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如何将手机从工具升华为道具?

如何将手机从工具升华为道具?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生产到产品,从渠道到广告,每个阶段都有其各自的属性。金立在渠道上做得不错,确切的说是三四线城市。虽然都是广告+明星的方式,但是OPPO明显在外观设计语言上逐渐沉淀下了属于自己的设计烙印,在品牌诉求上从充电5分钟到主打摄像前后2000万,也与时俱进且更加精准。把手机标到万元,卖的就不是工具而是道具了,要有仪式感,满足的是马斯洛说的自我实践。从成龙到陈道明,从W2016到W2017都在主打一个概念:心系天下。

如何将手机从工具升华为道具?

从生产到产品,从渠道到广告,每个阶段都有其各自的属性。为此也成就了不同的商业奇迹,从福特通用,从娃哈哈到晋江运动品牌,都是趋势之下所孕育的商业机体。

当我们以动态的视角去看待商业时,也许我们就不会为到底是渠道为王,还是产品为王而争得面红耳赤。看似我们的企业处在同一片蓝天下,实则彼此却是不同的商业物种,有的商业体已经开始了新认知,有的商业体还停留在旧的逻辑下不能自拔。

广告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商业逻辑还在为我们一部分企业所坚持不懈地运用。还企图通过明星+代言的方式打市场,一掷千金也许换来的是空无一物的万古之凄凉。

问题并不出在广告而是出在顾客认知。我们的顾客变了,从信息的获取方式,到信息的评价方式,从对品牌的认知到判断都发生了改变。广告一响,黄金万两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哪个企业如果再想通过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获得商业成功,最后都是自找苦吃。因为,我们的顾客变了。

一度人设坍塌的薛之谦,品牌避之唯恐不及,偏偏金立却迎头赶上,及时地蹭了一把槽点。总有种感觉金立身上有种功能机时代留下的烙印。金立在渠道上做得不错,确切的说是三四线城市。OPPO、vivo、金立是盘踞在三四线城市的国产手机三宝,广告+大规模实体店+人海战术,都是农村包围城市的典范。

在某电讯连锁企业做战略咨询时,销售人员跟我说店里卖得最好得不是三星、更不是苹果,而是OPPO与金立。因为这两个手机品牌提成给得多,销售们都会主推这两个品牌。想想也对,换我也一样,同样是卖一台手机为什么不去多挣100元呢。毕竟销售是靠提成吃饭的,谁给的提成多自然多推谁。

虽然都是广告+明星的方式,但是OPPO明显在外观设计语言上逐渐沉淀下了属于自己的设计烙印,在品牌诉求上从充电5分钟到主打摄像前后2000万,也与时俱进且更加精准。时过境迁,以前和金立同场竞技的OPPO已经开始打大城市攻坚战了,金立好像还是在品牌诉求上总是不得要领。(www.daowen.com)

刘德华、郎咸平、冯小刚、余文乐、达康书记、薛之谦,明星受众覆盖老中青,诉求从安全、待机、政商、品质、时尚一个没落下,价格从千元机到万元机什么型号都有。就拿金立M2017,成功的标配来说吧。大导演,夫妻档,一定价格不菲。金立在M6时还在诉求安全。不到几个月摇身一变,金立又成了成功的标配,全面屏来了,金立迎头赶上出了M7,一下子又时尚起来了。

三四线有三四线的玩法,千元机有千元机的诉求,一二线城市消费者有一二线的脾气,万元机有万元机的理由。把手机标到万元,卖的就不是工具而是道具了,要有仪式感,满足的是马斯洛说的自我实践。三星是怎么卖万元机的?从成龙陈道明,从W2016到W2017都在主打一个概念:心系天下。金立呢?M2017成功的标配,就好比两个土豪,一个土豪还沉浸在自己脱贫致富的小喜悦中,一个已经开始忧国忧民了。

再看看华为一直小心翼翼地积累品牌认知的势能,以支撑高价格。在mate9上引入了保时捷设计版本,才敢标了个8开头。从mate7-mate10认知慢慢建立,价格才慢慢提高,只有靠认知建立价格基础。

如果我们还以为靠广告的方式,就可以让消费者“主动”接受洗脑,被洗脑,只能说我们还没有认识到顾客已经变了——你不能用老套路去套新顾客。

在三四线城市成功的做法并不一定支持你做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顾客的品牌认知相对一、二线城市是不成熟的,这时候广告+推销的方式就很管用。如果,你还拿这套方式来套一、二线城市的消费者,那你就会出大问题。一、二线城市的消费者相比于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者在品牌的认知与判断上,更倾向于自我认知。

我们总是习惯用复制旧思路来打新战役,以为不断地复制成功的方法就会取得下一个成功。为此,很多企业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为此,还会有更多的企业付出更惨痛的代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