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海尔冰箱能否成为苹果手机:探讨产品和平台

海尔冰箱能否成为苹果手机:探讨产品和平台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海尔近期发布了一款能够提供智能人机交互的冰箱,引起了各界关注。几年前,苹果公司开启了“产品+平台”模式的先河。苹果公司的“产品+平台”模式改变了原有手机硬件的商业模式,产生了巨大的交叉网络效应,可以称为“互联网+”;海尔馨厨冰箱提出的厨房平台概念,也可以视为“互联网+”模式创新的努力,能否成功还要看其产品的后续效应。“产品+平台”模式,对许多制造型企业很有启发。

海尔冰箱能否成为苹果手机:探讨产品和平台

海尔近期发布了一款能够提供智能人机交互冰箱,引起了各界关注。这款名为“馨厨”的冰箱与其他冰箱的外观区别是柜门上多了一个类似iPad的显示屏——这个小变化试图从根本上改变冰箱的属性。

首先,这个显示屏可以记录冰箱中食物的储存情况,包括各类食品的数量和保质期,形成完整的食物库存单。其次,利用显示屏可以连接相关的生鲜电商和食品供应商,根据库存情况快速补充食品。最后,显示屏提供各种烹调指南和视听节目,使得待在厨房里的时间不那么无聊。这个小小的显示屏,希望将传统以保鲜为目的的冰箱演化为厨房的互联网终端,成为一个集购买、储存、烹饪、娱乐、交互五大厨房场景于一身的平台。(2)

馨厨只是平台化的尝试和开端。更完备的食品库存记录,需要冰箱能识别食品包装上的条形码与保质期;更便利的食材购买,需要冰箱能及时分析用户消费习惯,智能化地提出购买建议;对烹调进行个性化的智能支持,也需要冰箱能对用户的烹饪行为及评价及时跟踪,推荐适合用户口味的菜肴;等等。要实现这一切,还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解决,不仅仅是多一块屏幕而已。而诸多功能中,对制造者未来发展最具意义的是屏幕背后的平台型功能。

几年前,苹果公司开启了“产品+平台”模式的先河。2008年7月,苹果公司推出它的应用程序商店,通过开放软件开发工具包(software development kit, SDK),吸引大量第三方开发者提供适用于苹果产品的应用软件。不到1年时间,苹果应用程序商店里就拥有5万个应用程序,累计下载10亿次。这是依托产品建立平台,通过平台扩大产品销售的成功案例。

中国现在关于“互联网+”与“+互联网”的成败高下之争一直不断。通常认为,传统企业利用互联网做增量和渠道,而原商业模式不变就称为“+互联网”;依托互联网创新商业模式才称为“互联网+”。苹果公司的“产品+平台”模式改变了原有手机硬件的商业模式,产生了巨大的交叉网络效应,可以称为“互联网+”;海尔馨厨冰箱提出的厨房平台概念,也可以视为“互联网+”模式创新的努力,能否成功还要看其产品的后续效应。

“产品+平台”模式,对许多制造型企业很有启发。平台的打造通常需要两条或更多条边,通过各边之间相互吸引促进、构筑平台,才可能实现借力打力。那些积累了一定市场规模的企业,原有产品及用户就已形成第一条边,只要找到能够被这条边的用户所吸引的另一群用户,就可能形成第二条边,从而完成平台的初创。苹果公司就是发现了那些被数千万台苹果手机或苹果平板电脑所吸引的应用软件开发者,于是通过搭建一个平台(即苹果应用程序商店)将他们连接起来,苹果从中受益无穷。现在摆在海尔面前的挑战是,如何吸引那些食品供应商、美食研究者、营养设计师或娱乐产品供应商,通过一个体验良好的平台连接,完成自己的“产品+平台”模式。

在“互联网+”中,杀入各传统行业的互联网企业大都采用开放的平台型商业模式,从淘宝、天猫到滴滴打车,从春雨医生到陆金所,无不如此。不少传统企业也试图向平台转型,但都觉得非常艰难。海尔也沿着这个方向走,搞“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遇到了许多困难与阻力。事实上,对于传统企业而言,产品的平台化或许比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的平台化还要简单些。(www.daowen.com)

基于互联网的“产品+平台”模式也有多种形式。一种为紧密型,即平台紧贴产品的模式。苹果应用程序商店和馨厨冰箱都属于这种形式,即把平台更多地看作产品增值服务,所以平台的开放度就显得不够,比如苹果应用程序商店就不向三星诺基亚等其他型号手机开放。

另一种为松散型,即平台相对独立于产品。支付宝在2003年推出时,是作为淘宝的一项增值服务,却为淘宝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马云很快意识到支付宝需要独立于淘宝,需要“躺下来”做基础设施,去扩张阿里之外的更大市场空间。

无论是松散型还是紧密型,平台思维都有助于创新传统企业的商业模式,有助于转型发展,值得深度借鉴。

(1) 本文原载于《财新周刊》2016年第17期。

(2) 据中怡康公司调查显示,馨厨冰箱在2019年上半年的智能冰箱销售中占57.4%的市场份额。该冰箱不仅有先进的食材识别和智能保鲜技术,还依托海尔的食联网,方便连接8类200余家供应商的优质食品资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