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天津茶文化的渊源与历史来源

天津茶文化的渊源与历史来源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天津茶行的形成与发展,得益于大运河航运兴盛,得益于城市商业发达。元至元二十年,海运的南方粮船首航抵达天津,海河三岔口一带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很快成为繁华的水陆码头。茶,承载着人丰富的情感与寄托,天津人对茶的情有独钟,渗透于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但那时相当多的个体劳动者、行商贩夫们是没有这类组织或场所的,于是他们每天一早就到三岔口、大胡同一带的茶馆来喝茶,借机聚会、找活、谈生意。

天津茶文化的渊源与历史来源

天津花茶质好味美,在北方有口皆碑。天津茶行的形成与发展,得益于大运河航运兴盛,得益于城市商业发达。元至元二十年(1283),海运的南方粮船首航抵达天津,海河三岔口一带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很快成为繁华的水陆码头。明永乐十三年(1415)大运河全线贯通,明政府允许船只可附载少量“土宜”(土特产)。此后,南方漕船、商船所携的茶叶瓷器、海货等源源泊靠三岔口,茶商、贩客们纷纷在宫北、大胡同、北门外附近落脚,设局开店,生意日渐兴隆。

清代中叶,泉祥鸿、正兴德茶庄开办后,以三岔口为中心所形成的商区已发展成为我国三大茶叶集散中心之一,茶叶销售覆盖三北地区。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海河三岔口一带约有茶叶批发商20余户,零售商40余家。中华书局1936年出版的《天津游览志》,记载了元祥鸿、源丰和(大胡同)、裕升、元兴(北门外)、华茂、万兴恒(河北大街)等10多家知名的老字号茶庄。

清末以来,在天津繁荣的茶市中,客帮和本地茶商的大力经营,对天津饮茶习俗的盛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与其它行业一样,坐庄三岔河口小直沽的茶商们依地域分为若干帮,如福建帮、广东帮、安徽帮、冀州帮及本地帮等,他们设内局,以规模经营为主,基本上左右了天津的茶叶市场。天津茶叶物美价廉,百姓享了不少口福。有的茶庄坚持每天早晨泡一大壶茶,循序渐进,从低到高,再由高至低,让伙计品尝,以将不同等级茶的色香味深谙于心,日复一日,即使闭着眼也可明鉴,其目的是更好地服务顾客。为了方便城外及远郊百姓喝茶,成兴茶庄在津门首创袋茶,按质取价,每袋零售5分至3角不等。

茶,承载着人丰富的情感与寄托,天津人对茶的情有独钟,渗透于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天津民俗笃信天后娘娘,各地往来的客商平安停靠海河天后宫码头、三岔河口后,也纷纷到天后宫朝香,其中不乏闽粤、江浙的茶商。他们带上一些好茶供于香案,叩首施礼。另据传说,老年间宫北大街有家茶庄多日生意欠佳,一愁莫展。恰逢农历三月二十三出皇会那天,掌柜的也想去散散心,就随着看热闹的人群来到了娘娘宫。香烟缭绕之下,掌柜的便为自家的生意求福祈顺,一片诚意。时隔不久,谁也没想到竟接二连三来了几笔大买卖,茶庄再次兴旺起来。老天津人也俗信得了天后灵气的茶叶更有味道,饮之可平安吉祥,故纷纷敬求。(www.daowen.com)

天津工商业发达,有不少大规模的工商会馆、公所等机构,方便同行集会议事。但那时相当多的个体劳动者、行商贩夫们是没有这类组织或场所的,于是他们每天一早就到三岔口、大胡同一带的茶馆来喝茶,借机聚会、找活、谈生意。值得一提的是,五行八作依其相近的行业常常聚在某一固定的茶馆,逐渐成为一种定式,如此也为社会各界带来了一定的方便。据《津门小志》记,本为弹丸之地的侯家后,酒家茗肆大都聚此,习俗豪奢,日夜可费千金。如此,此地得号“销金锅子”也就不难理解了。

随着城市的繁荣及百姓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天津的戏曲演出至清嘉庆、道光年间已相当活跃,但当时并无正规的演出场所,茶社以其兼具娱乐活动的特点,逐渐成为理想之选。清末民初,三岔河口、海河西岸一带的天福、天仙(马家口)、上天仙(水阁袜子胡同)、大观(东北角)、协盛(侯家后)、袭胜轩(北大关)等茶园,散布呼应于繁华闹市中,茶客与戏迷纷至沓来,争相一睹名角风采。去园子里品茶听戏迅速成为一种时尚,茶园对弘扬茶文化和繁荣戏曲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国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