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南朝镇墓兽:明孝陵·石刻卷

南朝镇墓兽:明孝陵·石刻卷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争论不休的南朝镇墓兽《水经注》、《后汉书》、《集古录》等书中记载,东汉州辅和宗资的墓前,都有两件石兽,一件膊上铭刻作“辟邪”,另一件铭刻作“天禄”。由此推知,南朝陵墓前的石兽有等级差别,有角的等级要高于无角的。那南朝的三种镇墓兽究竟如何称呼呢?可知,帝陵前的这种石兽,无论独角或双角,当时皆称为麒麟。至于王侯墓前无角的石神兽,没有找到当时原有的名称,姑且从普遍的称呼,称为辟邪。

南朝镇墓兽:明孝陵·石刻卷

4.争论不休的南朝镇墓兽

水经注》、《后汉书》、《集古录》等书中记载,东汉州辅和宗资的墓前,都有两件石兽,一件膊上铭刻作“辟邪”,另一件铭刻作“天禄”。何为“辟邪”?何为“天禄”?再加上“麒麟”,一直是桩众说纷纭的学术公案。

南朝帝陵与王侯陵前的神道两旁,都安置有一对形象基本相同的石神兽。帝陵前的石神兽,头大而颈略细,肩上有翼,长须垂胸,脚有爪,类似狮子。这些石神兽原来都成对摆放,右边的头上独角,左边的头上双角。王侯墓前的石神兽,头大而颈短粗,巨目张口,长舌垂胸,肩上有翼,脚有爪,头上无角。由此推知,南朝陵墓前的石兽有等级差别,有角的等级要高于无角的。

这种石刻共有30多处,分布在南京及周边的丹阳、句容等地。据文献记载,这种样式的石刻是宋孝武帝(刘骏)从襄阳访得而来。其原型可能是东汉的辟邪与天禄。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四川地区有些东汉墓葬前也有与之类似的石刻。如巴郡太守樊敏墓前的一对石神兽,肩上有翼,头上无角,附近另有一件石神兽,体积较小,不但头上无角,而且肩上无翼,项下有蜷毛;杨君墓前的一对石神兽,也是肩上无翼,头上无角,头部从顶到项有蜷毛;高颐墓的一对石兽,体积较大,头大张口,无角,双肩有翼,翼尾有两根伸到臀部的健羽,形制和南朝王侯陵前石兽相同。总的说来,东汉石神兽形象尚不统一,头上无角的是多数,有角的是少数;肩上有翼的是多数,无翼的是少数。

那南朝的三种镇墓兽究竟如何称呼呢?现存以下几种不同看法:(www.daowen.com)

一种说法,朱希祖认为独角的叫天禄,双角的叫辟邪,无角的叫符拔。他的根据是《汉书·西域传》孟康注和《后汉书·班超传》李贤注。《汉书·西域传》载乌弋山离国“有桃拔、师子、犀牛”。颜师古注:“孟康曰:桃拔一名符拔,似鹿,长尾,一角者或为天鹿,两角者或为辟邪。”《后汉书·班超传》载月氏“贡奉珍宝、符拔、师子”。李贤注:“《续汉书》曰:符拔形似麟而无角。”

另有一种说法,朱希祖之子朱偰认为独角的叫麒麟,双角的叫天禄,无角的叫辟邪。他的根据是《尔雅》和《古玉图谱》。《尔雅》:“麟,麇身、牛尾、一角。”《古玉图谱》载有天禄书镇,汉器,其图双角,又有辟邪水洗,其图无角。

还有一种说法,孙机根据浙江出土的神兽镜,一角的虎形兽旁的铭文“辟邪”,认为帝陵的独角兽叫辟邪,两角兽叫天禄。

根据《南史·齐豫章文献王嶷传》,齐武帝(萧赜)因宋文帝长宁陵的神道经过萧嶷住宅前面,妨碍他到萧嶷家中去,便把长宁陵的“表、阙、麒麟”迁到东冈,还说:“麒麟及阙形势甚巧,宋孝武于襄阳致之,后诸帝王皆模范而莫及也。”可知,帝陵前的这种石兽,无论独角或双角,当时皆称为麒麟。至于王侯墓前无角的石神兽,没有找到当时原有的名称,姑且从普遍的称呼,称为辟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