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引入发现学习的必要性—研究成果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引入发现学习的必要性—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生完全丧失了自己,丧失了创造性,成为被灌输的容器、被填的鸭,学生渐渐完全失去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传统的程式化的模式,使本应该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语文课堂死气沉沉,教师的肢解分析使语文课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和魅力,使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更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引入发现学习的必要性—研究成果

(一)教师主宰课堂,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阅读教学过分注重教师的教,轻视学生的学,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宰,而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以自己对文本的阅读、认识和体验代替学生的阅读和体验,课堂上过多、过细、过滥的提问和回答代替了学生的诵读、品味和感知,这从本质上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剥夺了学生的阅读权利,僵化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些论述都指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的主体,阅读是读者与作品、作者的交流,阅读教学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

(二)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的主动性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教师教,学生学,这本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教什么、怎么教,皆由教师说了算。所以,传统的课堂教学就演变成教师向学生单向地传授和灌输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了。当然,大多数老师更关注各学科教学。在备课时,教师更关注的是考点、知识点;课堂上分析讲解时,教师会不自觉地按考试试题的形式肢解文章内容,讲解分析;课后,根据考试考点,设计大量的练习题,通过题海战术训练学生的答题技能。这样却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轻视学生对文本的诵读、感知和体验。长此以往,不但会使学生丧失主动性,缺乏自主学习能力,而且会使学生的思维理性化,使学生不会感悟、不会思考,也不会理解、不会表达,使传统的阅读教学在重知识技能传授中迷失方向。

(三)解读文本单一,压抑学生的探究性(www.daowen.com)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教参上对作品的解读奉为不二的法宝。在分析作品时,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教参的定论上。当学生的理解和认识与教参偏离时,便得不到教师的认可和肯定,似乎唯有教参上的理解和定论才是绝对正确的,这种单一化的文本解读倾向,压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文本解读本来是多元化的,应该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主张,敢于突破传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定式,大胆向权威挑战。学生本来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探究、独立的思考和见解,有自己的判断和认识,却在这种单一化的文本解读中被压抑。

(四)传统阅读教学程式化,限制学生的创造性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方法单一,形式死板,不管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还是小说散文诗歌,一律按照“一导入、解题,二作者、背景,三概括段意、分析课文,四总结主题、分析写法”的固定模式开展教学。教师一味地讲解分析、灌输注入,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不管同意与否,只能被动地接受。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即使是再优美的文本,也被教师肢解得支离破碎、索然无味。学生完全丧失了自己,丧失了创造性,成为被灌输的容器、被填的鸭,学生渐渐完全失去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传统的程式化的模式,使本应该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语文课堂死气沉沉,教师的肢解分析使语文课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和魅力,使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更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