书不通,朝廷忧之”(《后汉书·梁懂传》)。面对这一局势,东汉统治集团竟于永初元年(公元107年)撤销西域都护府,废除屯田,放弃西域。这时北匈奴趁机南下,控制西域,并向西域诸国责取“欠租”,进而骚扰河西,造成严重破坏。当时河西、陇西一带的羌众,也因地方官吏横征暴敛,残酷奴役,纷纷掀起反抗剥削压迫的斗争,使东汉政府失去对陇山以西广大地区的统治,遂使中西交通再次中断,史称中西交通的“三绝”。

安帝元平六年(公元119年),敦煌太守曹宗遣长吏索班率众千余出屯伊吾卢招抚西域,车师前部王和鄯善王皆来归附。但北匈奴为隔绝中西间的联系,竟然发兵驱使车师后部王攻杀索班,击走车师前部“略有北道”。为打击匈奴势力,恢复与西域的友好关系,东汉政府派班超之子班勇为西域长史,领兵出屯柳中(今新疆吐鲁番东南鲁克沁),在鄯善、龟兹等国的支持下,一举击败匈奴伊蠡王于伊和谷(今新疆腾格里山谷),收复车师前王国。接着又连续击败车师后王部及北匈奴呼衍王部,平定了车师等六国的叛乱。永建二年(公元127年),西域焉耆、龟兹、于阗、莎车、疏勒等十七国又归附东汉,至此,中西交通第三次畅通。

东汉一代,中西交通的所谓“三绝三通”其中两次开通时由班超父子积极活动的结果,通西域无疑给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以巨大的推动力,在这方面,班氏父子起了不可低估的组织领导作用。

班超经略西域,恢复了东汉对西域的统治,扩大了汉帝国的疆域,维护和巩固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扩大了国际交往,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一些国家的友好合作,增强了东汉政府对西方世界的了解和认识,打开了中国人民的眼界,使东汉政权的势力及政治影响扩展到帕米尔以西地区,这为“丝绸之路”发展到中亚西亚乃至欧洲创造了条件。

隋唐以来,尤其到了唐朝时期,由于中国政府和西北各民族政权的刻意经营,由于中国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及中西亚、欧洲各国与中国贸易经济、文化交往的密切,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发展。

丝绸之路也曾给中国文学史上巅峰时期的唐诗带来许多内容和素材,留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脍炙人口的边塞诗篇和璀璨的文化遗产,孕育了一个诗化的时代,彪炳史册。诸如“烽火发金微,连营出武威”(虞世南《从军行》)、“陇头秋月明,陇水带关城……天山传羽檄,汉地急征兵”(杨师道《陇头水》)、“关山凌旦开,石路无尘埃”(王勃《散关晨度》)、“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笳喧雁门北,阵翼龙城南”(卢照邻《战城南》)、“骝马照金鞍、转战入皋兰”(卢照邻《紫骝马》)、“五营屯北地,万乘出西河”(卢照邻《上之回》)、“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骆宾王《从军行》)、“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王维《陇西行》)、“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陇头明月回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王维《少年行》)、“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高适《九曲词》)、“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高适《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高适《金城北楼》),李白也留下了“天马来出月支窟”(《天马歌》),“于阗采花人”(《于阗采花》),《箜篌谣》,“胡姬貌如花”等名篇佳句杜甫《后出塞》“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的豪放意境,“阴山骄子汗血马,长驱东胡胡走藏”(《忆昔》)对唐肃宗率西北各族军队平息安史之乱情境的生动反映;白居易的《胡旋女》“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中原自有胡旋者,斗妙争能尔不如”等诗篇流传千古。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的西域诗作是对丝绸之路风情的高度概括,他那精彩的语言可以使读者如身临其境,这里试举几例:他由长安出发赴西域,自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到陇山头。陇水不可听,呜咽令人愁”(《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他到了祁连山,写道:“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风吹沙卷白草;长安遥在日光边,忆君不见令人老”(《过燕支寄杜位》)。他到了酒泉,发现“黄沙西际海,白草北连天”(《过酒泉忆杜陵别业》)。他到了敦煌,感叹这里由牧地变为农田,对屯田戍边的将领十分钦佩,称为:“太守到来山出泉,黄沙img里人种田”(《敦煌太守后庭歌》),他到了吐鲁番,对火焰山印象深刻,称之为:“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不知阴阳炭,何独燃此中。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功”(《银山img西馆》)。他经过玄奘曾走过的银山和铁门关,写下“银山峡口风似箭,铁门关西月如练。双双愁泪沾马毛,飒飒胡沙迸人面”(《银山img西馆》)。他面对一望无际的大漠,写道:“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img中作》)。他在轮台故地写道:“轮台风物异,地是古单于。三月无青草,千家尽白榆。藩书文字别,胡俗语音殊。愁见流沙北,天西海一隅”(《img中作》)。岑参尤其反映了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如“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赵将军歌》);“琵琶长笛齐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如莲花,舞北旋,世人有眼应未见。高堂满地红氍毹,试舞一曲天下无。此曲胡人传入汉,诸客见之惊且叹”(《田使君美人如莲花舞北旋歌》)。这些诗句反映了那个充满开放气度的历史潮流,所以,在丝绸之路上留下的文化遗产至今仍然使我们感受到那不同凡响的意味。

图6 班超出使西域路线图(引自百度图库)

2.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及主要路线

丝绸之路的空间区域及城市分布可以分为四大版块:黄河流域——丝绸之路东段文化旅游圈(包括乌鞘岭以东、太行山以西、长城以南、秦岭以北的广大地区);河西走廊——丝绸之路黄金段文化旅游圈(包括东起乌鞘岭,西至甘新交界处,介于青藏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塔里木盆地之间);沙漠绿洲——丝绸之路西段旅游圈(包括新疆地区的沙漠绿洲地带,即三山两盆地,北部阿尔泰山,中间的天山和其南北的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南部的昆仑山);青藏高原——丝绸之路唐蕃古道文化旅游圈(主要包括青海省东部的湟水谷地、祁连山南麓和柴达木盆地等青藏高原东北部区域)。

根据贾耽、玄奘、杜环、法显、慧超等人的记载和阿拉伯、欧洲商人的旅行记等著作,以及近现代以来中外学者的考证,丝绸之路的路线由四条主干线组成。即:草原路——长城以北的丝绸之路;大丝道——沙漠绿洲丝绸之路;青海路——唐蕃古道,经过青藏高原的丝绸之路;西南夷道——由云贵高原至缅甸去印度的丝绸之路。

根据李明伟在《丝绸之路贸易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的考证和研究,“丝绸之路”虽然在中途歧出若干支线,分而复合、合而又分,并不仅是一条,但从它的基本走向看,依据路途的远近和地域的特点,大致可分四段,即秦陇段、东段、中断、西段。称为“四段论。”学术界也有“三段论’之说:丝绸之路分东、中、西三段。东段从长安或洛阳到玉门关、阳关;中段从阳关、玉门关经西域(今新疆)到葱岭;西段则指葱岭以西的广大地区。秦陇段是指陕西长安至甘肃敦煌一段。长约1800公里,从长安出发,经陇西高原,河西走廊到敦煌,这一段又分中线、北线和南线。(www.daowen.com)

中线,从长安出发到甘肃临洮后,北经阿干河谷至兰州,再沿庄浪河谷过乌鞘岭至武威。

北线分两条,一条从长安出发沿泾河西北越陇山,过宁夏固原、海原,至甘肃靖远北渡黄河,经景泰直抵武威;另一条沿泾河向西,过六盘山西北向,沿祖厉河而下,在靖远渡黄河北上至景泰,再到武威。

南线从长安出发,沿渭河而上至宝鸡,为绕过宝鸡至天水间的狭谷险道,再沿千河西北向过陇县,越陇山,度陇关,到甘肃秦安。再向西经甘谷、陇西、渭源越乌鼠山而至临洮。渡洮河后复向向西,经临夏,沿大夏河北上,在永靖炳灵寺附近渡黄河,西北向青海民和、乐都、西宁,再往北渡大通河,越祁连山,过扁都口至张掖

以上三线越黄河后,向一个方向靠拢,经河西走廊时与古代驿道基本一致。即由武威西向过番和(今甘肃永昌县)、删丹(今山丹县)、高台、盐池、临水至福禄(今酒泉)。后出嘉峪关、经布隆吉、瓜州(今瓜州县)至敦煌。敦煌是汉代丝绸之路秦陇段的重镇,也是河西走廊诸城中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物产丰富、交通方便的城市。它不仅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枢纽,而且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一个交汇点,政治、经济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季羡林先生曾在《敦煌学、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这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红旗》1986年第3期)。

东段,自敦煌至木鹿(今土库曼斯坦境内马雷迤东30英里)。中经帕米尔高原或阿赖高原山区。东段路线,《汉书·西域传》有明确记载“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一为南道,即出阳关(今敦煌西南古董滩)“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这就是说出阳关后,沿南山(昆仑山脉)北麓,经鄯善(今新疆若羌)、且末(今新疆且末县西南50里废墟)、精绝(今新疆民丰县尼雅古址)、扜弥(今新疆于田县东巴什拉乎拉克)、于阗(今新疆和田县)、皮山(今新疆皮山县一带)、莎车(今新疆莎车县)、蒲犁(今新疆塔什库尔干)越过葱岭,沿帕米尔河过休密(今阿富汗境内瓦罕),再经兰氏城(今阿富汗瓦齐拉巴德)到达木鹿城。西汉时丝绸之路在中亚主要取这条路。这条道路在越过葱岭后,向南行经大月氏、大夏(今阿富汗)、罽宾(今克什米尔斯利那加附近)还可到达身毒(今印度)。

二为北道,“自车师前王庭随北山,沿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汉书·西域传》)。这就是说由敦煌西北行,出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西马圈湾),穿过白龙堆,沿北山(今天山)南麓,经尉犁(今新疆焉耆县南)、乌垒(今新疆轮台东北)、龟兹(今新疆库车)、姑墨(今新疆阿克苏)、温宿(今新疆乌什县)到疏勒,与南道汇合。然后越葱岭,向西北经大宛、康居、到奄蔡等国。汉代时的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的费尔干纳州。都贵山城在今锡尔河上游左岸一支流畔,即今卡塞。康居据有今阿姆和锡尔两河中下游,其地包括大宛西、北两面,界河在阿姆河。奄蔡国是这商路上的贸易居间人,他们居地在“临大泽、无涯,盖北海云”。所谓北海,就是今里海。奄蔡的西界是波斯普鲁斯王国,这个王国本来是由希腊殖民者建立的,公元前1世纪中期为罗马帝国属国,都城潘提卡丕昂是经东南俄草原来的东方商品向罗马转输的中转站。公元1至2世纪时,在安息人控制伊朗高原和波斯湾贸易的情况下,这条路对输入东方商品起着重要作用。

中段从木鹿西行至希腊人称的“百门”之城,即海克桐皮罗斯(今伊朗达姆甘),经卡斯比关,古米太王国的都城拉该(今伊朗德黑兰),安息王的夏都艾克巴塔那(今哈曼丹)和现在的克尔曼沙附近的贝希斯吞,然后越扎格罗斯山脉,南行至中段的终点底格里斯河右岸的安息王冬都太西丰和左岸的希腊城市赛流西亚(在今巴格达20英里附近,我国史书称宿利城)。所以,中段基本上是在今天伊朗境内,横亘东西,北倚厄尔布尔斯山脉,南濒卡维尔沙漠,道路直而便捷。

西段是以塞流西亚为起点,向西北行有几条不同的路线。一条是从塞流西亚出发,沿幼发拉底河左岸西北行,渡巴里赫河至内塞佛里昂(今伊拉克腊卡)。再向西北行至阿帕美亚城,转西南行抵安都城(今土耳其安塔吉亚)。安都城是古希腊塞流古王国的都城。罗马帝国时是罗马“东方”总督的治所,也就是我国史书中记载的大秦国的国都。当时,这座城市规模之大、繁荣程度不亚于塞流西亚和埃及的亚历山大城。中国的丝织品到达这里后,再通过它的港口转贩到欧洲各地。或从安都城北上转西行,越小亚细亚的托罗斯山脉,到小亚细亚的首城埃弗塞斯(今土耳其厄斯塞希)。这条路我国史籍多称“中道”,公元前3至公元前2世纪,塞流古王国强盛时,多取此道。公元前2世纪中叶塞流古王国衰落后,丝绸之路的东段和中段,由于汉代中国与安息建立了外交和通商关系,畅通无阻,而西段因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上游政局混乱,曾一度衰落。后因叙利亚沙漠北缘的绿洲上兴起商队城市帕尔米拉(今叙利亚塔德漠尔)和杜拉欧罗普,从公元2世纪后期起,使得行经沙漠的这一条路便成为丝路西段的南道,公元272年,罗马灭亡帕尔米拉后,西段南道随之而衰落。西段还有北道,东起太西丰,沿底格里斯河左岸北上,经古亚述都城尼尼微,西北行至阿帕美亚城,再转西南行至安都城。这条路因在北方,雨量充足,水草丰盛,在希腊化时代,商队为避免夏季炎热,几乎都走这条路。后因罗马帝国与萨珊朝波斯争夺两河流域以北经常发生战争,这条路线再无多大改变。

3.季羡林先生考证的丝绸之路新疆段线路

“丝绸之路”这个名称并不是国有的,而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1905)起的(见林志纯:“张骞凿空前的丝绸之路——论中西古典文明的早期关系”。见《十世纪前的丝绸之路和东西文化交流》,新世纪出版社,第5页。),原因就是,通过这一条路从中国运往西方的多为丝绸。

笔者现在只根据杨建新的《丝绸之路》(见杨建新:《丝绸之路》,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年)一书,稍加论列和补充。

杨建新把整个的丝绸之路分为三段:东段、中段和西段。从长安出发,中经陕西高原、河西走廊到玉门关和阳关,这是东段。西域境内,从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到帕米尔和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这是中段。由此往西,南到印度,西到欧洲,这是西段(《十世纪前的丝绸之路和东西文化交流》,第109-110页)。

现在只谈中段,也就是西域或新疆的一段。丝路中段的道路,也是错综复杂的,但总之是为新疆环境决定的。新疆的自然环境是,北有阿尔泰山,天山横亘于中,南有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自然地理将新疆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称为南疆地区,北部称为北疆地区,在山脉和沙漠之间及其边缘地区形成了丝绸之路中段的通道(《新世纪出版》,第144-145页)。《通光》196“四夷”3说:“初,汉通西域有二道,自元始(汉平帝年号,公元1-5年)以后有三道焉”。

南道是指昆仑山北麓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之间的东西通道。这条道路东起阳关,西至帕米尔,中间经过的地区,由东往西经过白龙堆沙漠南缘首先到达鄯善,与今日的鄯善不是一地。鄯善国原称楼兰,是汉代张骞通西域时的三十六国之一。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楼兰改名鄯善国后,其国都由楼兰迁往呾泥,即今若羌县城。由鄯善向西南到且末(今且末南)。且末也是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由且末往西到精绝(在今民丰以北,尼雅下游,现已变为沙漠)、扜弥(在今于田东)、于阗,由于阗向西就是葱岭。在这里登葱岭有两个叉道:一条道是经皮山、莎车(今莎车,又称叶尔羌)、无雷(今塔什库尔干北一带)过葱岭;一条道是由于阗向西南经子合(又称西夜)、悉居半、朱驹波,今叶城以南)到竭盘陀(又称竭叉,即今塔什库尔干)过葱岭。葱岭上的竭盘陀是南道必经之地。

丝绸之路中段的中道,即汉代的北道,是从玉门关向西,沿天山南麓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北缘直达葱岭。中间经过的地区,从东往西,出玉门关,经哈顺沙漠南缘,到达今吐鲁番。吐鲁番东南的高昌和西北的交河,都是古代丝路重镇。由吐鲁番沿天山南麓向西南到达危顺(今和硕县)、焉耆、渠犁(今库尔勒,尉犁)。丝路由东向西通向焉耆,有两条道:一条是由玉门关西行,过莫贺延碛,先至高昌,然后到焉耆。一条是西出阳关,度白龙堆沙漠,由罗布泊北至焉耆,后者又被称为大碛道。由焉耆西行到达龟兹,即今库车。这里的纺织、冶炼、手工业都很发达。在唐代,这里设龟兹都督府,又是安西都护府的治所,遂成政治和经济、文化的中心。由龟兹向西,中间又有两个岔道:一条是由龟兹西行,经姑墨(今阿克苏)、温宿(今乌什)出拔达岭(今阿叠里山口)到达乌孙首府赤谷城。另一条是由龟兹西南行抵疏勒(今喀什噶尔),越葱岭上的捐毒(今乌恰县一带)、休循(今帕米尔阿赖谷地一带)到达大宛。

新疆丝路第三条路是北道或新北道,这是天山北麓的丝绸之路,与以上所谈的两道不同。开辟时间也相当早。这一条道路的路线是:由玉门关西北行,过莫贺延碛沙漠北缘到伊吾(今哈密)。由伊吾向西北行可到蒲类。由伊吾亦可不经蒲类而直抵北庭。北庭在汉代为车师后城长国,东汉称金满城。由北庭西过沙钵城守捉、冯洛守捉、耶勒城守捉、促六城守捉、轮台县,至弓月城(今霍城一带),渡伊犁河,西行千里至碎叶城,又称素叶水城。在唐代是丝路重镇,玄奘西行时曾到过这里。唐高宗时在碎叶设镇,与龟兹镇、疏勒镇、于阗镇合称西域四镇,可见其地位之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