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全域溢出模型:优化方案

全域溢出模型:优化方案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6.1.1基本逻辑和假设全域溢出模型对区域经济实现内生增长的解释是按照以下的基本逻辑关系进行的:全域溢出模型认为资本生产成本遵循学习曲线,即随着知识资本的积累,当期的资本生产在借鉴前期资本生产的基础上生产效率提高且生产边际成本降低,并通过这种方法解决经济体实现内生增长中的资本积累的规模收益递增问题。

全域溢出模型:优化方案

全域溢出模型是由马丁和奥塔维诺建立的,用以分析资本存量产生的溢出效应对资本形成成本的影响及其进一步对资本积累过程和长期经济增长率的影响的一个模型。下面分别从模型的基本逻辑和假设、主要内容及基本结论等三个方面对该模型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

3.6.1.1 基本逻辑和假设

全域溢出模型对区域经济实现内生增长的解释是按照以下的基本逻辑关系进行的:

(1)全域溢出模型认为资本生产成本遵循学习曲线,即随着知识资本的积累,当期的资本生产在借鉴前期资本生产的基础上生产效率提高且生产边际成本降低,并通过这种方法解决经济体实现内生增长中的资本积累的规模收益递增问题。一般来讲,资本存量产生的溢出效应使得新资本的形成成本减少,有利于资本的积累。

(2)公共知识和技术可以同时被创造者及创造者以外的其他人或组织运用而不影响其效果。创新部门存在部分公共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效应,这一点使得企业愿意在创新部门所在的区位投资,且在“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的累积循环作用下,有更多的企业向该区位不断集聚,从而使得该区位因聚集经济而致使价格指数下降,进而使得实际产出和实际收入水平提高,进而增加资本存量。而当地资本存量增加产生的“溢出效应”使得资本创造成本不断降低,引起新一轮企业投资向该区位集聚,从而经济体实现长期的内生增长。

全域溢出模型假设研究的经济系统具备以下前提条件:

(1)经济系统中有北部和南部两个区域,有农业部门、工业部门和资本创造部门三个部门,有物质资本和劳动力资本两种生产要素。

(2)北部和南部两个区域初始状态相同,即资源禀赋相同、劳动力份额相同、消费者偏好相同和生产技术相同等。

(3)工业部门表现为规模收益递增和垄断竞争的特点,农业部门和资本创造部门表现为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的特点。

(4)农产品的生产只使用劳动力一种生产要素,农产品都是同质,农产品在区内和区域间的交易成本都为零。

(5)工业品的生产需要物质资本和劳动力两种生产要素,工业品是异质的;每一种工业品的生产需要1单位的物质资本和aI单位的劳动力,其成本函数为π+wIaIx,其中π表示物质资本的报酬,wI表示工人的工资率,aI表示所需劳动力的数量,x表示工业产品的产量;工业品在区内交易成本为零,在区域间交易成本遵循“冰山交易成本”。

(6)资本的生产只使用劳动力一种生产要素,单位资本的生产需要aK单位的劳动;假设资本的折旧率为δ,则t期的单位资本在(t+n)期仍然可以使用的部分为exp(-δn);资本和生产资本的劳动力都不可以在区域间流动;为了弥补资本的折旧以使每一期的资本量保持不变,资本的生产速度等于δ。

(7)知识资本是知识资本创造部门生产出来的,新知识资本的生产需要成本。区域知识资本生产成本由本地资本存量和外地资本存量决定,是二者之和的倒数,则每一个区域知识资本生产成本相等;知识资本总存量以常数g的速率稳定增长,在学习效应下单位知识资本生产成本逐渐下降;知识资本分为私人知识和公共知识两种,前者可以获得专利且通过卖给他人以实现产品生产,后者无法获得专利但可以通过广泛传播而被其他企业吸收使其通过较小的努力生产出新的知识资本;知识溢出在各地相同,即一个区域的知识资本在该区域内和区域外的作用效果是相同的;知识资本也存在折旧,折旧率为δ。

3.6.1.2 主要内容

在全域溢出模型中,当经济系统达到长期均衡(对称分布模式和核心-边缘模式)的时候,整个系统处于全域总资本存量一直在以常数g的速率稳定增长、资本品不能流动但资本知识能够溢出的状态,因此,资本的空间分布sn保持长期稳定状态,即资本区位并不随市场开放度的演化而演化。当长期均衡时,资本的折旧率δ、增长率g和折现率ρ三个变量在全域内是相等的,因此,全域溢出模型中北部区域和南部区域的资本现值分别可以表示为v=π/(ρ+δ+g)和v=π/(ρ+δ+g),其中v和v分别表示北部区域和南部区域的资本现值,π和π分别表示北部区域和南部区域的资本收益率。而资本分布要想处于长期均衡,其收益率必须相等,所以经济系统长期均衡条件就是全域资本的收益率相等或全域的资本现值相等。全域溢出模型主要分析了长期资本增长率、市场规模、产业份额与市场规模关系、资本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1)长期资本增长率。经济系统达到长期均衡时,全域所有的资本收益率都相等,这时每单位资本的经营收益可以表示为整个经济系统总收益与资本存量的比率。由于长期均衡时托宾q值等于1,所以资本的增长速度g可以表示为:

g=bLw-(1-b)ρ-δ (3-12)

式中,b=μ/σ表示消费者对工业品的支出份额与工业品之间的不变的替代弹性之比;Lw表示经济系统劳动力总量;δ表示资本折旧率;ρ表示资本折现率。从上式中可以看出,长期资本增长率g与资本的空间分布无关,这是由于假设原有技术和知识对所有区域资本形成成本产生相同影响以及假设均衡时资本的经营收益相等所造成的。尽管全域溢出模型考虑了空间因素,但是因为假设知识资本的溢出效应对全域都相同,所以空间对于资本增长率的影响是“中性”的。(www.daowen.com)

(2)市场规模(支出份额)。长期均衡时,支出等于收入,所以支出份额sE可以表示为:

sE=ηsn+(1-η)sL (3-13)

η=ρ/(Lw+ρ) (3-14)

式中,sE表示市场规模;sn表示北部区域资本的份额;sL表示北部区域劳动力份额;η和1-η分别表示北部区域资本份额与劳动力份额的权重;ρ表示经济系统的折现率;Lw表示经济系统劳动力总量。从该式中可以看出,如果经济系统的折现率ρ较大,则η就更大,这是因为人们重视当期利益而忽视未来收益,致使资本的价值较低,从而资本生产减少。从这一点可以说明,此时资本份额相对市场规模的重要性较大。

(3)产业份额与市场规模关系。长期均衡时,资本收益或资本价值在区内和区际都相等,则北部区域的产业份额(资本份额)与市场规模关系可以表示为:

sn=1/2+(1+φ)/(1-φ)(sE-1/2) (3-15)

式中,sn和sE分别表示北部区域的产业份额(资本份额)和市场份额;φ表示市场开放度。从该式中可以看出,均衡时一个区域的产业份额与该区域的市场份额同向演化。

(4)资本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在长期均衡状态下,资本的空间分布对资本的增长率没有影响,但是对区域的收入水平却有影响。在不考虑开放条件的情况下,名义GDP包含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或者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在全域溢出模型中表现为经济系统总消费支出和资本生产投资。在实现长期均衡时,由于每个区域的消费支出和资本增长率是既定不变的,所以每个区域的名义GDP也是既定不变的。但是,每个区域的价格指数却是不同的,即商品种类增加的区域价格指数下降,因此,每个区域的实际GDP是演化的。通常我们所说的经济增长是指实际GDP的增长,所以,经济增长率与资本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a=μ/(σ-1) (3-17)

式中,表示实际GDP的增长率;g表示资本增长率;a表示资本增长率与实际经济增长率的系数;μ表示消费者对工业品的支出份额;σ表示工业品之间的替代弹性。

3.6.1.3 基本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全域溢出模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解释具有许多不同于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些新的思想,这些新思想可以概括如下:

(1)区位优势的强化。在全域溢出模型中,经济增长过程就是资本积累过程,即随着资本存量的增加,经济总量(实际GDP总量)也增加。该理论假设资本收益全部支付在资本所在地,所以,该地市场规模随之扩大,在需求的拉动下该地的生产份额也随之增加,进而该地新一轮的投资额也随之增加。这样的过程周而复始,其间的循环累积作用使得该地的区位优势不断得到强化。

(2)经济“繁荣区”和“萧条区”的形成。全域溢出模型解释了经济的“繁荣区”和“萧条区”的形成。当市场开放度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全域溢出模型中假设的资源禀赋的对称结构会向非对称结构转变,资本存量也将会呈非均衡分布状态。在此过程中,资本逐渐向早期资本投资区集聚,使该区的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速度较高,并逐渐形成经济的“繁荣区”;相反,资本流失后的区域,因资金缺乏使得其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速度较低,逐渐变成经济的“萧条区”。

(3)区际永久的收入差异。在全域溢出模型中,收入的空间分布取决于资本份额的空间分布。由于区际要素禀赋呈非对称性分布,所以区际产业亦是非对称性分布。在市场放大效应和生活成本降低效应作用下资本向产业集聚区聚集,资本存量出现区际差异,收入也出现区际差异。产业集聚区的人均资本存量高且人均收入水平也高,非产业集聚区的人均资本存量低且人均收入水平也低,二者之间的这种差距并不会随着贸易自由度的提高而消失。

(4)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区域经济一体化主要是指生产要素在区际交易成本较低的情况下在整个区域中自由流动的状态和过程。全域溢出模型通过贸易自由化和知识资本区际溢出的分析较为完整地解释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并揭示了市场开放度与资本转移之间的关系。

全域溢出模型尽管包含了空间维度,但是因其假定知识资本不存在衰减定律(即知识溢出对任何区域的影响都相同),因此,空间维度对经济系统的影响是“中性”的,这与现实经济发展状况不符。为解决这种空间“中性”问题,出现了局部溢出模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