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走新发展路 传塞罕坝志愿精神

走新发展路 传塞罕坝志愿精神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赵杰摄落雪时节,游客在塞罕坝机械林场拍照留念。陈振海摄汽车行驶在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公路上。马瑾文摄游人在塞罕坝领略自然风光。近60年来,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传承塞罕坝精神,落实生态文明理念,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走新发展路 传塞罕坝志愿精神

8月6日,塞罕坝机械林场大唤起林场下河边营林区,工作人员进行森林生物量(碳汇)建模外业调查。
赵杰 摄(人民视觉)

落雪时节,游客在塞罕坝机械林场拍照留念。
陈振海 摄(影像中国)

汽车行驶在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公路上。
肖文林 摄(影像中国)

8月5日清晨,塞罕坝机械林场七星湖湿地公园,柔纱般的雾霭随微风飘动。
赵杰 摄(人民视觉)

秋季的塞罕坝,层林尽染,五彩斑斓。
马瑾文 摄(影像中国)

游人在塞罕坝领略自然风光。
吴波 摄(影像中国)(www.daowen.com)

茫茫塞罕坝,荒原变绿洲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北部坝上地区。近60年来,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塞罕坝林场建设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艰苦奋斗史,塞罕坝葱郁的林木,映照着中国矢志不渝的绿色行动。人工林面积居全球第一,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多年保持双增长;“十三五”期间累计治理沙化和石漠化土地1.8亿亩;水生态得到修复,大江大河干流水质稳步改善……绿色始终是中国发展的底色,美丽中国的画卷不断舒展。

传承塞罕坝精神,落实生态文明理念,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人民日报》2021年08月31日 第10 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