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的思维导图及串联复述学习

《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的思维导图及串联复述学习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为题,破除了人们头脑中对恐龙的固有印象,颇具吸引力。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利用图表搭建桥梁,刺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大致复述过渡到细化复述。在课堂的教学中,学生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并能清楚准确地复述这一过程。

《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的思维导图及串联复述学习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科普类文章,主要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由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演化而来。

课文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为题,破除了人们头脑中对恐龙的固有印象,颇具吸引力。文章开篇,作者就亮出了古生物学家的观点:“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第四自然段,全文的重点段,将我们的视线引向中生代,在我们眼前再现了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在课堂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并能清楚准确地复述这一过程?如何让学生体会作者严谨而准确的表达?请欣赏下面的教学片段。

教学片段一:

师:读完课题,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

生: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

师:那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访问中生代的地球,看看这一演化过程吧!

(学生读相关段落)

师: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恐龙的形态各异;我知道恐龙的形体变化;我知道恐龙是怎样学会飞翔的……(学生自由交流)

师:细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经历了哪些阶段?

生: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师:太长了,我们从长句子中提取一些关键信息,圈出关键词“第一种恐龙”“庞大家族”。把它们写到圈里。

师:学着老师的样子来圈一圈,写一写。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师:自行完成,再进行四人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

生: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身体逐渐变小。

师:找得很准,最关键的是什么?

生:一些猎食性恐龙……不再披着鳞片或鳞甲。

师:都写对了吗?

师:接着,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一些变成了树栖恐龙。

师:这些变化过程是用什么词连接起来的?

生:“其中”“一些”“它们中的一些种类”。

师:这些词语并没有实质含义,能不能去掉?

生:不能,去掉之后就变成了“所有”,这样就不准确了。

生:我也觉得不能去掉,思维导图还有很多空白,说明不是全部。

生:有了这些连接词,表达得更可信,如果说“全部”,肯定没人相信。(www.daowen.com)

师:是啊,这些关键词语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所以,等下我们复述的时候一定不能漏下。

师:谁来看着思维导图复述一下?

生: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它们中的一些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活。这些树栖的恐龙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慢慢具备了滑翔能力,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

生: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它们中的一些树栖的恐龙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慢慢具备了滑翔能力,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

生:……

教学片段二:

师:刚才我们大概复述了恐龙变化的过程,接下来,我们来详细复述下恐龙的变化。

师:先看这句,“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形态各异”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有各种各样的姿态。

师:恐龙到底有哪些形态呢?

生:有些( ),有些则( )。(学生齐读投影)

师:你知道了恐龙的哪些形态?(指名回答,学生再次齐读)

师: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则”是什么意思?

生:不一样的意思。

师:对,不一样,就用这个“则”字强调。比较不同,可以用“则”字强调,也可以用自己的语气语调来强调。谁来读?这句话介绍了恐龙的哪种形态?

生:行走。

师: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其他两类。谁来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身材、性情)

小结: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读书要把书读薄,看,课文介绍了恐龙的六种形态,我们通过分析概括成三类,课文一下子变简洁了,也好记了。有这种能力的同学请大声朗读。(学生自由说)会复述了吗?(出示表格,根据学生的回答填写表格)我们知道恐龙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难道只有这些形态吗?

生:有些恐龙( ),有些恐龙则( )。(学生联系自己的知识回答,老师提醒学生仿照文章的格式说一说其他的形态)

【设计意图】让学生读懂复杂的文本内容,并从中提取关键信息。利用图表搭建桥梁,刺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大致复述过渡到细化复述。

【评析】

这是一篇科普性文章,作者的表达是严谨而准确的,体会作者的这一表达特点,是本文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

在课堂的教学中,学生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并能清楚准确地复述这一过程。学生的复述方法和复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语文技能。

这两个教学目标,虽然出发点不同,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将二者紧密且有机地结合起来。细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我们可以发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经历了这些阶段:出现了第一种恐龙——繁衍成一个庞大家族——猎食性恐龙——树栖恐龙——鸟类。这些阶段不仅是以时间为序,而且向我们揭示了并不是所有的恐龙都演化成了鸟类,而是只有很小的一部分恐龙飞向了蓝天。每一个阶段,都是恐龙种类范围的精准确定,从最开始的阶段到最后阶段,恐龙种类的范围越来越小。由此,形成这样一张图表,来帮助学生复述课文。另外,抓住“其中”“一些”“它们中的一些种类”让学生体会科普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

通过进一步领会关键词,将六种形态进行分类,细化复述。这样,从大概到具体,层层推进,借助图表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掌握复述这一技能。

文本解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