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基于相关性的模型优化

基于相关性的模型优化

时间:2023-06-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相关性的模型描述了每对接收和发射天线之间的(复杂)相关特性。由于相关性取决于实际使用的天线配置,这些模型可以简单地类推到其他配置,除非计算新的相关系数。然而,由于这种相关性在模型中是确定的,所以在分析相关性对任何性能参数的影响时,这些模型是特别有用的。因此式是对于循环对称高斯信道最普遍的描述。

基于相关性的模型优化

基于相关性的模型描述了每对接收和发射天线之间的(复杂)相关特性。由于相关性取决于实际使用的天线配置,这些模型可以简单地类推到其他配置,除非计算新的相关系数。然而,由于这种相关性在模型中是确定的,所以在分析相关性对任何性能参数的影响时,这些模型是特别有用的。

1.基于全协方差的模式

如果是零均值高斯复杂圆形对称信道,则协方差矩阵(在这种情况下相当于相关矩阵)是足够说明MIMO信道统计特性的。

Rfull=E{vec(H)·vec(HH} (6.20)

式中,vec(·)是将列向量转成矢量形式;(·)H是求共轭矩阵;E{·}是求期望。

从式(6.20)可知任何信道的实现都可以由全协方差矩阵模型得出。

vec(Hfull)=Rf1u/l2l·vec(Hw) (6.21)

式中,Hw是一个有着统一方差,循环对称复高斯项的nR×nT独立同分布随机衰落矩阵;(·)1/2代表矩阵的二次方根。

在这一步,应该记住,当信道矩阵的实体是零均值高斯时,二阶统计数据只是一个充分而有效的信道统计行为的描述。对于式(6.20)的非高斯信道统计特性计算方式的修改我们将在后面讨论。

因此式(6.20)是对于循环对称高斯信道最普遍的描述。然而,它需要知道整个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其元素数量也随着数组大小迅速增长,另外并不是Rfull的所有成分都有直接的物理描述。最后,式(6.21)的vec运算也是不易计算的。基于这些原因,一些模型已经基于许多假设的基础上来简化式(6.21),这些假设或者取决于发散和接收相关性质间的分离,或者取决于在一个波束-/特征空间里的分解。

2.Kronecker模型(www.daowen.com)

该Kronecker模型是在参考文献[SFGK00]和[ChKT98]中介绍的,并且在EU-IST SATURN(Smart Antenna Technology in Universal bRoadband wireless Networks)的项目中使用,通过使用一个可分离假设,简化全协方差的表达式。

式中,表示Kronecker乘积;tr{·}表示矩阵的迹;RTX表示发射相关矩阵(nT×nT),RTX=E{(HHHT};RRX表示接收相关矩阵(nR×nR),RRX=EHHH}。

将式(6.22)带入式(6.21),Kronecker信道矩阵变为

式中,(·)T表示转置。

除了简化分析方式或者MIMO系统的仿真,式(6.23)还允许在TX、RX的最优化独立阵列,这也是这种模型广泛使用的原因。但是,必须明白的是,式(6.22)暗含着DoD和DoA之间统计独立的条件。因此,该模型的主要缺点在于它本身的主要假设,即它只建模了可分的联合角功率谱(见参考文献[BöHW03])。因此所有的发射特征向量都与接收特征向量耦合,在相同配置条件下,反之亦然。就TX、RX方向而言,也是这样的。

3.对角相关信道

一些特殊的信道不能使用式(6.23),例如所谓的对角相关的信道,当天线的相关性(RX和TX)或者Rfull所选择的交叉或对角相关性(不是天线相关性的相关)的值是0,并且其余的相关性都是单位幅度的时候就形成对角相关信道。例如在一个2×2MIMO的瑞利衰落信道,全相关的矩阵绝对值如

其中|·|指明了矩阵的元素单元的绝对值。

这种信道在参考文献[ÖzOe05]中提出,表现出了有趣的现象,例如达到最大化的信道遍历容量(大于独立同分布信道容量)。在参考文献[ÖzOe05]中的确提到,一个n×n对角线信道的遍历能力计算如下:

式中,E1z)是对于n=1时满足978-7-111-35072-9-Chapter06-54.jpgEn函数。在式(6.25),容量的增大与天线的数目成精确的线性关系,而独立同分布的信道中容量则是渐进地以n增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