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欧洲的普奥崛起与英法争霸相关

欧洲的普奥崛起与英法争霸相关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奥地利和普鲁士的崛起与英法有着密切关系,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英法争霸催生了普奥的崛起。紧接着,巴伐利亚、萨克森、撒丁、西班牙在普鲁士和法国的支持下也向奥地利发动了军事进攻,企图瓜分奥地利。法国和奥地利在反对共同敌人普鲁士的利益上达成一致后,逐渐化敌为友。欧洲再次出现了两个对立的集团:一方是英国和普鲁士,另一方是法国、奥地利、俄罗斯、萨克森、西班牙和瑞典。

欧洲的普奥崛起与英法争霸相关

奥地利和普鲁士的崛起与英法有着密切关系,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英法争霸催生了普奥的崛起。西班牙王位继承战的结果并没有给欧洲带来和平与稳定。《乌得勒支和约》签订后,欧洲列强为争夺政治优势以及商业殖民地霸权仍然不断地交战,很多战争表面上看是双边的,事实上交战双方都有背后的支持者,反映了新老强国之间复杂的矛盾和利益冲突。这种矛盾和斗争愈演愈烈,到1740年随着奥地利王位继承问题的出现,再次形成了欧洲范围的大规模战争。这就是奥地利王位继承战的背景。

(一)奥地利王位继承战

1.起因

1711~1740年执掌奥地利的帝国皇帝查理六世一直没有男性继承人,为了避免奥地利的世袭领地被瓜分,他在1720年颁布了一项《国本诏书》,宣布如果直到他死后都没有男性继承人,奥地利的王位将由他的长女玛丽亚·特蕾西亚继承,特蕾西亚的丈夫将拥有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称号,奥地利的领地永远不可分割。这项诏书在查理六世生前得到了欧洲各国的承认。但是1740年查理六世死后,欧洲列强和德意志国家出尔反尔,纷纷向年轻的女王提出了领土要求。

对特蕾西亚的王位造成威胁的敌对势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个,也是最大的威胁就是普鲁士,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提出割让西里西亚作为报偿,否则就反对特蕾西亚的王位继承权。这时的普鲁士已经是一个兵强马壮的独立国家,也是能与奥地利竞争德意志霸权的有力对手。第二个威胁来自巴伐利亚,巴伐利亚是唯一没有承认查理六世《国本诏书》的德意志邦国,它一直站在法国的一边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巴伐利亚选帝侯的妻子是特蕾西亚的妹妹阿玛莉,虽然当年出嫁时阿玛莉就宣布放弃了王位继承权,但是现在由于法国的支持,巴伐利亚再次提出了继承王位的要求。第三个向奥地利提出王位要求的是萨克森,萨克森选帝侯的妻子是老皇帝约瑟夫一世的大女儿[23],也就是查理六世的侄女,特蕾西亚的姑姑,虽然她也宣布过放弃对奥地利王位的继承权,现在也还是重新提出了要求。

除了这三方面的直接威胁以外,德意志境内的其他诸侯国对特蕾西亚也持敌视态度,奥地利的宿敌法国则把这种局面看成是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有利时机,很快,一个由法国和普鲁士为首的反奥同盟就形成了。奥地利面临空前的孤立,英国虽然对其表示支持,但是当时英国国内辉格党与托利党斗争激烈,首相又坚决反对参与欧洲大陆的战争,所以英国在很长时间内并没有向奥地利提供实际的帮助。当时的俄罗斯尽管是奥地利的友邦,却正忙于对付瑞典,根本无法援助奥地利。在这种孤立无援的情况下,特蕾西亚只好独自迎接来自普鲁士的战争挑衅。

2.过程与结果

特蕾西亚严词拒绝了普鲁士对西里西亚的领土要求之后,1740年12月,普鲁士不宣而战入侵西里西亚,由此拉开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的序幕。战争初期,奥地利军队的战斗力很差,根本不是普鲁士的对手,很快普鲁士就在西里西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这种胜利大大鼓舞了反奥同盟。紧接着,巴伐利亚、萨克森、撒丁、西班牙在普鲁士和法国的支持下也向奥地利发动了军事进攻,企图瓜分奥地利。

面对这种严峻形势,特蕾西亚果断采取了积极的内外政策,对内平息了农民起义和政治矛盾,获得了匈牙利贵族和波西米亚的军事援助;对外成功博取了英国的军事贷款沙俄的道义支持。这些成果使奥地利得以在战场上获得反击的能力,但是双方仍然难分胜负。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原来一直站在背后的英法两国也走向了公开对抗。

法国支持普鲁士扩张领土,瓜分奥地利,目的是破坏欧洲均势,恢复昔日法国的辉煌霸业。对此,英国当然不会袖手旁观,而是更加不遗余力地支持奥地利对抗法国和普鲁士。可以说,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从一开始就是以英法两国的角逐为背景的。只不过最初英国国内反对直接参与战争,英法两国都在幕后支持普奥的对抗。1743年,新上台的英国政府改变政策,开始派兵干预,于是1744年英法两国也正式参战,并且很快形成了两个战争集团:法国和西班牙支持普鲁士,英国与荷兰支持奥地利,德意志各邦国根据各自的利益分别站在两个集团的一边,在陆地和海洋展开了一场欧洲规模的战争。结果,海战方面英国取得了决定性胜利,陆战方面尽管奥地利在1747年终于得到沙俄的直接援助,双方也一直没能分出胜负。而且长期的战争已经消耗了双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不得不开始尝试和平谈判。1748年1月,最终交战双方缔结了《亚琛和约》,历时8年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宣告结束。(www.daowen.com)

《亚琛和约》是在双方财政困难、无力再战的情况下经过妥协性谈判达成的一个停战协定。和约承认了特蕾西亚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权,但是奥地利割让了在意大利的一些属地。和约承认了普鲁士对西里西亚的占领,但是迫使法国让出了很多殖民地给英国,并且使英国贩卖非洲黑奴的权利得到延长。由于《亚琛和约》是单方面加强了英国和普鲁士,而削弱了法国和奥地利的,所以这种新的力量对比不仅没有解决列强之间的矛盾,反而进一步加深了它们之间的冲突。法国怨恨普鲁士没有履行参战协定,与自己共同瓜分奥地利;奥地利更加担心日益强大的普鲁士对自己构成威胁。于是对抗的阵营发生变化,法国与奥地利开始在反对普鲁士的共同利益基础上联合,素来主张在欧洲维持均势的英国当然不能对这种新局面坐视不管,一场新的欧洲战争在所难免。

(二)七年战争

《亚琛和约》签订后,英国与法国之间、普鲁士与奥地利之间为了各自的霸权利益继续展开激烈的斗争。法国和奥地利在反对共同敌人普鲁士的利益上达成一致后,逐渐化敌为友。为了防止法国重建欧洲霸权,英国又与普鲁士走向联合,并于1756年1月签署《威斯敏斯特条约》,承诺共同维持德意志的和平,以武力反对任何国家破坏德意志的领土完整。这个协定立刻遭到奥地利、法国和俄罗斯的强烈不满,同年3月俄罗斯就与奥地利结成了攻守同盟,5月法国与奥地利也正式订立盟约。欧洲再次出现了两个对立的集团:一方是英国和普鲁士,另一方是法国、奥地利、俄罗斯、萨克森、西班牙和瑞典。这两个对立的集团就是“七年战争”的交战双方。

1756年8月,普鲁士突袭萨克森,想把萨克森变成入侵奥地利的桥头堡,“七年战争”由此爆发。这场战争在欧洲大陆和海外殖民地全面展开,可以说是一场全球范围的战争。在殖民地战场和欧洲海域上,英军先败后胜,占据了绝对优势;但是在欧洲大陆,普鲁士连遭失败,已经处于法国、沙俄和奥地利的包围之中。战争进行到1761年,交战双方也难分胜负,并且由于长期作战都已经陷入了难以承受的财政困难,国内政治经济出现了不稳定,和谈才被提上了日程。

然而,和谈的进展并不比战争顺利。起初是国内反战派与主战派的斗争使英国的政策一度出现摇摆,法国趁机组织反攻,妨碍了和谈的起步。后来俄罗斯国内彼得三世上台执政,开始奉行对普鲁士友好的政策,并且单独与普鲁士签订和约,退出战争。结果,普鲁士把奥地利赶出了西里西亚。法国在对英国的反攻中又再次遭遇失败,被迫回到谈判桌前,这样才使谈判得以奏效。经过谈判,英法最终于1763年2月签订了结束战争的《巴黎和约》。英法的单独媾和使普奥陷入孤立,经萨克森调停,普奥也通过谈判很快签订了《胡贝图斯堡和约》,宣告了“七年战争”的全面终结。

“七年战争”无论对参战各国还是整个欧洲国际关系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首先,战争给各参战国带来了严重的财政困难。据不完全统计,仅仅英国的战争总花费就达到1.6亿英镑,其中有6000万英镑是靠借债得来的。战争导致的人员伤亡更是惊人,其中普鲁士死亡50万,奥地利死亡30万。[24]这些战争消耗的来源主要就是国内税收和征兵,长期大量征税势必引起民众的不满,战后各国国内都出现了政治的不稳定局面。

其次,“七年战争”改变了欧洲的力量对比,最终确立了欧洲五强的国际政治格局。其中英国获利最多,是战争的最大赢家,英国在印度、北美和西非的殖民地得到全面扩张,对这些殖民地的巧取豪夺不仅大大增强了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英国正在进行的工业革命,而且使它赢得了世界殖民地霸权。与英国相比,法国则在战争中损失惨重,不仅丢失了在海外的众多殖民地和商业据点,而且在国际政治斗争中的地位也遭到进一步削弱,已经完全丧失了欧洲霸主的地位。中欧的奥地利和普鲁士经过战争,实力大大下降。奥地利因为失去西里西亚而丧失了在德意志国家中的领地优势。虽然后来特蕾西亚的儿子也顺利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但是他对德意志国家的控制力已经微乎其微。与奥地利相比,普鲁士的损失更难估量。一方面虽然因为占领西里西亚而大大扩展了领地,加强了在德意志国家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它在战争中的伤亡人数却是各参战国中最多的。更为严重的是,普鲁士不仅有大片领地直接遭到战争洗劫,盟友英国在最后的背叛也使普鲁士丧失了战胜国地位而陷入国际孤立。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普鲁士在外交上不得不依赖于俄罗斯。事实上,“七年战争”的确给俄罗斯创造了进一步向欧洲扩张的有利条件,它不仅在战争中显示了力量,而且在欧洲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得到了提高。战后的俄罗斯更加踌躇满志,大肆推进它的欧洲政策,特别是直接把扩张的触角伸向了波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