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构成设计的过程、方法与技巧-《构成设计·平面篇》

构成设计的过程、方法与技巧-《构成设计·平面篇》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重要的是,我们会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到概括、简化、抽象表现“具象形态”的设计创意能力。

构成设计的过程、方法与技巧-《构成设计·平面篇》

四、构成设计的过程、方法与技巧

一个完整的构成训练过程或者我们在一些最平常的绘画、设计视觉思维活动中,无论是记录一个眼前所见的对象,还是描述一个想象中的形象,必然涉及对形式的感知和处理、形象的外在表达、新造型的抽象与表现、新造型的有效传播等几个重要的步骤。所以,构成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再由复杂到简单、由感性到理性、由具象到抽象、由再现到表现、由自我到自然和社会、由眼至脑及手的逐步推进的过程,构成的训练不是简单的形式游戏,而是在过程中可以将所见、所想进行多样化的视觉表达,并且跟社会审美价值形成有效的连接,进而实现有效的视觉信息传递。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这需要我们整合自身的潜力,按照一种有机条理的训练方式逐步推进:

(一)对形象敏锐的知觉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创新与重建。构成的教与学很容易陷入被动的套用技巧、技法、规律的形式游戏,学生很难在学习过也同时看到,失却了“艺术滋养的设计成品(德国二战后设计)让人感觉冷漠无情、千篇一律,这也成为当代设计论者不断在“现代主义设计批判”中引为诟病的依据。

当下是一个多元化需求促使产生多元化、个性化设计的新时期,设计不可能仅为了满足单一的“实用功能”而存在,设计不可能失却“纯艺术观念与思维”的滋养,因此,关注现代艺术的过去、今天与将来,关注现代艺术的创作思想、创作源泉、创作方式,对于设计学习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思想宝库,相应的这也就凸显出“现代艺术构成原理”在设计构成教学的独特地位和意义,这也是本书得以深入研究的前提和坚实基础。程中体会到自由思想、主动创造的快感,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学生缺乏一种对形象敏锐的知觉能力和一种理性灵活的思维方式,本书着重将相关现代艺术原理等导入构成教学,总结归纳具启发指导性的思维方法,现代艺术的先驱者们在艺术创意的过程中的思维是跳跃性的、多变的、极具个性化的,但总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对于设计学习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思想宝库,因为历史上很多精彩的设计创意就是基于“现代艺术思维”而激发的。

我们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对各种形态的认识很多时候只限于浅层的认识,自以为对某些事物形态很熟悉了,其实这只是一种假象。事实上,我们谁都无法肯定已经对某一形态、某一事物有了百分百的认识,一片树叶、一个鸡蛋、一根粉笔、一滴水、一只土豆、一种表情、一个人或者猛然间袭来的一种感觉等等,谁能保证绝对地认识它们?如果这一点做不到,那又如何出其不意地表现它们?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对艺术与设计学习者来说相当重要,这关系到一种专业的艺术设计思维能力的建构。总之,如上问题的出现,说到底是我们缺乏一种从多视角观察事物形态的方法,这涉及到设计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能力的逐步培养。包豪斯第一任校长格罗皮乌斯曾说“艺术是教不会的”,因为艺术的价值要依托少数人珍贵的天分,而“设计能力”如果按照有序的方式进行有意识地阅读、观看、思考、训练,是完全可以建立起来的。我们要学会从多元角度观察周边事物,挖掘“熟悉”事物的“陌生性”,而且要学会运用专业的思考方式,要随时将所思所得的“抽象形象”或者“创意灵感”记录在册,周期性地进行归纳整理,以便日后深入发展完善并付诸实施。在这个资讯多元发达的社会里,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收集到、观看到大量的艺术与设计资讯,但是掌握“多元的资讯”不等于“设计创意能力”也可以得到快速的提高,特别是设计初学者在接触大量艺术设计资讯时,不懂得“怎么看”、“看什么”、“看哪些”、“目的是什么”,仅仅是“浅尝辄止”地观看基本的视觉形式,至于所看到的“美的形式结果”是如何产生的,是在何种背景下产生,对于这些很多人没有意识去了解,而恰恰这些隐藏在成功作品背后的“过程”、“背景”对我们却是最有价值的。因此当我们看一份报纸、读一份杂志、浏览网络甚至逛街旅游时都可以动用我们敏锐的“设计触觉”,久而久之“专业设计思维能力”就会自然而然建立起来,真正让“他者”的信息变成“我的”能力。

(二)对形式构图的把控能力。“构图”问题是对一种现实的或者抽象的视觉形象进行整体的“视觉画面表达”的问题,构图能力是艺术设计学习者训练视觉表达的“主体能力”,它的形成除了依赖于基本的绘画与造型基础,还要深刻认识人们多元化的“视觉规律”对形成“构图”的制约,要切实地训练诸如画面布局、平衡、韵律、调和、重心等形式美的规律与法则。构图除了注重本质的“形式”问题,还要纵向地关注构图的“历史风格性”问题,构图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规律样式,在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样式的构图,这取决于“人”在不同年代中不同的审美标准与尺度,也取决于不同年代中产生的不同的“构图媒介与载体”(如图1-7)。

img8

图1-7 包豪斯基础课程的学生习作

(三)对物象形态的概括、再现以及表现能力。即训练一种从具象形态向抽象形态过渡的表达能力,这是一种从“被动地再现”到“主动地分析表现”的视觉形式的质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体验“主动创造形式”的快感,也可以体验到“抽象艺术”的生成过程。重要的是,我们会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到概括、简化、抽象表现“具象形态”的设计创意能力。(www.daowen.com)

(四)对自由抽象的表达能力。这是一种不直接依托具象形态而是借助联想、想象、幻想的方式实现“形态构成”的能力。很多时候,对于超越现实的艺术形态世界来说,想象力、联想能力、幻想的作用更为重要,艺术的想象可以创建无限的虚拟形态世界,可以把现实中不可能的变为视觉中存在的可能,创造性地想象、联想与幻想是艺术形态创造的先导和动力。

(五)形成作品的材料、工具、技术的综合整合能力。在当代,无论是物质性的艺术与设计还是非物质性的(以计算机技术为载体)艺术与设计,必定要整合特定的材料、工具以及技术才能最终形成。材料、工具、技术在传统的艺术领域是隐藏在“艺术视觉形式”之内的,20世纪初期以来,随着科技的更加多元化,材料、工具、技术等也被更多地应用于艺术与设计领域,而且不断地凸显出它们自身独特的“艺术价值”(如图1-8)。

img9

图1-8 杜桑的动态艺术以及考尔德的活动雕塑

img10

图1-9 综合利用各种工具、材料、技法是一个设计师必备的专业素质

在当今的设计教育机构,尽管学科划分越来越专业,但从设计的原始意义上看,设计行为很难被狭隘地定位于某个专业,设计学科的边缘性决定了学习者知识的多元性和交叉共融性,即使是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思维也不应过于平面化,而是应该紧紧把握设计行为的本质,懂得运用全身的感官去体味和认知设计问题,懂得综合运用多样化的工具、材料以及技法实现设计构思。具体到构成训练来讲,形态构成可以是形式要素组合、结构嫁接移植、材料多样化组合、构成形态技法(速写技法、素描技法、水色技法、油画技法、雕塑技法、版画技法、粘贴技法、传统手工艺技法、装置技法、光效应技法、多媒体动态影像技法、摄影技法)等多样化的综合(如图1-9)。

(六)构成作品的社会传播能力。形态构成课程的训练成品很多时候不能直接产生有效的社会价值,它很多时候只是一种纯粹的“基础训练”,但我们不能忽视“构成作品”的社会传播规律。艺术与设计的社会传播可以综合检验作品的“社会审美价值、市场价值”,艺术与设计学习者应该提前关注了解媒介及其传播的特性与规律,“媒介”不仅仅是传播的“载体”,它还是搭建艺术、设计与普通大众有机联系的桥梁,“媒介”的传播规律与大众的“视觉接受、审美规律”共同构成对艺术、设计的双重制约,这是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

针对上述构成问题的提出,本书都在一定程度上作了较为周全的表述。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深切体会到“构成学科”之不足,了解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历史背景知识”的不足与缺乏,因此导致学习训练上的盲目与无序。本书刻意加重了构成理论的重量,力图为学习者构建一个更为深广的“学科背景”,由于时间与能力的局限,笔者的愿望与实际结果恐有较大出入,书中涉及的诸多理论问题多有个人见解,兹与同学们共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