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探讨抹的本字:眽与覛作为抹的可能源头

探讨抹的本字:眽与覛作为抹的可能源头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者以爲“”和“抹”在讀音上“兩者相去甚遠,似乎不宜認作一字”,是可商的。假如王先生説“抹”的語源爲“”,或者比較容易接受一些,不過“”爲“抹”的本字的説法實質上與“語源”説没有什麽兩樣。王先生據雙聲和“讀如”的方法來推求本字(或語源)是無可非議的。試學王先生的説法來推求,“抹”的本字是“眽”、“覛”,或者説“眽”、“覛”是“抹”的語源。

探讨抹的本字:眽与覛作为抹的可能源头

《中國語文》1979年第4期載張喆生同志論“抹”字的文章,舉了九個用例闡明漢語史中“抹”有“竊窺”、“偷眼匆匆一看”的意思。作者謂:“《西廂記》二折:‘偷睛望,眼挫裏抹張郎。’有的注家,在注釋‘抹’字時,引《説文》‘’,目不正也。讀如末,爲證,斷言‘’是‘抹’的本字。就字義上講,‘’和‘抹’或者相近,但是在讀音上,兩者相去甚遠,似乎不宜認作一字。”

案:作者所説的《西廂記》注家,是王季思先生,王説見其校注的《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作者以爲“”和“抹”在讀音上“兩者相去甚遠,似乎不宜認作一字”,是可商的。“”、“抹”雙聲,聲同而今讀韻不同,不能説相去甚遠。訓詁學者常常説某些雙聲的字(詞)是“一聲之轉”;一個語詞,由於古今音變,寫下來的字異其面貌,是我國語言文字常見的現象。例如章太炎説“祝髮”的“祝”的本字是“殊”,黄季剛説“膏油”的“油”的本字是“腴”(見《小斅答問》),都屬此類。假如王先生説“抹”的語源爲“”,或者比較容易接受一些,不過“”爲“抹”的本字的説法實質上與“語源”説没有什麽兩樣。王先生據雙聲和“讀如”的方法來推求本字(或語源)是無可非議的。試學王先生的説法來推求,“抹”的本字是“眽”、“覛”,或者説“眽”、“覛”是“抹”的語源。這兩個字都見於《説文》,乃是一字的異體。《説文》四篇上:“眽,目財視也。”段玉裁注:“‘財’當依《廣韻》作‘邪’,‘邪’當作‘衺’。此與部‘覛’音義皆同。”又十一篇下:“覛,衺視也。”段注:“《釋詁》曰:‘覛,胥,相也。’郭云:‘覛,謂相(蔣禮鴻案:此字讀去聲)視也。’案:‘覛’與目部‘眽’通用。《古詩》‘眽眽不得語’,李善注引《爾雅》及注作‘眽’,今《文選》訛作‘脈’,非也。”段説十分明白:今本《古詩十九首》的“脈脈不得語”的“脈脈”本應作“眽眽”,亦即“覛覛”,就是斜着眼看的樣子。從“眽眽不得語”發展而有“脈脈含情”的摹狀之語,這和張喆生同志所引《梧桐雨》中雲英的情態是完全一樣的,這就是斜視,竊窺[1]。據上所説,最初是“眽眽不得語”的“眽”,後來“眽”誤爲“脈”(脉),再後來“眽”變爲“抹”,“抹”只是“眽”的“一聲之轉”而已。謂“眽”是“抹”的語源也可,謂“眽”是“抹”的本字也可。

【注释】
(www.daowen.com)

[1]《梧桐雨》三折二煞曲:“我依欄縱目頻瞻眺,莫不是老天肯念離人,今日街頭厮抹着。那狀元臨去也金鞭裊,但口兒裏作念,意兒裏斟酌。”宋錢易《南部新書》癸:“太和中入閤,閤内都官班中有擡眼竊窺上者,覺之,班退,語宰相曰:‘適省郎班内第幾人,忽擡眼抹朕,何也?’時裴晉公對曰:‘省郎庶僚極卑微,不合擡眼抹陛下。’”《西遊記》第三十四回:“那大聖口裏與八戒説話,眼裏却抹着那些妖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