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陕西古代音乐文物:北周墓葬中的乐舞图像

陕西古代音乐文物:北周墓葬中的乐舞图像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陕西地区发掘的北周时期墓葬中,多发现有与音乐相关的文物,其中以陶俑为主,另有以乐舞为表现形式的图像资料。图5-29北周安伽墓围屏石榻乐舞图屏风正面第六幅为奏乐饮宴舞蹈图,亦分为上、下两部分,舞者位于凉亭下的庭院中,头梳胡式短髻,上穿红色窄袖翻领长袍,腰系黑带,下着紧腿裤,脚蹬长筒靴,双手高举过顶相合,右腿立地,左腿屈膝抬起,脚尖着地,舞姿轻盈健美,与上图男胡舞相似,亦为北朝胡舞程式化图像之一。

陕西古代音乐文物:北周墓葬中的乐舞图像

陕西地区发掘的北周时期墓葬中,多发现有与音乐相关的文物,其中以陶俑为主,另有以乐舞为表现形式的图像资料。

2007年,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高速公路专线西端,发现一座中型的北周墓葬,墓主是北周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独孤宾。该墓系斜坡墓道多天井双室土洞墓,平面呈“中”字形。坐北朝南,方向175度。其结构由墓道、三个过洞、三个天井、甬道、封门、前室、后室等部分组成。该墓为一木棺单人葬,棺具原纵向置于后室内,由于多次盗扰,在后室填土中,发现少量黑色朽木灰迹及锈残的铁棺钉,棺具结构已不清。在墓中发现有11件陶质乐俑。其中六件为大小两种建鼓,为骑马击鼓俑的附件,完整者仅五件。形制大小基本相同,均为泥质红陶。骑俑为单范模制,背平实心;马身为左右合范模制,体中空;马四腿、建鼓为合范模制,实心,各分件后粘、插接成一体。(图5-27、图5-28)

图5-27 风帽骑马击鼓俑

图5-28 风帽骑马击鼓俑

2000年5月,在陕西省西安市北郊发掘的北周安伽墓,葬于北周大象元年(579),墓主原为入华的中亚昭武九姓安国人。墓室出土一副贴金浅浮雕彩绘围屏石榻,上面刻绘有出行、狩猎、宴饮、乐舞等内容,共56幅图案,其中表现胡舞场景的有三幅。屏风正面第一幅,图像中下半部分中有一位胡人男舞伎,头发短翘,上穿紧身翻领短衣,腰系黑带,下着紧腿裤,脚蹬黑色长筒靴,双手交握高举头顶,扭腰伸胯,右脚立地,左腿屈膝脚尖点地,与1971年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出土的黄釉瓷扁壶上的男舞者舞姿、衣饰相同,是北朝胡舞程式化图像之一,类似唐代的“胡腾舞”。(图5-29)

(www.daowen.com)

图5-29 北周安伽墓围屏石榻乐舞图

屏风正面第六幅为奏乐饮宴舞蹈图,亦分为上、下两部分,舞者位于凉亭下的庭院中,头梳胡式短髻,上穿红色窄袖翻领长袍,腰系黑带,下着紧腿裤,脚蹬长筒靴,双手高举过顶相合,右腿立地,左腿屈膝抬起,脚尖着地,舞姿轻盈健美,与上图男胡舞相似,亦为北朝胡舞程式化图像之一。

图5-30 安伽墓围屏石榻乐舞图

安伽墓浮雕彩绘围屏石榻右面屏风第二幅为奏乐饮宴舞蹈图。男胡人舞伎位于整幅画面中下半部分正中位置,身着褐色圆领长袖袍衫,下着红色裤,脚蹬黑色长靴,头向右侧,举左臂,甩袖而舞,曲右臂,曲折回袖,舞伎右腿屈膝抬足,左脚踏地,立于舞毯上翩翩起舞。此胡人舞伎舞姿、衣饰与上述屏风正面第一幅、第六幅舞姿不同,舞者以旋转之态,挥动双手甩动双袖,一手上举,一手向下舞动,一足上翘,做旋转状,类似唐代的“柘枝舞”,此应为北朝胡舞程式化的另一种形式。在舞伎右侧有三位胡人乐师组成乐队,分持琵琶、横笛、腰鼓为舞蹈者伴奏。(图5-30)

【注释】

[1]林静:《排箫在中国的发展脉络及其历史地位》,《山东艺术学院院报》2012年第1期。

[2]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北郊北朝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2005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